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黄晓琳

月刊

0254-1424

cjpmr@tjh.tjmu.edu.cn

027-83662874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介绍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以及对物理因子治疗、康复临床、疗养等有指导作用,且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栏目包括论著、综述、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继续教育、讲座、病例报告、会议纪要、书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预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吞咽障碍的临床与研究正在与国际接轨

    窦祖林
    1057-1059页

    软管喉镜吞咽功能评估对脑卒中患者临床功能结局的影响

    郑凯任彩丽徐新蕾陈萍...
    1060-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软管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临床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52例行FEES评估和51例未行FEES评估的脑卒中患者(分别纳入FEES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组患者分别在FEES评估后或改良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评估后根据结果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摄食训练.首要结局观察指标为肺炎发生率,次要结局观察指标包括鼻饲管拔除率、留置鼻饲管时间、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分级、出院时饮食方式、住院时间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FEES组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7.7% vs.39.2%,P<0.001),鼻饲管拔除率明显升高(75.0% vs.41.0%,P=0.002),FOIS分级明显改善(x2=9.868,P=0.001),出院时可尝试部分经口进食和完全经口进食患者百分比均明显增加(15.4% vs.13.7%,P=0.030;78.8% vs.54.9%,P=0.001).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EES组患者发病后到首次FEES检查间隔时间越长,其患肺炎的风险越大(P=0.023).结论 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及早进行FEES检查能降低肺炎发生率,提高鼻饲管拔除率及吞咽功能,改善患者临床功能结局.

    软管喉镜吞咽功能评估脑卒中肺炎临床功能结局

    数字化音频分析在吞咽障碍患者误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张耀文陈华玉唐志明窦祖林...
    1065-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Praat语音分析软件探讨声学数字化分析方法在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4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每例患者均进行标准化的吞咽造影检查,要求每例患者在进食每口食物前、后分别发"衣/i/"音3次,采集声音样本.根据渗漏-误吸分级(PAS)将所有患者分成非误吸组(16例)和误吸组(30例),检测和比较2组患者进食前和进食后的组内及组间嗓音的基频、相对平均扰动度(RAP)、相对频率微扰(Jitter)、相对振幅微扰(Shimmer)、振幅微扰商(APQ)和谐波噪声比(HNR)等声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非误吸组患者的各项声学参数指标进食前后比较,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吸组患者的基频、RAP和Jitter数据进食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食前,非误吸组患者的RAP[(0.31±0.22)%]和Jitter[(0.49±0.32)%]分别与误吸组的RAP[(1.02±0.53)%]和Jitter[(1.71±0.84)%]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误吸组优于误吸组;进食后,仅Jitter值[非误吸组(0.49±0.32)%;误吸组(0.74±0.43)%]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 可在进食评估前,通过对声学参数RAP和Jitter的分析,识别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风险.

    吞咽障碍误吸数字化音频分析

    信息动态

    1068,1072,1077,1093,1148页

    中文版Ohkuma问卷调查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安德连杨诚李慧娟陈玉蓉...
    1069-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中文版Ohkuma问卷调查量表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信度及效度.方法 翻译并修订0hkuma问卷调查量表,采用中文版Ohkuma问卷调查量表对70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Cohen's Kappa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对量表的内部信度、子项的重测信度、总得分的重测信度进行评价;使用KMO和Bartlett's检验对效度进行评价;检测治疗前、后中文版Ohkuma问卷调查量表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的相关性,以此评价量表的区分度.结果 中文版Ohkuma问卷调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1,初次评估为0.814,二次评估为0.808,15个问题子项的Cohen's Kappa系数为0.728~1.000,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4.量表的KMO值为0.701.治疗前、后中文版Ohkuma问卷调查量表两次总分t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文Ohkuma问卷调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及区分度,可用于中国国内老年人吞咽困难的筛查.

    老年吞咽障碍信度效度

    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

    邓宝梅梁丽丝赵嘉欣卫小梅...
    1073-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改良容积粘度测试程序,按2、1、0、3号(分别对应中稠度、低稠度、硫酸钦原液及高稠度)顺序分别对每种稠度食物进行3、5、10 ml的吞咽造影检查.使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记录患者在执行不同稠度及容积吞咽任务时其各个吞咽生理成分评分和渗漏误吸分级.结果 入选患者舌控制、咽期吞咽启动及喉关闭均在吞咽0号食物时表现较差,口腔残留在执行大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咽蠕动在执行较小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入选患者在执行低稠度、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其渗漏误吸分级与咽期总分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65,P<0.01),并以喉关闭与渗漏误吸分级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r=0.772,P<0.01).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各吞咽生理成分的表现与进食食物稠度及容积密切相关,患者在执行较低稠度、较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

    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生理成分渗漏误吸

    不同头位吞咽不同黏度液体食物对健康成人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影响

    乐琳李哲郭钢花关晨霞...
    1078-1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头位吞咽不同黏度液体食物对健康成人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设置的顺序,依次采用3种头位吞咽5种浓度的食物,每口量均为5ml,实时记录每次吞咽时左、右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分析不同黏度和头位对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影响的主效应,再采用简单效应分析确定黏度、头位和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的交互效应.结果 不同头位或不同黏度的主效应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和右侧屈头位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均高于右侧舌骨上肌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在中立位、右转头位、右侧屈头位,左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同黏度(0~3级)的液体食物时,右转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低于中立位和右侧屈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屈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高于中立位和右转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1~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2~4级液体食物,吞咽1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3~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0~1级的液体食物,吞咽3级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1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时采用不同的头位和黏度,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舌骨上肌群的收缩.

    黏度头位国际吞咽障碍食物标准框架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图

    基于饮食偏好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张月兰解家平王丽君高玉芳...
    1084-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饮食偏好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个人饮食偏好(包括食物温度、味道等)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定,同时记录研究期间2组患者误吸发生情况及体重指数(BMI)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FOIS评分、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OIS评分、SWAL-QOL评分[分别为(4.59±0.87)分和(127.31±24.3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干预后观察组误吸率、BMI[分别为1.78%和(20.56± 1.43) kg/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基于饮食偏好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误吸风险,改善营养状况,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卒中吞咽障碍食物改进饮食偏好吞咽功能

    电针廉泉穴和风府穴对吞咽相关脑区c-Fos特异性的影响

    叶秋平袁思邓冰吴军尚...
    1087-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廉泉穴和风府穴对吞咽相关脑区(孤束核、臂旁核、初级运动皮质和初级感觉皮质)c-Fos的特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C57小鼠20只,将其分为空白组(不做电针干预)、电针廉泉穴组(仅电针廉泉穴)、电针风府穴组(仅电针风府穴)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电针风府穴和廉泉穴),每组5只小鼠.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均接受对应穴位的电针治疗15 min,空白组不做电针干预.4组小鼠均于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电针干预结束50 min后取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统计各个脑区(孤束核、臂旁核、初级运动皮质和初级感觉皮质)即刻早基因c-Fos的表达.结果 在孤束核中,电针廉泉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为(445.1±43.14)个/mm2高倍镜视野,显著高于电针风府穴组的(297.47±25.54)个/mm2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臂旁核中,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三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初级运动皮质中,电针风府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廉泉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级感觉皮质中,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比电针廉泉穴组和电针风府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生理状态下,与电针风府穴、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相比,电针廉泉穴对孤束核的c-Fos激活更强;与电针廉泉穴、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相比,电针风府穴对初级运动皮质的c-Fos激活更强;与电针廉泉穴、电针风府穴相比,电针廉泉穴+风府穴对初级感觉皮质的c-Fos激活更强.

    电针吞咽相关脑区廉泉穴风府穴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轻度认知障碍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王杰杨诚卫小梅张梦清...
    1094-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前额叶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轻度认知障碍(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选取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1例),治疗组1例因个人原因退出,最终入组16例.治疗组给予右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iTBS刺激,频率50 Hz,刺激强度为右侧拇短展肌静息运动阈值(MT)的80%,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共干预2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连线测试(TMT)、数字广度测试(DST)及Stroop色词测试(SCWT)评估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2组患者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检查,记录口腔传送时间(OTT)、舌骨向前位移(HAD)及舌骨向上位移(HSD)等数据.行静息态fMRI检查,对局部脑指标低频振幅(ALFF)、局部一致性(ReHo)以及功能连接(FC)进行计算.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MoCA评分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MoCA评分[(24.08±4.82)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2组患者10 ml食物测试的OTT均缩短(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10 ml食物测试的OT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静息态fMRI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经iTBS治疗后多个脑区局部兴奋指标及功能连接改变,右侧前楔叶ALFF和ReHo增加,左侧颞中回、左侧额下回眶部、左侧扣带中回ReHo减低,右侧DLPFC同双侧楔叶、右侧扣带中回FC增加.结论 iTBS刺激右侧DLPFC可以改善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和口腔期吞咽功能.脑网络功能重组可能是iTBS改善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神经机制之一.

    轻度认知障碍吞咽障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间歇性爆发式脉冲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