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双月刊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e Rescue (Electronic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危低钾血症患者加速治疗专家共识(东湖共识)

    湖北省基层医学联盟朱元州尚游祝伟...
    19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危低钾血症属于临床急症,无论何种病因,均需积极纠正。常规补钾治疗需要3~4 d时间,病程中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而危及患者生命。本共识针对低钾血症发生过程将其分为急性低钾血症、慢性低钾血症和慢性低钾血症急性发作三种情况,采取口服补钾为主,葡萄糖联合胰岛素加快血清钾转运到细胞内,达到尽快纠正高危低钾血症的目的,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同时强调了补钾过程中出现低钙血症的处理,合并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的处理,反跳性高钾和常见补钾药物的特点,以规范高危低钾血症的加速治疗。

    低钾血症加速治疗

    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干预

    叶刚杜向东
    199-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二十年以来,战争、地震、海啸、空难、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各类灾难性事件频发,对个体的心理带来严重冲击。灾难性事件又称为危机事件。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出乎意料、往往危及生命、有时限性的事件,可能会使个体的适应性反应能力不堪重负[1],导致个体陷入情绪、认知、行为及躯体等方面的危机状态。迄今为止,危机状态的分类繁多,定义尚未统一,目前学界公认的危机包括以下三类:个人危机、扩散性危机和系统危机。个人危机指一种重要人生目标受到阻碍时的状态,个体面临无法逃避又不能很快掌控的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个体当下所具备的应对资源和能力,使其经历暂时的困惑、焦虑、抑郁或紧张[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个人危机的事件可能因为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发生扩散,导致扩散性危机[3]。模仿性自杀是扩散性危机的一个典型代表。系统危机指当人、机构、社会和生态经历了严重的创伤性事件,而反应系统无法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效控制和解决问题时所形成的危机[3]。重大灾难性事件通常属于系统性危机。本文通过对重大灾难性事件危机干预历史的回顾,干预理论和模型的梳理,本土化研究的介绍,总结了重大灾难性事件危机干预的现状,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脓毒性休克1 h集束化治疗在急诊中的实施情况及预后分析

    毛进张晨高娜夏泽燕...
    20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脓毒性休克患者1 h集束化治疗在急诊科的实施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分析,纳入2021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期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与1 h集束化治疗措施均按照2021版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指南确定。按1 h集束化治疗措施是否完全执行到位分为完成组和未完成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和预后指标等临床资料,行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共526例急诊患者被诊断为脓毒性休克,经筛选后最终纳入316例进行后续分析。统计处置采用SPSS 23.0软件。结果:研究纳入人群的中位年龄为71.0岁,男性占52.8%。原发感染主要为肺部、胆道系统和腹腔。在纳入的患者中,仅15.5%患者完全执行了1 h集束化治疗,进入完成组;其余84.5%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执行未到位情况,其中液体复苏未执行到位占74.37%(235/267),其次是未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了血培养占46.84%(148/267)和未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占38.61%(122/267)等。本组患者中,住院天数中位数10 d,住院期间病死率为32.8%(104/316)。完成组与未完成组比较,ICU入住率、住院天数和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条以上未完成的住院病死率(35.2%),高于仅一条未完成组(3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1 h集束化治疗在急诊实施达标率较低,多条治疗措施未完善与预后不良有关,需加强相关质量管理培训。

    脓毒症脓毒性休克1h集束化治疗急诊预后

    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啶对气管插管患者院际转运中镇痛效果的研究

    潘鑫尹江涛王超顾慧...
    209-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传统镇静剂丙泊酚和新型镇静剂右美托咪啶(Dex)在气管插管患者院际转运过程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回顾性观察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通过镇江市急救中心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转运至镇江市外的气管插管的82例患者。根据转运过程中使用的镇静剂,分为丙泊酚组和Dex组。比较转运前后24 h内的血液学指标、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病因、转运距离、转运时间;转院后气管插管时间、ICU住院日、总住院日及28 d病死率。结果:丙泊酚组和Dex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转运病因等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的丙泊酚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转运前(P<0.05),转运过程中总不良时间发生率,丙泊酚组显著高于右美托嘧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Dex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和丙泊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可提高气管插管患者院际转运过程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院际转运丙泊酚右美托咪啶气管插管

    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早期处置及临床数据特征分析

    梅冬兰罗婧凌受毅高山...
    215-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特点,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以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住ICU的创伤性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112例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37例;年龄11~87岁,平均(46.6±17.2)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5~57分,平均(17.7±10.8)分,损伤合并其他部位包括:胸(73例)、腹(15例)、脊柱(25例)、四肢(26例)、骨盆(11例)、五官(15例)。统计患者的ISS、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是否手术、入住ICU后APACHEⅡ评分[3]、入住ICU的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结果: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入住ICU的时间长短与患者年龄、ISS评分、是否手术治疗均有显著影响,而与抢救室滞留时间无显著影响;患者的28 d病死率与ISS评分有显著影响,而与患者年龄、是否手术、抢救室滞留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ISS评分在指导创伤性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时具有指导意义,在具有完善的创伤中心建制的医疗机构,不能盲目的要求缩短抢救室滞留时间,对于患者病情评判及早期处置才是重要的。

    急诊颅脑外伤早期处置数据分析

    多模式络续培训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第一目击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李水莉侯云平王雪岩唐芳丽...
    219-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提高院外心肺复苏(CPR)"第一目击者"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为促进现场CPR执行提供参考对策。方法: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急救导师在院外进行规范化CPR培训,用方便抽样法对多模式络续培训后的486例愿意参与本研究的模拟"第一目击者"进行急救知识技能与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与同期单纯运用模拟人进行CPR操作培训的479例比较。结果:研究组"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与自我效能感条目均分总数(35.09±1.50)较对照组(23.61±1.47)显著提高,施救意愿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模式络续培训可提高"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与施救意愿,改善自我效能,对促进CPR执行率提高具有积极效果。

    心肺复苏多模式络续培训自我效能感院前急救

    赤峰公众"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应急能力建设实践探讨

    姚世斌张宏达何忠杰宝音巴图...
    224-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救"白金十分钟"是指任何原因导致的公共安全风险或危及生命的伤病发生后,应急或救治时效最重要、但应对和救治力量最薄弱、最初10 min左右时段的应急和伤病救治时效性原则和理论[1,2,3];核心内容是呼吸防护和隔离、徒手心肺复苏[4]、AED除颤[5]、解除气道梗阻[6]、徒手止血[7]、洗消催吐等应急和救命措施;目标是保护自己和隔离致病源、挽救生命、避免伤病恶化、减轻疼痛、减少残疾。急救"白金十分钟"是以公众为主力实施并与疾控、"120"或救援系统衔接的应急急救阶段,是国家应急管理建设中的自救互救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这一理论[8],笔者通过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做到要以科学的态度、肩负急救专业的责任、引领发展急救医学发展的使命、更准确更科学地传播急救理论和概念。

    水上紧急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

    陈建荣沈君华季建峰
    22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拥有4大海域,河流和湖泊众多,水上交通日益繁荣。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发布的数据,2014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中国突发水上险情1 923次,600余人死亡或失踪[1],特别在大风、暴雨的恶劣环境下,医疗机构在灾区现场能够进行的救治措施极其有限[2],水上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十分繁重。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思考与对策——以南京江北新区卫生应急能力培训为例

    刘旭辉王鑫孙立前
    23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1]。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中,中国疾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了以"一案三制"、"应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2],随着卫生应急体系的不断发展,在2016年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3],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和经验,主抓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并逐渐认识到提升应急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组织开展全国各级卫生部门卫生应急能力评估,从评估结果来看我国各级卫生部门在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方面具备较好的能力,但在培训演练和善后评估方面较为薄弱[4]。因此,为全面提升江北新区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增强其应急核心能力的薄弱环节,南京江北新区卫生健康和民政局主办、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于2023年8月25日承办了新区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培训班(共19个单位,120人),其中对虚拟案例的桌面推演成为本次培训的创新,不仅使得各医疗单位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还为南京江北新区乃至全国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藏药红景天调控急进高原缺氧脑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林宝霞马四清
    237-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于平原地区的人们在未习服高原环境的条件下急进高原,会有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其中最严重的是脑损害,而急性缺氧是最为严重的影响因素[1,2]。急性缺氧导致脑微循环异常(脑血管扩张、血流异常)、脑细胞代谢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ATP生成不足)、脑血管通透性增强(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液体潴留)等,此过程中脑细胞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并发生氧化应激反应[3],进而启动炎症反应系统,导致脑细胞水肿和坏死[4],而脑水肿的发生又进一步加重了脑微循环障碍,出现脑梗塞、脑出血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