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权启镇

双月刊

2095-2015

0531-51665254

250031

济南市师范路25号 济南军区总医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 AND MEDICAL IMAGEOLOG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胰腺炎抗炎和抗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谭欣王鹏源胡良皞
    28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胰腺炎(CP)以胰腺慢性炎症及纤维化为特征,胰腺腺泡细胞损伤、星状细胞活化及炎症细胞浸润共同影响疾病进程.长期以来,CP治疗以控制症状和防治并发症为主,临床上暂无干预疾病发展的有效药物.因此,寻找可干预的分子靶点和药物是CP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 CP的发病机制及抗炎抗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CP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慢性胰腺炎炎症纤维化胰腺星状细胞药物干预

    平胃散加味联合毫火针对直肠癌患者化学治疗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

    马虹宇陈元武张明明岳向勇...
    297-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平胃散加味联合毫火针对直肠癌患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导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和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治的直肠癌患者108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随机数字1∶1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予以mFOLFOX6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化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平胃散加味联合毫火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化疗胃肠道反应的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胃肠激素水平、健康状态及生命质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等中医症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平胃散加味联合毫火针对治疗直肠癌患者化疗致胃肠道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胃肠道症状,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提升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直肠癌平胃散加味毫火针化学治疗胃肠道反应

    甲胎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癌胚抗原、D-二聚体对结肠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周庆杨旭
    30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癌胚抗原(CEA)及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对结肠癌患者手术后1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并评价其效能.方法 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结肠癌患者,按照其术后1年复发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复发组、未复发组.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AFP、FPR、CEA和术后D-D检测结果,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归纳影响患者术后1年复发的相关因素.基于风险因素建立函数模型并绘制Nomogram图、建立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评估模型区分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模型收益,使用X-lite评价不同风险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结果 12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随访期间共31例患者达到复发标准,复发率25.83%.多因素回归分析示,TNM分期Ⅲ~Ⅳ期、肿瘤侵及浆膜层,以及术前AFP≥10μg/L、FPR≥18、CEA≥9.7 ng/mL和术后D-D≥3.1 mg/L为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omogram模型C指数为0.868,区分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示,模型净收益良好,适合临床决策.按照总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75分)、低风险组(≤75)分,高风险组DFS较低风险组明显更短(P<0.05).结论 较高的术前AFP、FPR、CEA和术后D-D水平与结肠癌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风险升高有关,结合上述指标及病理特征能够为患者复发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结肠癌甲胎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癌胚抗原D-二聚体复发

    CT肿瘤体积测量参数结合实验室指标对结肠癌术前分期预判的价值

    赵文元田玉廷张吉海张军...
    306-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结肠癌患者CT肿瘤体积测量参数结合实验室指标在术前分期预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肥城市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75例结肠癌患者.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按照pTNM分期分别纳入Ⅰ~Ⅱ期组、Ⅲ~Ⅳ期组.测量各组患者CT肿瘤体积参数,包括肿瘤长度(Tien)、肿瘤最大径(Tdia)、肿瘤最大面积(Tare)和肿瘤体积(Tvol),并检测血脂、凝血指标、血清白蛋白(ADL)、乳酸脱氢酶与白蛋白比值(LAR).归纳不同pTNM分期结肠癌患者差异指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绘制各项指标单独及联合评估结肠癌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并计算预判效能.结果 75例结肠癌患者中,Ⅰ期11例、Ⅱ期25例、Ⅲ期33例、Ⅳ期6例,Ⅰ~Ⅱ期、Ⅲ~Ⅳ期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组Tlen、Tdia、Tare、Tvol均较Ⅲ~Ⅳ期组更低(P<0.05).Ⅰ~Ⅱ期、Ⅲ~Ⅳ期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组凝血指标(PT、APTT、FIB、D-D)、LAR均较Ⅲ~Ⅳ期组更低(P<0.05).各项指标联合预判结肠癌患者分期的AUC为0.880,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4.44%、82.05%.结论 结肠癌患者分期的进展伴随着CT肿瘤体积测量参数、凝血指标、LAR的变化,联合上述指标能够为术前分期预判提供可靠参考.

    结肠癌肿瘤体积血脂凝血白蛋白肿瘤分期

    单纯电切、单纯电凝与电凝电切术对扁平肠息肉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黄福秀张宁宁李晨阳李淑玲...
    310-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纯电切、单纯电凝和电凝电切术对直径为5~10 mm扁平肠息肉的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就诊的221例直径5~10 mm 的扁平肠息肉患者,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同时剔除不愿参与研究及中途退出者,最终纳入1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字母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纯电切组、单纯电凝组、电凝电切术组,每组65例患者.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完全切除率、息肉复发率、手术及住院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电凝电切术组的完全切除率为96.92%,显著高于单纯电切组(81.54%)和单纯电凝组(84.62%).尽管三组在息肉复发率上差异不显著,但电凝电切术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仅为1.54%.此外,电凝电切术组的手术、恢复和住院时间也都显著短于单纯电切和单纯电凝组,同时在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方面也表现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结论 相比于单纯电切或电凝,电凝电切术治疗直径为5~10 mm的扁平肠息肉疗效更好,能更快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肠息肉电凝电切术临床疗效不良事件

    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顺蠕动侧侧吻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曹猛郭杰东朱灿许腾...
    315-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顺蠕动侧侧吻合(Overl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的结肠癌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32例行全腹腔镜下Overlap吻合(Overlap组),38例行常规体外吻合(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恢复状况、炎症指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Overlap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5.1±0.8)cm和(6.9±1.5)cm,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1.7±0.5)d和(2.3±0.6)d,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2.6±0.6)d和(2.9±0.6)d,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4 d复查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Overlap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Overlap吻合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安全可行,更加微创,有利于术后肠道功能快速恢复.

    结肠癌完全腹腔镜手术右半结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Overlap吻合

    食管癌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参数差异对放射性肺炎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影响

    段伟刘飞许光源程宇豪...
    320-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后剂量学参数差异对放射性肺炎(RP)发生及不同病情分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11月界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均实行IMRT计划,根据实施IMRT后患者是否发生RP分为发生RP组和未发生RP组,并将发生RP组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比较剂量学相关指标参数在发生RP组和未发生RP组以及不同分级RP中的差异,同时对剂量学参数数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总结剂量学相关指标的参数差异对RP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80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发生RP,44例患者未发生RP;发生RP患者中Ⅰ级20例,Ⅱ级13例,Ⅲ级3例.发生RP组的剂量学参数V10、V20、MLD均高于未发生RP组(P<0.05);3级RP患者的剂量学参数V10、V20、MLD均高于1级和2级RP患者,2级RP患者高于1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剂量学参数V10、V20以及MLD是食管癌患者应用IMRT计划后发生R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癌实行IMRT计划后发生RP及RP严重程度分级与剂量学参数差异有关;剂量学参数V10、V20、MLD是食管癌患者实行IMRT计划后发生RP的影响因素.

    食管癌放射性肺炎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参数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影响因素评价

    陶金华陈珊珊陈晓四
    325-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当涂县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1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以治疗4周期后客观缓解为疗效评价标准、以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为安全性评价标准,评估2组客观缓解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客观缓解、非客观缓解和发生、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归纳影响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与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91例患者均完成4周期治疗.治疗后,无患者达成完全缓解,部分缓解30例,疾病稳定42例,疾病进展19例;客观缓解率为32.97%.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以手足综合征、恶心、继发性高血压、白细胞减少、呕吐为主,3~4级不良反应少见,65例(71.43%)患者发生一项或多项不良反应.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复发转移部位≥2个是非客观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局部转移为保护因素;一线化疗方案紫杉醇+顺铂是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体表面积1.25~<1.5 m2为保护因素.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因素以复发转移部位、转移距离、体表面积、一线化疗方案为主.

    食管癌阿帕替尼替吉奥疗效安全性影响因素

    构建诺模图模型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

    秦相清朱陈张海银
    330-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HBV相关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VGB)的风险因素,以构建预测EVGB风险的诺模图模型.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300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VGB的风险因素并构建诺模图.通过受试者特征(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对EVGB风险的识别能力.绘制校准曲线衡量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观测风险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共131例(43.7%)患者有EVGB史,单、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6.186,95%CI3.286~11.644,P<0.001)、血小板计数(OR=0.983,95%CI 0.978~0.989,P<0.001)、血清白蛋白值(OR=0.963,95%CI 0.928~0.999,P=0.042)以及血糖水平(OR=1.093,95%CI 1.003~1.190,P=0.042)是EVGB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以上变量构建预测肝硬化患者EVGB风险的诺模图,该模型AUC值为0.826(95%CI 0.780~0.872),提示判别能力良好.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与发生EGVB的实际风险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腹水、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和血糖水平与肝硬化EGVB显著相关,基于这些变量构建的诺模图模型对EGVB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能有助于指导医护人员开展精准预防和临床干预.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因素预测诺模图

    肝硬化合并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的模型建立与验证

    刘燚隆党荣广艾蓉张凯...
    336-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模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肝硬化合并静脉曲张出血接受内镜治疗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在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研究共纳入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患者153例,有38例(25.49%)发生再次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肝硬度、门静脉直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谷氨酰转移酶(GGT)、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型(MELD)评分是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再出血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肝硬度、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MELD评分是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线段式列线图模型,各因素赋分,其中总分为-4~4,对应的风险率范围为0.02~0.97,分值越高预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再出血风险越大.训练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95%CI0.807~0.939),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95%CI0.584~0.959).训练集和验证集校准曲线经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提示,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无明显差异(x2=3.231、2.397,P=0.919、0.934).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临床实用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校准度以及临床实用性.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出血再出血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