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王建祥

月刊

0253-2727

cnblood82@yahoo.com.cn

022-27304167

300020

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88号

中华血液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血液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我国临床和实验血液学及输血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本刊贯彻党和国家对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反映我国血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本刊设有专论、述评、论著、短篇论著、经验交流、方法介绍、综述、病例报告、临床病例(理)讨论、标准与讨论等栏目,以广大血液学研究人员及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刘启发林韧
    97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全球已经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COVID-19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作者探讨现阶段COVID-19对allo-HSCT策略及预后的可能影响.移植前感染SARS-CoV-2的患者移植时机选择在症状缓解且SARS-CoV-2转阴后为优.供者采集时感染或并不影响采集.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发生COVID-19仍有较高的重症发生率;重症COVID-19仍然是移植后非复发死亡和生存的危险因素.COVID-19与移植后并发症如其他感染、内皮损伤相关并发症及复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正确认识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感染病原诊断中的价值

    冯四洲徐春晖
    982-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液病患者易发感染,且感染相关死亡率较高,感染病原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但常规微生物检测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难题.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因其高灵敏度、广覆盖及检测周期短的特点,已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获得广泛应用.本文聚焦mNGS技术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在临床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深入认识该技术在血液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及局限性,以实现合理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后中国健康人群的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赵芷凡刘卓君王昱孙于谦...
    986-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中国近10年健康人群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感染情况,分析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感染疫情管控全面解除(以下简称解控)前后健康人群CMV和EBV感染情况的差异.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检查的8 827名健康移植供者的CMV和EBV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V和E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 827名健康移植供者中CMV和EBV的免疫球蛋白(Ig)G阳性率分别为94.52%和95.40%,显示出较高的既往感染率.CMV与EBV的既往感染率在解控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94.63%对93.92%,P=0.250;EBV:95.36%对95.62%,P=0.670),但既往感染人群IgG平均抗体滴度有所上升[CMV:(100.44±36.50)U/ml对(109.98±36.31)U/ml,P<0.001;EBV:(281.57±226.79)U/ml对(361.08±268.58)U/ml,P<0.001].新冠疫情解控前后CMV IgM阳性率变化不显著,但EBV IgM阳性率升高(2.77%对6.29%,P<0.001),尤其解控3个月内EBV IgM阳性率达8.10%.进一步分析影响EBV IgM阳性率的因素,结果显示总体人群中性别(OR=1.479,95%CI 1.169~1.872,P=0.001)、年龄[与<18岁组相比,18~50岁组(OR=0.584,95%CI0.421~0.820,P=0.002),>50岁组(OR=0.389,95%CI0.248~0.610,P<0.001)]、新冠疫情解控(OR=2.360,95%CI 1.287~3.047,P<0.001)均是EBV IgM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年龄段分组,<18岁组EBV IgM阳性率不受性别和新冠疫情解控影响,18~50岁组中性别(OR=1.499,95%CI1.138~1.975,P=0.004)和新冠疫情解控(OR=2.608,95%C1 1.940~3.507,P<0.001)均是EBV IgM 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50岁组中新冠疫情解控是EBV IgM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2,95%CI 1.101~4.484,P=0.026).结论 中国健康人群CMV和EBV的既往感染率高,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率有所增加.新冠感染可能增加健康人群EBV激活率,其中18岁以上人群新冠感染对EBV激活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巨细胞病毒EB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抗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HV-6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黄莉韩婷婷魏芳芳赵晓甦...
    991-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100 d内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激活的临床表现,研究HHV-6病毒载量对临床表现的影响及抗病毒治疗对HHV-6激活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allo-HSCT后100 d内HHV-6阳性的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移植类型等基本特征以及临床表现,同时对移植后合并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305例HHV-6感染患者,HHV-6检测阳性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0 d.有15例患者无症状,其余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发热、皮疹、腹泻、出血性膀胱炎、血小板延迟植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腹痛、肺炎和口周麻木.189例患者合并急性GVHD(其中45例HHV-6感染发生在急性GVHD之前,120例HHV-6感染发生在急性GVHD之后).45例患者有HHV-6定量检测结果,病毒滴度高低在临床表现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例(35.41%)患者存在与其他病毒共激活情况,合并感染的病毒包括巨细胞病毒、BK病毒、EB病毒等,其中合并EB病毒激活是影响总生存(OS)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组患者HHV-6转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10)d 对 8(4-14)d,P=0.199],5 年 OS 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2.7±2.6)%对(91.3±3.1)%,x2=3.304,P=0.069].结论 allo-HSCT后HHV-6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和腹泻多见,与病毒滴度高低无明显相关性,且是否抗病毒治疗在HHV-6转阴时间与移植后5年OS率中未见显著性差异.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HV-6病毒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小板延迟植入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激活患者早期细胞免疫功能耗竭的研究

    黄怡霏张珊毓何家宝周雅...
    998-1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早期外周血NK细胞、T细胞和B细胞亚群及功能变化情况,探讨移植早期免疫重建与EB病毒(EBV)激活的关联.方法 纳入23例接受单倍体HSCT患者,比较移植后发生EBV激活(EBV+组)与未激活(EBV-组)患者移植后1、2、3个月的NK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重建情况以及NK细胞和T细胞耗竭标志物(PD-l、TIM-3、CTLA-4)的表达水平及其杀伤功能的差异.结果 EBV+组9例,均为EBV血症,未发生EBV相关终末器官疾病;EBV-组14例.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1个月EBV+组CD3+CD8+T细胞中位比例低于EBV-组(P=0.033);移植后2个月EBV+组患者CD3-CD16negCD56briNK细胞亚群中位比例高于EBV-组(P=0.046);移植后1、2、3个月两组间CD3-CD19+B细胞中位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1个月EBV+组CD3-CD16briCD56dimNK细胞亚群上CTLA-4的表达水平高于EBV-组(P=0.033),EBV+组CD3+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水平高于EBV-组(P=0.009);移植2个月EBV+组 CD3-CD16negCD56dimNK细胞亚群上TIM-3的表达水平低于EBV-组(P=0.023);移植后1、3个月EBV+组CD3+CD4+T细胞上TIM-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EBV-组(P=0.002、P=0.043).移植后1个月EBV+组CD3+CD8+T和CD3+CD4+T细胞表达颗粒酶B的中位阳性率低于EBV-组(P=0.033、P=0.016);移植后2个月EBV+组CD3-CD16briCD56neg细胞亚群表达颗粒酶B的中位阳性率高于EBV-组(P=0.012);EBV+组CD3+CD4+T细胞表达颗粒酶B中位阳性率低于EBV-组(P=0.049);移植后3个月EBV+组CD3-CD16briCD56dim细胞亚群表达穿孔素的中位阳性率高于EBV-组(P=0.003);EBV+组CD3+CD8+T细胞表达IFN-γ中位阳性率低于EBV-组(P=0.036).结论 单倍体HSCT后NK细胞与T淋巴细胞重建延迟、耗竭分子高表达及杀伤功能减弱可能与移植后EBV激活相关.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EB病毒感染免疫重建耗竭标志物免疫功能

    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巨细胞病毒再激活及其影响因素

    王子豪李凌浩薛胜利朱子玲...
    1005-1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的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巨细胞病毒(CMV)再激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100 d内进行2次及以上CMVDNA检测和(或)病原体宏基因组测序的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MV再激活组和未激活组的临床特征,通过卡方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影响CMV再激活的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18例(20.9%)发生了 CMV再激活,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20(1~95)d,均为CMV血症,未观察到CMV病的发生.7例患者CMV自然转阴,11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升级为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等一线药物后CMV转为潜伏状态.CAR-T细胞治疗前抗肿瘤治疗疗程数≥6、CAR-T细胞治疗前2年内行allo-HSCT、治疗前肿瘤未缓解、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托珠单抗与CMV再激活相关,其中治疗前2年内行allo-HSCT和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托珠单抗治疗是CM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存在CMV再激活风险,特别是治疗前2年内行allo-HSCT和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托珠单抗治疗的患者.

    嵌合抗原受体巨细胞病毒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B细胞

    马立巴韦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与药物不耐受CMV血症和CMV病25例临床分析

    马薇魏志杰卢岳张建平...
    1010-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马立巴韦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难治性、对常规抗病毒药物不耐受的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血症和CMV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4月至2024年9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马立巴韦治疗allo-HSCT后的难治性、对常规抗病毒药物不耐受的CMV血症和CMV病的结局.结果 接受马立巴韦治疗的25例患者,其中亲缘单倍型移植21例,同胞全合移植2例,非血缘移植2例.1次移植21例,2次移植2例和3次移植2例.患者发生CMV血症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20.5(6~298)d,血浆CMV最高拷贝中位数为6 400(1 100~650 000)拷贝/ml.6例患者诊断CMV病.患者在CMV感染后的9.5(1~41)d开始使用马立巴韦.使用马立巴韦持续中位时间为11.5(6~43)d.25例患者治疗均有效.2例患者发生1级的味觉异常,1例发生2级骨髓抑制.结论 allo-HSCT后难治性、药物不耐受的CMV血症和CMV病患者应用马立巴韦治疗安全有效.

    巨细胞病毒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马立巴韦

    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诊断和治疗

    何海张建平魏志杰卢岳...
    1016-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HHV)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中的作用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22年3月至2024年7月,于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后出现难治性GI-GVHD并行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的4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RQ-PCR方法检测组织匀浆HHV6、HHV7、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肠黏膜进行病理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MV早期抗原、CMV晚期抗原,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结果 4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5例,女17例,中位年龄26(1~59)岁,均经组织病理诊断为GI-GVHD.其中34例(81.0%)合并病毒性肠炎,EBV阳性率52.4%,HHV6阳性率38.1%,CMV阳性率26.2%,HHV7阳性率14.3%.17例(40.5%)为混合病毒感染,包括5例EBV+HHV6,3例CMV+HHV6,3 例 CMV+EBV,2 例 CMV+EBV+HHV6,2 例 EBV+HHV6+HHV7,1 例 EBV+HHV7,1 例HHV6+HHV7.17例(40.5%)为单一病毒感染,其中EBV感染9例、CMV感染3例、HHV6感染3例、HHV7感染2例.17例(40.5%)患者组织病理病毒检测阳性,包括7例(16.6%)CMV阳性,12例(28.5%)EBV阳性(其中2例CMV、EBV双阳性).34例组织匀浆病毒阳性患者均可于粪便中检测到相同病毒,血液相同病毒阳性率17.6%.以组织匀浆病毒检测为肠炎诊断标准,血液检测CMV、EBV、HHV6、HHV7 敏感性分别为 45.4%、4,5%、6.3%、0%,特异性分别为 90.3%、95.0%、100%、100%,粪便检测CMV、EBV、HHV6、HHV7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基于病因学进行治疗,腹泻的总反应率和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6.1%(32/42)和66.6%(28/42).4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1-49)个月,28例患者存活,2年预期生存率为61.9%.结论 除GVHD本身外,肠道HHV感染是GI-GVHD难治性的原因之一.血液和组织中病毒检测呈明显分离现象,即使GI-GVHD患者血液病毒检测阴性,也不能排除合并病毒性肠炎的可能.

    人疱疹病毒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患者合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张利宁崔玉青林青松徐春晖...
    1022-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合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分子学特征,探讨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发生CRE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特点、碳青霉烯酶检测结果、抗感染治疗及转归.结果 共120例患者发生CRE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最多见(58/120,48.3%),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52/120,43.3%).93株CRE进行了碳青霉烯酶检测,其中产碳青霉烯酶CRE共75株(金属酶51株、丝氨酸酶24株).患者感染后30 d死亡率为24.2%(29/120).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含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接受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患者(7.8%对36.2%,P<0.001).此外,在感染发生24 h内接受有效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15.0%对33.3%,P=0.019).而合并CRE定植患者,在12 h、24 h内接受有效抗感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定植患者(12 h:34.1%对14.5%,P=0.012;24 h:65.9%对40.8%,P=0.008).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感染性休克(HfR=24.436,95%CI 4.148~143.966,P<0.001)和肺感染(HR=9.346,95%CI2.718~32.140,P<0.001)是患者30 d 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24 h内接受有效抗感染治疗(HR=0.225,95%CI0.059~0.851,P=0.028)以及接受含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治疗(HR=0.082,95%CI0.018-0.362,P=0.001)可显著降低死亡率.结论 血液病患者合并CRE血流感染预后差,及早启动有效抗感染治疗以及应用含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方案可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血液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高海枝罗璐婷芦丽华郑晓云...
    1028-1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97例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分为敏感组(CSPA感染组)和耐药组(CRPA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容易发生CRPA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天数>50d(P=0.010,OR=3.581,95%CI 1.356~9.457)、抗生素暴露史(P=0.008,OR=4.394,95%CI 1.358~6.238)、感染前化疗次数>2次(P=0.006,OR=2.911,95%CI 1.358~6.238)为发生CR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SPA感染组和CRPA感染组30 d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2.8%(18/140)、28.1%(16/57)(P=0.010).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流感染(P=0.039,OR=5.286,95%CI 1.091~25.621)是恶性血液病伴CRPA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天数>50 d、抗生素暴露史、感染前化疗次数>2次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CRPA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血液病患者CRPA感染后死亡率高,血流感染为其主要死亡原因.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碳青霉烯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