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尚红

月刊

1009-9158

cjlm@cma.org.cn

010-85158273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8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读者群是广大中高级检验医学技术人员、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和临床各科医师。作为我国检验医学领域专业人员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经连续7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入围“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主要栏目包括:述评、综述、血液与体液学、临床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分子诊断、实验室质量管理、试剂与仪器评价、经验与技术交流、病例报告、读者来信、专题笔谈等。特色栏目有展望、对话、临床病例(理)研究、继续教育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及其在肿瘤液体活检中的应用与挑战

    谢梦晓潘世扬
    1231-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因测序技术在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伴随诊断、分子分型以及预后评估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期"肿瘤与测序"重点号邀请了检验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围绕肿瘤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与展望以及基于DNA酶类生物传感器的新型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等前沿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各种下一代测序技术(NGS)以及液体活检技术在实体或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研究也蓬勃涌现.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循环肿瘤DNA(ctDNA)和循环肿瘤细胞(CTC)分析的液体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发展迅猛,有望作为无创检测分析工具,助力肿瘤精准医疗.针对现有ctDNA NGS的不足,未来可以通过靶向CTC-DNA来实现更精准的抗肿瘤靶向诊疗.肿瘤基因测序的发展之路上还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正视并攻克这些难题,才能使其真正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以推动检验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

    肿瘤测序液体活检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

    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策略的思考

    姜惠琴郭玮
    1237-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的普及所引发的策略层面的争议和思考,该文围绕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的受检人群、检测基因和组合以及检测方法等,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临床实践经验及专家观点,阐述不同策略选择时的考量因素,同时探讨当前肿瘤易感基因检测面临的挑战.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在肿瘤预防及个体化诊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以推动其良性发展及广泛应用.

    肿瘤综合征,遗传性基因检测易感基因

    肿瘤基因测序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朱鲲博袁梦馨王京伟顾剑...
    1242-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居我国乃至全球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尤其是肿瘤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NSCLC的临床分子诊断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极大地提高了患者从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如何规范化利用肿瘤基因测序技术为NSCLC精准医疗提供依据尤为重要.本文就肿瘤基因测序技术在NSCLC临床分子诊断路径中应用的规范化进行了探讨,有利于推动肿瘤基因测序技术在NSCLC患者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药物的选择、毒副作用预测、疗效监测、复发及预后评价等中的规范化应用,也为肿瘤基因测序技术在其他实体瘤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肿瘤测序癌,非小细胞肺分子靶向治疗

    实验室多参数指标预测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的模型建立与验证

    李浩成续薇杜忠华宋琳...
    1248-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实验室多参数指标,建立恶性肿瘤骨髓转移(BMM)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24年3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44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模型建立集243例,模型验证集201例;模型建立集又分为BMM阳性组(81例)和BMM阴性组(162例),模型验证集分阳性验证组(67例)和阴性验证组(134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等),以及47项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钾、钠、氯、钙离子检测、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等).将BMM作为结局事件,采用2组间比较筛选差异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BMM的风险因素,建立Logistic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BMM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模型建立集中BMM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存在差异的28项参数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凝血酶原时间(PT)等17项参数的相关系数均≤0.6(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HCT、HGB、P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碱性磷酸酶(ALP)、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氯离子(Cl-)为恶性肿瘤发生 BMM 的危险因素[MPV(OR=9.929,95%CI 2.688~71.335)、HCT(OR=8.232,95%CI 6.223~9.841)、HGB(OR=4.300,95%CI 1.947~16.577)、PT(OR=3.738,95%CI 1.359~11.666)、RDW(OR=1.995,95%CI 1.275~3.807)、ALP(OR=1.025,95%CI 1.012~1.045)、PLT(OR=1.014,95%CI 1.002~1.031)、MCHC(OR=0.724,95%CI0.523~0.880)和Cl-(OR=0.703,95%CI0.472~0.967)].模型建立集中,各风险因素联合应用预测恶性肿瘤BMM的AUC为0.943(95%CI 0.898~0.987,P<0.001),敏感度为86.3%,特异度为89.2%;模型验证集中,AUC为0.924(95%CI 0.854~0.960,P<0.001),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3.8%.结论 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 BMM的多参数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恶性肿瘤BMM,为骨髓穿刺术的诊断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肿瘤骨肿瘤预测

    基于靶向扩增子测序的快速二代测序策略在诊断髓系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解琚丹曹杨琳张风红姚红...
    1256-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靶向扩增子测序的快速二代测序(NGS)策略在诊断髓系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性研究.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82例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同步进行快速NGS和常规NGS检测,分别采用本地Ion Reporter软件和自主建立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进行测序结果分析,比较2个测序平台的检测时效性,同时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评估2个测序平台结果的一致性.应用快速NGS结合多重PCR和原位荧光杂交技术,在72 h内对年龄18~59岁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筛选,筛选出欧洲白血病网(ELN)2017高危组AML进行个体化诱导治疗.结果 从样本接收到报告单发放,快速NGS和常规NGS检测周期时间分别为3(2,4)d和13(11,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36,P<0.001).682份标本共计1 507个突变位点,快速NGS共检出1 499个突变位点,检出率为99.5%,检出674份结果准确,准确率为98.8%;常规NGS共检出1 506个位点,检出率为99.9%,检出681份结果准确,准确率为99.9%.682份标本,181份未检出突变,501份检出突变,快速NGS漏检8份,常规NGS漏检1份.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2种NGS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67,P<0.001).通过快速诊断的286例AML患者中,筛选出ELN不良风险AML 78例,其中42例患者入组,年龄39(33,52)岁,在接受1个疗程的维奈克拉联合地西他滨诱导治疗后,78.6%(38/42)的患者获得复合完全缓解.104例其他髓系肿瘤中,快速NGS检出突变80例,检出率为76.9%,其中89.0%(215/242)的突变位点可以作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和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分型、预后评估及靶向用药的依据.结论 基于靶向扩增子测序的快速NGS与常规NGS 一致性较好且缩短了诊断时间,检测灵敏度及检测范围已经满足髓系肿瘤诊断分型、预后分层及靶向治疗的需求.

    二代测序突变髓系肿瘤诊断分型预后分层

    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

    谢素红胡宏峰郑慧卢仁泉...
    1264-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同时分析TNF-β特定基因型与血清TNF-β表达水平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53例为胃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名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前期利用常规PCR扩增检测胃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DNA各30份,经测序鉴定TNF-β多态性位点(rs1041981、rs2229092、rs2229094和rs78613290)的基因型频率;后续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检测分析TNF-β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β水平,并分析与TNF-β特定基因型的关系.采用x2检验和Fisher检验分析TNF-β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血清TNF-β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30例胃癌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测序结果显示,多态性位点rs1041981在胃癌组的基因型分布是CC型16.67%(5/30)、CA型40.00%(12/30)和AA型43.33%(13/30),在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是CC型40.00%(12/30)、C A型43.33%(13/30)和AA型16.67%(5/30),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8,P=0.039);多态性位点rs2229092在2组的基因型为AA、AG和GG,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88,P=0.612);多态性位点 rs2229094 基因型(TT 和 TC)和 rs78613290 基因型(GG 和 AG)在 2 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扩大临床样本(胃癌组153例,对照组150例)验证发现,胃癌组位点 rs1041981 基因型[CC 型 15.69%(24/153)、CA 型 54.90%(84/153)、AA 型 29.4%(45/153)]与对照组[CC 型 27.33%(41/150)、CA 型 58.00%(87/150)、AA 型 14.67%(22/150)]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66,P=0.002),分析不同等位基因频率对于胃癌风险的影响,发现rs1041981的A等位基因发生胃癌的风险相对于C等位基因比值比(OR)为1.701(95%CI 1.235~2.355).结合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基因表型分析,发现rs1041981的基因型在不同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组别中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s1041981位点AA基因型的胃癌患者其血清TNF-β的表达水平高于CA基因型和CC基因型患者(P均<0.05).结论 TNF-β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41981,C>A)在胃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rs1041981位点A等位基因增加了胃癌发生的易感性,同时不同基因型胃癌患者其血清TNF-β的表达水平亦不同,AA基因型表达水平最高.

    肿瘤坏死因子胃癌单核苷酸多态性易感性

    提升EB病毒核酸检测灵敏度在鼻咽癌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范应静于海洋官键蔡贞...
    1271-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EB病毒(EBV)核酸检测灵敏度对于鼻咽癌的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观察性研究.按照性能验证实验的要求,验证本研究所用的EBV DNA检测系统在100拷贝/ml水平的检测精密度,并通过与数字PCR法的比较评估检测系统的准确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52份病理确诊为鼻咽部未分化非角化性癌的初诊患者血浆样本,以及156份在我院放疗科接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血浆样本,回顾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南方医院送检EBV DNA定量检测样本5 488份,比较将检测阈值限从500拷贝/ml提升至100拷贝/ml对鼻咽癌检出率和疗效评估的影响.结果 在100拷贝/ml水平上,对样本进行30次重复检测,检测值与靶值的对数值偏倚均低于0.4(CV=6.94%).用本研究使用的检测系统和数字PCR法分别测定156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BV DNA,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性良好(r=0.95,P<0.001).将EBV DNA检测阈值限从500拷贝/ml提升至100拷贝/ml,可使初诊未治疗的鼻咽癌患者检出率从67.31%(35/52)提高至82.69%(43/52).对于治疗中的鼻咽癌患者,以500拷贝/ml和100拷贝/ml为检测阈值限,外周血EBV DNA检出率分别为12.82%(20/156)和23.72%(37/156).结论 提升EBV核酸检测灵敏度可提高EBV检出率,对于鼻咽癌患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鼻咽肿瘤EB病毒聚合酶链反应定量分析

    CT表现为结节的肺腺癌患者的组织甲基化特征分析

    郭巧梅乔理华王琳王薛庆...
    1277-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T表现为结节的肺腺癌患者的组织甲基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6月1日至2024年1月20日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肺腺癌的70例肺结节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发现组40例和验证组30例.发现组中组织样本采用简并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RRBS)检测分析,比较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的平均甲基化水平;筛选差异性甲基化区域(DMR),分析其在不同基因功能元件上的分布并绘制聚类热图;进一步对DMR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随后对获得的潜在肺腺癌相关甲基化基因通过TCGA肺腺癌队列和靶向亚硫酸氢盐测序(TBS)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组间甲基化水平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率和构成比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发现组中,癌组织平均甲基化水平低于癌旁组织[(42.369±4.627)比(44.370±4.046),t=-2.059,P=0.043];共筛选出 37 995 个 DMR,包括 16 889 个高甲基化区域和21 106个低甲基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启动子区(48.917%)、内含子区(36.457%)和外显子区(10.812%);DMR聚类热图显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形成两个聚类.GO分析显示DMR相关基因主要定位在细胞膜和核染色质上,参与RNA聚合酶Ⅱ相关的转录及调控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MR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癌症通路、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传导通路.TCGA队列验证出了 11个潜在的特征性DMR.在验证组中采用TBS证实MIR10B、DMRTA2、HOPX、TFAP2B及MARCH11相关的DMR在癌组织中甲基化水平高于癌旁组织[11.200(4.305,27.088)比 2.650(1.298,4.645),Z=-4.539,P<0.05;18.610(13.600,33.025)比8.675(5.488,13.085),Z=-4.554,P<0.05;17.600(2.183,76.015)比 1.085(0.898,1.835),Z=-5.131,P<0.05;5.250(3.220,7.693)比 3.495(2.165,4.383),Z=-2.861,P<0.05;11.515(7.525,21.033)比7.830(5.518,11.488),Z=-2.44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肺组织的甲基化模式存在差异.筛选并鉴定出的DMR参与多个关键通路的调控过程.TCGA队列和独立验证组结果表明,MIR10B、DMRTA2、HOPX、TFAP2B及MARCH11等DMR在肺腺癌中具有潜在诊断意义,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验证.

    结节病,肺腺癌DNA甲基化

    基于循环肿瘤DNA分析肺癌患者EGFR共突变基因的临床应用

    李丹闪亮马丽芳王佳谊...
    1286-1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循环肿瘤DNA(ctDNA)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伴随抑癌基因P53(TP53)及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或SMAD家族成员4(SMAD4)基因突变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筛选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患者靶向治疗前的外周血,分离细胞游离DNA(cfDNA)及白细胞DNA,进行二代测序,比对分析后获取ctDNA数据,按照美国分子病理协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联合制定的体细胞变异解读指南对患者基因变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EGFR基因突变患者及同时伴随其他基因突变患者的靶向治疗部分缓解(PR)率.结果 126例患者中仅携带EGFR突变率为46.0%(58/126),PR率为74.1%(43/58);EGFR、TP53 双重突变率为 37.3%(47/126),PR率53.2%(25/47);EGFR、TP53 突变同时伴随PIK3CA或SMAD4突变率16.7%(21/126),PR率28.6%(6/21),且3组间无进展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1,P<0.01).结论 基于ctDNA的二代测序检测技术可检出伴随EGFR突变的TP53、PIK3CA或SMAD4等基因突变,多重基因突变是患者PR率及无进展生存曲线较差的重要因素.

    癌,非小细胞肺二代测序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基于NGS技术建立HLA-DPA1和DPB1连锁预测模型及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张腾腾刘双袁晓妮李杨...
    1292-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AI~DPB1连锁预测模型,并采用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验证,探讨该预测模型对判断移植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基于NetMHC Ⅱ pan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实验室已建立的中国人群DPA1~DPB1连锁单体型数据库、最新国际免疫遗传学/人类白细胞抗原(IPD-IMGT/HLA)数据库公布的序列已知的DPA 1~DPB1氨基酸FASTA数据,建立47种DPA 1~DPB 1连锁模型.采用基于杂交捕获文库构建法的二代测序技术,对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进行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50对供受者进行HLA-A、-B、-C、DRB1、DQB1、DQA1、DRB3/4/5、DPB 1、DPA1(9个位点)HLA基因分型检测.回顾性分析移植供受者的HLA分型数据和临床资料,验证及预测采用模型分析的DPA1~DPB1连锁可允许错配与不可允许错配对移植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总生存(OS)率的生存曲线;采用竞争风险模型比较不同组之间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非复发死亡(NRM)的累积发生率.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建立的预测模型与T细胞表位(TCE)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根据氨基酸的亲水与疏水特性不同将模型分为Ⅰ~Ⅳ型:Ⅰ型P1~P8位疏水型加P9位亲水型6种,Ⅱ型为疏水型17种,Ⅲ型为两亲型9种,Ⅳ型为亲水型15种.按预测模型将供受者DPA1相合、DPB1错配病例分为P1相合或不相合者,与DPA1和DPB1全相合者比较发现,P1不相合患者2年OS率为75%(12/16)比96.2%(25/26)(x2=4.13,P=0.04),NRM率为4/16比0(x2=7.05,P<0.01);而P1相合的患者与DPA1和DPB1全相合者相比,2年OS率和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与DPB1的TCE模型相比,预测移植后2年OS率的ROC曲线下面积更大(Z=0.71,P=0.48).在供受者DPA 1和DPB 1均错配的病例中,与DPA1和DPB1全相合者比较,P1相合或不相合者2年OS率均降低,NRM均升高,且P1不相合者较相合者预后更差.结论 基于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建立DPA1~DPB1连锁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HLA-DP错配对移植OS和NRM的影响,且预测性能优于TCE模型.

    NGS人类白细胞抗原DPA1DPB1连锁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