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专家共识

    高晓东张尧金文婷杜明梅...
    1761-1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规范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促进我国抗菌药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组织感染病学、感染防控、临床药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的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建设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实际需求,共同制定本共识。结果 形成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的17条专家共识。结论 此专家共识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在研发和应用信息系统进行临床决策支持时参考。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专家共识

    CRISPR/Cas9系统清除细菌多药耐药基因IMP-4和KPC-2的机制

    黄俊刘鸿博丁康慧邱少富...
    1767-1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细菌多药耐药基因IMP-4、KPC-2进行清除,恢复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力。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CRISPR/Cas9质粒。制备耐药菌感受态细胞,采用质粒转化的方法将CRISPR/Cas9系统递送至耐药菌。利用菌落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个CRISPR/Cas9靶点针对耐药基因的清除效率。采用Sensititre药敏板法及E-test药敏试纸条法检测细菌药敏表型。结果 针对IM4P-4、KPC-2构建携带目的sapcer的CRISPR/Cas9质粒;菌落计数结果表明耐药基因被CRISPR/Cas9系统清除,清除率为100。00%(5/5);对细菌耐药基因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靶点的清除效率在24 h即达到99。9%;药敏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而对照组细菌依旧对抗菌药物耐药。在药敏Etest试纸条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菌哌拉西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减少约204。8倍(P<0。05),恢复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CRISPR/Cas9系统能阻断细菌通过转化途径对耐药质粒的获取,且阻断效率高达99。9%(P<0。05)。结论 利用CRISPR/Cas9系统快速清除细菌耐药基因IMP-4、KPC-2,恢复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力,展现了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CRISPR/Cas9细菌耐药性多药耐药基因耐药性清除

    2019-2023年某综合医院mNGS检出常见病原体的临床特征及流行趋势

    杨飞城胡庆向梦琴符樊...
    1773-1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宏基因组学下一代测序(mNGS)在湖南省流行病原体筛查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分析不同流行病原体的流行趋势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华中区进行mNGS病原体检测的患者数据,统计高频检出病原体,并分析和追踪其流行趋势及易感特征。结果 共统计2019-2023年常见的流行病原体检测人群共16 627例,其中男性10 811例(65。02%),女性5 816例(34。98%);高频检出的病原体有新冠病毒、疱疹病毒(1、4、5型)、鲍氏不动杆菌、白假丝酵母、耶氏肺孢子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烟曲霉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复符合群、纹带棒状杆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鹦鹉热衣原体;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对于病原体的检测样本逐年上升,呼吸科、重症科、感染科和儿科对于mNGS的接受度较高。结论 mNGS能缩短病原体检测时间,提高病原体识别率和准确率,可作为指导预防流行病学的应用依据。

    病原体流行趋势宏基因组学下一代测序湖南新冠病毒人疱疹病毒鲍氏不动杆菌

    ICU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价值

    贾辰王璐李海峰
    1778-1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CU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BP神经网络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4月1日-2023年4月1日人住某三甲级医院ICU的患者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史、抗菌药物应用史、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累计使用天数、侵入性操作史及真菌感染等;其中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的137例,定义为CRKP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1:3选取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感染患者381例,定义为CSKP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Logistic回归算法构建CRKP感染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数据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2019年4月-2023年4月ICU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1 507株,其中CRKP 338株,总的分离率为22。43%;每年的分离率依次为26。83%、22。55%、19。30%、19。05%;每年CRKP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79‰、3。64‰、2。91‰、3。84‰;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住院期间进行手术、留置导尿管、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应用甘氨酰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呼吸机使用时间是CRKP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为{30-6-1},其预测准确率为80%;Logistic回归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1,BP神经网络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0%。结论 CRKP检出率与全国CRKP检出率总体走势表现一致,两种预测模型准确度较好,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略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的关联

    王博文王强黄严春章革民...
    1784-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组,按照HBV感染损伤肝功能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Child-Pugh A级,n=31)、B组(Child-Pugh B级,n=30)和C组(Child-Pugh C级,n=43),选择同一时间段内于医院进行体检的9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IFITM基因多态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FITM3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的关联。结果 研究组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HBV感染程度患者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加性模式中携带CC基因型者HBV重度感染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者的3。600倍(P<0。05),rs12252位点隐性模式中携带CC基因型者HBV重度感染风险是携带TT+TC基因型者的3。527倍(P<0。05);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CC基因型是HBV感染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FITM3基因rs12252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程度相关,CC基因型可能增加重度HBV感染风险。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基因多态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程度关联性

    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特征及显著性肝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李怡君袁筱婕张文华王凤梅...
    1789-1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情况及临床特征和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8年8月-2021年1月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肝胆中心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观察肝纤维化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发生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3 753例慢性HBV感染者中,按照LSM水平分为F0~F4五期,年龄、性别、吸烟、抗病毒治疗、HBV家族史、肝癌(HCC)家族史、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控制衰减指数(CAP)、肝脏硬度值(LSM)在肝纤维化各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经治疗患者中,年龄≥45岁、乙型肝炎e抗原(HBeAg)、AFP、ALT、DBIL、GGT是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经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中,年龄≥45岁、AFP、AST、TBIL、DBIL、GGT及呕血黑便症状是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而CAP是显著性肝损伤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年龄、HBeAg、AFP、ALT、AST、TBIL、DBIL、GGT、CAP水平及呕血黑便症状是显著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明确危险因素对肝纤维化早期监测并及时干预,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显著性肝损伤肝脏硬度值危险因素

    2020-2023年某院注射用硫酸黏菌素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

    迟玉龙曾金茹张娜章晨...
    1795-1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注射用硫酸黏菌素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促进该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解放军总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选取2020年8月-2023年4月住院并使用硫酸黏菌素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原学检查、药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治疗结局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共纳入173例患者,其中男性125例,女性48例;硫酸黏菌素主要用于治疗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血流及泌尿系统感染,联合用药以联合碳青霉烯类居多;静脉滴注、雾化吸入及二者联合给药方式分别为73例(42。20%)、52例(30。06%)和48例(27。74%);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疗程不足及溶媒选择不当等;硫酸黏菌素抗感染总有效率为37。09%(56/15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8/173),主要表现为急性肾损伤、腹泻及药物性肝损伤。结论 该院硫酸黏菌素使用基本合理,肾毒性等不良反应风险较低,并未发生雾化吸入引起的呼吸道相关不良反应。需重点关注用药疗程过短及溶媒选择。

    硫酸多黏菌素E合理用药雾化吸入急性肾损伤不良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模型构建

    高艳霞潘庆丽朱成朔谢威洋...
    1801-1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病原菌,构建并评价危险因素模型。方法 选择开封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498例AMI患者依据医院感染情况分为医院感染组(n=31)、非医院感染组(n=467)。分析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归纳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模型对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占51。61%);498例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22%,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4。71%,革兰阳性菌占25。49%,真菌占9。8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OR=1。898)、低蛋白血症(OR=1。719)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Hb水平升高(OR=0。508)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危险因素模型:Logit(P)=-12。489+0。641 ×心力衰竭+0。542×低蛋白血症-0。678×血清Hb水平,当Logit(P)>6。85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CI为0。842~0。902,x2=13。165,诊断灵敏度83。87%、特异度为80。30%。结论 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多种因素与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构建危险因素模型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

    肿瘤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

    杨兴肖田建兵李锦锦王媛...
    1806-1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医院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耐药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99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资料,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CRBSI病原菌及药物敏感结果,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发现84例患者发生了 CRB-SI,千日感染率为0。08‰;感染居首位的科室为ICU;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占57。95%,革兰阳性菌31株占35。23%,检出率前5位的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置管时间、糖尿病是CRBSI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是CRBS1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引起CRBSI发生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且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提高警惕,同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预防CRBSI的发生。

    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危险因素肿瘤医院

    新冠疫情初期住院病例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及重症影响因素

    孙卫信英蓉王立贵罗爱武...
    1811-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疫情防控期间新冠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核酸转阴及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4月3日武汉某新冠定点收治医院收治的新冠患者191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核酸转阴时间及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中位年龄60岁,男性44。8%;相较于非重症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基础疾病负担、首发症状呼吸困难与胸闷和氧气支持治疗的比例均更高,核酸转阴时间也更长;核酸转阴时间延长与首发症状发热和磷酸氯喹治疗相关,男性、清肺排毒汤和泰康克冠复元饮(协定处方)治疗与核酸转阴时间缩短相关;患者重症风险随基础疾病数量增加而升高,此外,首发症状发热和呼吸困难、男性及高龄是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重症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关注和预防,同时清肺排毒汤等中成药对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新冠患者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特征影响因素核酸转阴时间中成药抗病毒药物新冠疫情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