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创伤外科
浙江创伤外科

刘伟国

双月刊

1009-7147

zjcswk@163.net

0571-87783757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浙江创伤外科/Journal 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盐酸坦洛新治疗输尿管结石并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邵水林沈国建
    884-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输尿管结石并前列腺增生患者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 2020 年 6 月至 2023 年 6 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并前列腺增生患者 7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给予对照组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给予观察组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82.9%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6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列腺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前IP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P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各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总发生率 2.9%与对照组 17.1%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输尿管结石并前列腺增生患者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可对体内结石进行有效清除,使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对生活质量水平有所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

    脑脊液及血清PCT联合CRP、WBC指标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的作用

    龚紫泉郑绍俭杨勇张萌...
    88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脊液与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WBC)水平的差异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3 年 10 月在本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最终诊断为颅内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组 32例,将无颅内感染的患者纳入对照组 32 例,比较血清和脑脊液PCT水平的差异并评价PCT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血清 PCT未明显升高,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PCT,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脑脊液PCT水平、脑脊液/血清PCT比值、血WBC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及血清PCT联合CRP、WBC,可以早期确诊颅内感染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是诊断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有价值的标志物.

    脑脊液颅内感染降钙素原(PCT)

    端侧吻合与侧侧吻合术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张传鑫汪伟许安琪
    890-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端侧吻合与侧侧吻合术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法,选取本院 2018年 1月至 2023 年 5 月收治的 75 例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根据不同吻合技术将其纳入端侧吻合组(37例)与侧侧吻合组(38例),端侧吻合组术中采取端侧吻合术,侧侧吻合组术中采取侧侧吻合术,对比 2 组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指标(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感染、肠梗阻).结果 侧侧吻合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端侧吻合组,出血量小于端侧吻合组,切口长度小于端侧吻合组,均 P<0.05;侧侧吻合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以及下床活动、排气、住院的时间均少于端侧吻合组,P<0.05;2 组术后 1d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术前(P<0.05),侧侧吻合组术后 1d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均低于端侧吻合组(P<0.05);侧侧吻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端侧吻合组,P>0.05.结论 侧侧吻合术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端侧吻合术,可改善术中指标,减轻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

    端侧吻合术侧侧吻合术回肠造口还纳术应激反应并发症

    掌侧锁定接骨板对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的临床研究

    王苏平徐国金陈洲
    893-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掌侧锁定接骨板对桡骨远端C2/C3 型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0年 8月至 2023年 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68 例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划分为观察组(掌侧锁定接骨板)和对照组(传统外固定架固定)各 34 例,分析对比其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59±6.79 mL)高于对照组(31.51±3.4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背伸(54.32±5.02)°、旋前(88.27±5.14)°及旋后(91.01±5.28)°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48.94±4.97)°、(85.68±5.05)°、(87.69±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RWE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握力(85.92±7.54)优于对照组(81.27±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显著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锁定接骨板在改善腕关节功能、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以及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治疗中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手术选择.

    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接骨板腕关节功能并发症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半月板修复手术治疗ACL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沈奎石林李大成
    896-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半月板修复手术对前交叉韧带(ACL)合并半月板损伤患关节功能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7 月ACL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 96例为对象,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各 48例.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治疗,观察组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半月板修复,两组术后 3 个月评估患者效果,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Lysholm膝关节评分、血清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 3个月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KOOS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 3 个月后血沉(ESR)、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 P物质(SP)低于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半月板修复手术能减轻ACL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血清学指标,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修复手术前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血清学指标

    不同负压吸引技术治疗稽留流产清宫术的疗效差异比较

    高国芳陈炜丽
    899-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和比较不同负压吸引技术治疗稽留流产清宫术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 2021年 6月至 2022年 5月收治的 78 例被诊断为稽留流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n=40 例)接受电动负压吸引器清宫,观察组(n=38例)接受行一次性手动负压吸引器清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的卵巢功能情况、疼痛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FSH、LH、T和E2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更为轻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动负压吸引器清宫对患者的手术损伤更小、对患者卵巢功能影响更小、能减轻术后疼痛和不良反应发生.

    稽留流产清宫术负压疗效手术

    低气腹压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影响研究

    赵玉军钱军樊建平史远斌...
    902-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气腹压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炎症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 基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方式,搜集本院2022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1 月收治的 92 例被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腹压进行手术,观察组采取低气腹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手术视野的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发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食管-空肠吻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炎症因子,发现两组患者术前的CRP、TNF-α和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的CRP、TNF-α和SO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视野情况,发现两组患者的手术视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发现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采取低气腹压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的炎症水平,不增加并发症,也不影响手术视野.

    低气腹压腹腔镜胃癌炎症因子

    阶梯性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吴静承夏小龙王静国
    905-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阶梯性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2020年 1月至 2023年 1月本院收治的 68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34)和B组(n=34).A组给予阶梯性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B组给予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动脉搏动指数及峰值血流速度)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β(ILβ)、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颅内压平稳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 1周的动脉搏动指数、IL-β、IL-6、CRP、TNF-α水平、MCP-1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平均血流速度和峰值血流速度、GCS及BI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阶梯性减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可促进患者恢复,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及机体炎症反应.

    颅脑损伤阶梯式减压大骨瓣减压术颅内压监测

    股骨骨折围术期ALP、BMP2和IL-6水平与术后愈合的关系

    章明明蒋颜
    908-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股骨骨折围术期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 2(BMP2)和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与术后愈合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7 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 59例股骨骨折患者,以及于德清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 45 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折愈合标准分为愈合组和延迟愈合组.检测两组术前、术后 1d、7d和 14d时 ALP、BMP2和IL-6 的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 14d时ALP、BMP2和IL-6的水平预测术后延迟愈合的价值.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 1d、7d和 14d两组患者ALP和BMP2 水平均升高,并于术后 14d达到最高值(P<0.05).正常愈合组术前、术后 1d、7d和 14 d ALP和BMP2 水平均高于延迟愈合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 1d、7d和 14d两组患者IL-6水平均降低,并于术后 14d达到最低值(P<0.05).正常愈合组术前、术后 1d、7d和 14 d IL-6 水平均低于延迟愈合组(P<0.05).ALP、BMP2和IL-6及三指标联合预测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AUC分别为 0.703、0.850、0.889 和 0.971,以联合检测的AUC最大(P<0.05).结论 股骨骨折患者围术期 ALP、BMP2和IL-6水平均呈明显变化,与术后愈合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三者水平有助于预测股骨骨折术后愈合情况,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

    股骨骨折延迟愈合碱性磷酸酶骨形态发生蛋白2白细胞介素6

    结直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林正燕洪万东卢山珊金小慧...
    912-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临床病例特征及癌变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 2021年 1月至 2022年 12月收治的 2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及病理诊断,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 200 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经病理确诊腺瘤性息肉 140 例,其中非癌变 109 例(管状腺瘤 71 例、绒毛状腺瘤 16例、锯齿状腺瘤 22 例),癌变 31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共 18 例,浸润性癌 13 例],非腺瘤性息肉 60例;息肉部位在左半结直肠 122例,占比 61.00%,右半结肠 78 例,占比 39.00%;息肉直径<2 cm共 92 例,占比 46.00%,≥2 cm共 108 例,占比 54.00%;癌变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息肉表面充血各指标构成比与非癌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年龄、结肠癌病史、病变部位、病变直径各指标构成比与非癌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结直肠癌息肉癌变作为自变量,将年龄、结肠癌病史等因变量纳入 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结肠癌病史、病变部位在左半结直肠、病变直径≥2 cm为结直肠癌息肉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结直肠癌息肉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与病变部位、病变直径、年龄、结肠癌病史等密切相关,临床应明确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有癌变风险的患者尽早行内镜下切除,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

    结直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癌变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