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岑可法

月刊

1008-973X

xbgkb@zju.edu.cn

0571-87952273

310027

杭州市浙大路38号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的前身是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校合并后,为了突出浙江大学的工科优势,改为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稿源主要来之于本校教师、学生、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刊登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工程,信电与电子工程,光电,工业控制,材料,化工,高分子,机械,电机,能源,土木建筑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工程、农业工程以及理科方面和交叉学科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道路网络多阶段抗灾能力优化模型构建与应用

    刘鹏路庆昌秦汉崔欣...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路网抗灾成本并保障路网快速连通,研究道路交通网络多阶段灾害应对能力优化的问题。建立综合灾前应急工作站点选址和灾后路网恢复决策的3层规划模型,其中特别考虑了应急救援设施和后勤保障资源在耗尽性、运输方式和恢复作用上的差异,定量建模了两者间的相互协作关系。通过综合双层遗传算法和Frank-Wolfe算法,获得模型的近似最优解。研究结果表明,与未考虑灾后恢复过程的灾前布设决策和未考虑后勤保障资源的灾前布设决策相比,最优决策可以分别降低10。96%的后勤保障资源运输成本和11。51%的加权恢复成本。后勤保障资源和应急救援设施布设数量共同影响路网的恢复效果,忽略两者间的协作关系,将会高估应急救援设施布设数量增加对恢复效果的影响。

    交通工程道路交通网络抗灾能力优化3层优化模型遗传算法

    公路隧道运营环境的二氧化碳分布特性

    温小宝韩兴博叶飞邓念兵...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公路隧道运营环境中CO2的分布特性,基于宁波市5处公路隧道的现场实测,研究公路隧道运营环境的CO2体积分数基本水平以及CO2体积分数与隧道交通流状态、平面线形、断面几何特性等的关系。基于4G远程智能化连续监测,分析公路隧道运营环境CO2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数值模拟探讨隧道长度、线形、交通流状态及断面几何特性等对CO2分布的具体影响规律。研究发现,CO2体积分数沿隧道纵向具有明显的线性递增特征,通常情况下隧道出口处的CO2体积分数最高,可达691×10-6~1 226 ×10-6,为一般大气环境水平的2~4倍,同交通量情况下通风水平、横通道、加宽带、线形、长度等会提高线性增长的斜率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CO2的断面分布具有明显的扩散现象和重力效应,同一断面的壁面高度越大,体积分数越小,直线隧道两侧的CO2呈对称分布,曲线隧道内侧的体积分数显著高于外侧,加宽带具有一定的缓冲效应且加宽带一侧体积分数略低于另一侧,横通道具有一定的互补式通风效果。CO2体积分数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周期性,8点、12点、17点出现日体积分数极值,周末出现周体积分数极值,体积分数变化与交通量情况显著相关。

    公路隧道衬砌碳化二氧化碳分布现场监测

    增强型集气覆盖层闭气能力影响因素及优化布置

    李光耀刘思达李鹤詹良通...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高效集气,消除填埋气无序逸散造成的环境污染及人身安全问题,提出由HDPE 土工膜、膜下集气管和土质调节层构成的增强型集气覆盖层(EGCC)结构。采用Geo-studio软件中的Air/W模块,分析增强型集气覆盖层的闭气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质调节层的固有渗透率、膜下集气管的抽气压力和单层填埋垃圾的厚度是影响增强型集气覆盖层闭气效果的3个主要因素。膜下最大气压随着土质调节层的固有渗透率的降低、膜下集气管抽气压力的提高和单层填埋垃圾厚度的提高而增大。提出基于土质调节层的固有渗透率和膜下集气管抽气压力的膜下集气管布置间距估算公式,建议优先选用当地容易获得的中砂或更粗的土料作为土质调节层。在深圳下坪填埋场采用增强型集气覆盖层并结合集气井技术后,2014-2019年期间填埋气收集量提升7倍以上,收集率由不到30%提升至超过90%。

    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增强型集气覆盖层(EGCC)集气管间距优化布置

    带扩大桩靴桩基施工挤土效应解析研究

    吴君涛耿少寒梁一然王奎华...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新型带扩大桩靴预应力管桩基础。不同于均匀截面管桩的施工挤土效应,由于桩靴尺寸大于预制管桩桩身,桩端扩张不宜视作理想球体而更接近于扁球体(旋转椭球体)。基于扁球体扩张源对新型带扩大桩靴桩基施工挤土位移场进行解析求解,基于圆孔扩张理论考虑桩周土塑性区域的体积变形,对扁球体扩张应变路径法计算结果进行修正。通过提出的解析解,研究带扩大桩靴桩基施工挤土效应。结果表明,桩周场地可以根据位移场分布规律,大致分为近地表、近桩端以及桩身附近3个区域。扩张源形态越"扁",桩身附近区域水平"排开"效应略有增强,近地表区域地面"隆起"位移及近桩端区域竖向位移显著减小,这对于挤土桩施工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扩大桩靴管桩应变路径法圆孔扩张挤土效应

    计及区域建筑群生长特性的动态冷热负荷预测

    杜玉吉钟崴钱辉金俞自涛...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区域建筑群的动态生长特性,结合负荷计算理论、灰色Verhulst模型及等维新息灰色理论,采用MATLAB构建完整的区域动态冷热负荷预测方法,以常州高铁新城2017-2022年的建筑面积为历史数据,对区域未来10年的冷热负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等维新息灰色理论的Verhulst灰色模型建立的3种业态面积预测方程拟合精度均达到一级。高铁新城未来10年冷热负荷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直至饱和,达到饱和的时间约为2030年,冷、热负荷饱和规模分别为436、228 MW,与采用面积指标法的计算结果(冷负荷为472 MW、热负荷为285MW)相比,分别降低了约7。52%、19。86%。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动态负荷预测建筑群生长特性灰色模型新型城镇化

    柔性层状石墨烯感应元件制备及其力敏特性

    吴志强卫军董荣珍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弥补现有传感器在混凝土非连续变形监测上的不足,采用特殊构型法,以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纤维素(RGO-CNF)为传感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层,设计和制备了 PDMS/RGO-CNF/PDMS层状感应元件,对其力学、电学和力敏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CNF能够有效地协助RGO在异丙醇中均匀分散,经化学溶胀和孔隙填充构建的传感层与基底层紧密结合,能够承受超过100%的拉伸应变。感应元件经过约10次循环拉伸后,应变电阻响应达到稳定状态,表现出良好的可回复性和可重复性。在0~10%应变下,感应元件的电阻变化率近似呈线性变化,灵敏系数可达15,随应变继续增大,电阻变化率呈指数型增长。应变电阻响应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提高,利用建立的考虑应变率效应的应变电阻响应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感应元件的力敏行为。

    石墨烯层状感应元件力敏性应变电阻响应模型纳米纤维素

    基于相变材料的蒸汽卡诺电池热力学循环设计

    林小杰徐家豪孙鹏钟崴...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多能互补新路线,提出基于高低温相变材料的新型蒸汽卡诺电池。建立计及设备性能与质量流量的热力学循环计算模型,分析设计参数、多级压缩结构对系统热泵系数、循环效率、储电损失与供热㶲效率的影响。通过探究发现,低温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高温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是影响蒸汽卡诺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得到蒸汽卡诺电池的高循环性能区。优化蒸汽卡诺电池的参数与结构,结果表明,循环效率可达56。96%,热泵系数可达2。55,供热㶲效率可达68。74%。

    卡诺电池储能热力学分析蒸汽生产余热利用

    双温区脉管制冷机的制冷量主动调控策略

    惠贺军吴亦农宋键镗殷旺...
    169-17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空间探测中须在双温区提供不同制冷量的新需求,提出利用声功回收主动调相器对双温区制冷量进行主动调控的方法。研究分析高温区调相器活塞运动特性对双温区冷指阻抗的影响,得到调相器对双温区冷指声功率分配及回热器效率的影响特性,实现80K和40K双温区制冷量主动调控。数值计算结果显示,调相器相位差对高温区制冷量影响较大,调相器振幅和相位差对低温区制冷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主动控制调相器活塞运动特性的调节策略,80K温区制冷量可以在9。2~23。7 W内主动调节,40K温区制冷量可以在3。2~4。5 W内主动调节。

    脉管制冷机主动调相双制冷温区阻抗分析调控策略

    高海拔隧道施工期污染物扩散规律

    陈星宇吴剑任松张平...
    176-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过程中的污染物扩散规律,依托川藏铁路芒康山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的方法,研究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过程中粉尘和CO的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粉尘主要是以贴壁流动的形式向洞外扩散,在该过程中会聚集成为"粉尘团"。粉尘扩散主要是受到重力影响发生沉降,隧道内风速过大,不利于降低粉尘质量浓度。CO以"气团"的形式从掌子面附近向洞口迁移,在迁移过程中CO气团体积逐渐扩大,质量浓度峰值不断下降,逐渐形成"U形"的分布趋势,CO质量浓度的现场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隧道内的CO质量浓度会增大,隧道内同一位置CO质量浓度达到规范要求的时间会增加。推导基于海拔高度的隧道通风过程中CO质量浓度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对当前规范中CO的海拔高度修正系数进行很好的补充。

    高海拔隧道通风污染物扩散现场测试修正系数

    环境规制下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创新类型选择

    刘海英蔡先哲
    18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严格环境规制背景下工业企业如何选择适宜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来实现工业绿色转型的问题,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与基于松弛值测算(SBM)相结合的SBM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的工业环境效率,以该效率表征工业绿色转型水平。通过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整体上,2008-2020年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的效率差距整体上呈微幅减小的趋势。不同绿色技术创新的环境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强调工艺和产品的过程导向型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过程导向型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环境效应会加大,结果导向型绿色技术创新的负向环境效应会降低。

    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工业绿色转型超效率SBM模型面板门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