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朱军

双月刊

1008-9209

zdxbnsb@zju.edu.cn

0571-88272801

310028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 Lif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大学主办的有关农业和生命科学的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生物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和技术、核农学与技术、遥测遥感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读者对象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仔猪肠道稳态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宋梦真李靖靖李家旋陶诗煜...
    495-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益生菌及其代谢物通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和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发挥有益作用,对仔猪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益生菌调控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益生菌代谢物对仔猪肠道稳态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概述,全面探讨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调控仔猪肠道稳态的作用效果与机制,旨在为利用益生菌调控仔猪肠道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益生菌代谢物肠道屏障肠道稳态仔猪

    益生菌调控动物肠道健康的机制研究进展

    郝壮丁雪东汪晶
    506-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具有提高动物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健康等作用.在畜牧业全面禁止使用促生长类抗生素的形势下,益生菌类饲料添加剂能够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保障动物的健康养殖.本文从动物肠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等方面出发,阐明了益生菌调控动物肠道健康的可能机制,以期为益生菌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益生菌生长性能肠道健康肠道屏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简介

    516页

    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对育成牛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

    贾子悦钟丽媛薛茗元王迪铭...
    517-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对育成牛瘤胃微生物组成与功能以及代谢生理等方面的影响.选取36头8~11月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荷斯坦育成牛,随机分成2组,即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饲喂0 kg/d(对照组)、4 kg/d含秸秆发酵饲料(按干物质计,秸秆约占日粮16.0%;处理组),持续8周,每2周测定一次育成牛日增重情况,并在第8周时采集尾静脉血及瘤胃内容物,分析2组育成牛在表型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组育成牛日增重(0.991 kg/d)与对照组(1.080 kg/d)相比明显下降(p=0.04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血清中β-羟丁酸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浓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细菌α多样性指数中,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组Sobs指数和香农(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p<0.05),β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组中,与表型相关的核心菌种主要为厌氧支原体属;在微生物功能上,2组主要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上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饲喂含秸秆发酵饲料促进了育成牛瘤胃发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脂质代谢.本研究在瘤胃微生物组成与功能差异以及高效利用秸秆饲料的关键微生物挖掘上均有一定突破,为育成牛饲粮中非常规饲料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秸秆发酵饲料育成牛瘤胃细菌微生物功能

    湖羊瘤胃微生物来源的低温葡聚糖酶的表达与功能表征

    丁钰杰徐晓锋韩俊彦周叶波...
    531-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葡聚糖酶作为添加剂在饲料、食品和纺织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湖羊瘤胃微生物cDNA中扩增IDSGH5-50基因,通过大肠埃希菌BL21(DE3)进行异源表达,研究重组蛋白rIDSGH5-50的酶学性质和水解产物.结果表明:IDSGH5-50编码690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5.78 kDa,等电点为4.75;重组蛋白rIDSGH5-50的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 6.0,且能在4~20℃下保持较高活性(>70%),在pH 5.0~8.0范围内稳定性较高.rIDSGH5-50的活性底物谱分析显示,rIDSGH5-50能催化大麦β-葡聚糖、地衣多糖、罗望子木葡聚糖和魔芋胶,对应的比活性分别为(10.42±0.16)、(7.12±0.08)、(7.03±0.38)、(5.94±0.65)U/mg.薄层色谱分析表明,在rIDSGH5-50催化下,大麦β-葡聚糖主要降解成纤维四糖和纤维五糖,地衣多糖主要降解成纤维三糖和纤维五糖,魔芋胶主要降解成纤维五糖,罗望子木葡聚糖主要降解成聚合度>5的寡糖.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来自瘤胃球菌属的低温内切β-1,4-葡聚糖酶IDSGH5-50,为饲料、食品酶制剂开发奠定了基础.

    湖羊瘤胃葡聚糖酶低温冷适应底物水解

    基于荟萃分析评估生长育肥猪能量与蛋白质摄入及预测其生长性能

    狄寒秋王珊珊钟一帆陈斌...
    542-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荟萃分析方法,通过整合2002-2022年共112篇文献的研究结果,拟合多项式函数、幂函数与Bridges函数3种函数模型来预测中国生长育肥猪的每日消化能摄入量与粗蛋白摄入量,并预测猪的体质量、饲粮消化能摄入量、饲粮粗蛋白摄入量与生长性能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3种函数模型均对消化能摄入量、粗蛋白摄入量进行了合理拟合,其中,多项式函数较幂函数与Bridges函数的拟合优度更高.多项式函数与Bridges函数对消化能摄入量的预测值整体上高于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于2012年发布的《猪营养需要》[以下简称NRC(2012)]提供的数值;3种函数对粗蛋白摄入量的预测值整体上低于或接近于NRC(2012)提供的数值.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更符合生长育肥猪营养需要的饲喂计划,为生猪饲料配制提供参考,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猪饲养成本.

    生长育肥猪能量摄入蛋白质摄入生长性能荟萃分析

    食品工业中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张润润张颀宜楼倚洋陈秀琴...
    551-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被膜是细菌在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及极强胁迫耐受性的特殊生态.在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易引起消毒逃逸及细菌污染,进而造成毒素积累或食品变质,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在食品工业中,预防、抑制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是保证食品微生物安全的关键.因此,迫切需要找到高效阻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并有效清除生物被膜的方法和策略.本文综述了食品工业中生物被膜污染的现状及其胁迫耐受机制,并有针对性地讨论了食品加工领域中生物被膜阻控技术,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由生物被膜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为研发高效绿色的生物被膜清除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食品工业胁迫耐受性清除技术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研究进展

    徐振波钟菲凤赵喜红邓阳...
    568-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尽管过去对VBNC状态的概念存在争议,但其对生态平衡和公共安全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多因素调控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已逐渐被揭示,包括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途径.这些研究奠定了解析VBNC状态细胞生存策略和生态适应性的基础.本综述从多角度对VBNC状态细胞进行了总结,包括其定义的讨论,生物被膜内VBNC状态细胞存在情况、形成的诱因及相关机制,VBNC状态细胞的调控及防控等.未来应聚焦于探索VBNC状态细胞的功能及意义,以创新方式干预VBNC状态形成,深入揭示VBNC状态细胞的分子机制和代谢途径.

    活但不可培养状态细胞生物被膜调控机制

    水体和滤食性贝类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吕陈昂王大鹏
    584-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即新型冠状病毒,依然严重威胁着高龄或免疫力受损等脆弱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明确并切断SARS-CoV-2的各种传播途径是科学防控疫情、保护脆弱人群的关键手段.除呼吸道传播,SARS-CoV-2能否通过水或食物进行"粪-口"途径传播尚无定论.滤食性贝类可富集水体中的多种病原,是食源性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但是,滤食性贝类是否也能富集并传播SARS-CoV-2尚有争议.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粪便中的感染性SARS-CoV-2,通过污染水体,富集于滤食性贝类,最终感染人体消化道这一潜在传播途径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着重总结了感染性SARS-CoV-2在天然水体中的衰减规律以及滤食性贝类富集SARS-CoV-2的风险.现有研究结果表明,SARS-CoV-2存在经"粪-口"途径感染人群的风险,人们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有感染风险;然而,在具有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的地区,人们经接触水体或食用栖息于其中的滤食性贝类而感染SARS-CoV-2的风险非常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粪-口"传播水体滤食性贝类

    科学网络数据库中CRISPR和食品安全关联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秦首城孙雪言赵喜红
    591-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CRISPR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本文以主题词"CRISPR"和"Food safety or Food security"(食品安全)在科学网络核心合集中进行检索,得到发表于2011-2023年间的415篇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对415篇文献的发表时间、发文国家、发文机构、来源出版物、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等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CRISPR和食品安全关联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发表于2017-2022年,论文数量逐年递增,且在2020-2022年的增速最快.中国的发文量最大,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这3个机构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发文量最大的期刊是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该关联领域中,基因编辑、CRISPR-Cas9、抗性、干扰、产量、诱变和核酸内切酶等是热点关键词,有关食源性病原体、非生物胁迫、作物育种和抗病性的研究是研究前沿.CRISPR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对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农业生产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未来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CRISPR食品安全文献计量学分析科学网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