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陈文兴

双月刊

1673-3851

journal@zstu.edu.cn

0571-86843150,86843152/3151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浙江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主要内容有纤维与纺织、服装研究与艺术、电子自动化与机械工程、经济研究、基础学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及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务员数字素养:概念特征、结构测度及提升路径

    赵梦楚吴芷逍翁可若周欣宇...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培育和提升公务员数字素养,既是当前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践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全面回溯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公务员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特征;系统梳理公务员数字素养的概念框架,剖析这些概念框架在结构维度上的共性和深层次联系.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构建"公务员——数字政府——数字社会"联动的公务员数字素养提升路径与策略整合模型,从公务员数字思维和认知、数字知识和技能、数字行政技能、数字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以及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保障支撑作用这五个层面提出优化路径与推进策略.

    公务员数字素养数字化技能数字政府数字时代研究综述

    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写真"图研究——以石林居士序刻本为中心

    李碧吴强
    215-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图像内容、构图版式和传播路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功能与意义,而学界对《牡丹亭》中特定插图的研究并不多.文章以其中的"写真"图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版本的插图内容与其变化过程.研究发现:石林居士版的"写真"图具有经典性和独创性,既体现在杜丽娘"三重画像"的独特图绘模式所蕴含的创作理念,又表现在后来的出版物对其不断模仿与翻刻;明清两代不同版本"写真"图的创作与改写,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趣味和审美意识,以及不同群体对戏曲文本的接受理解;插图创作传统悠久,从同一系列的"写真"图比较中考察插图的演变规律与功能,可以进一步发掘古代戏曲插图的发展状况与艺术价值.

    《牡丹亭》插图石林居士序刻本戏曲经典性视觉性

    黔南苗族传统纹样的演变及其美学特征

    曲艺张红霞祝成炎马一心...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南苗族传统纹样是黔南苗族人民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与审美风格的集中体现,是研究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文章以黔南苗族传统纹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研究法与比较互证法,从黔南苗族传统纹样的基本形态入手,探究其成型及演化过程,进而从纹样造型方式、构成形式、色彩风格与美学内涵四个方面分析黔南苗族传统纹样的美学特征.研究发现:黔南苗族传统纹样源自其历史文化生活与宗教精神信仰,并随着族群的迁徙融合形成传承、再创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纹样特殊的美学表达形式,蕴含着黔南苗族"万物有灵"的美学内涵.该研究可为后续的苗族纹样创新设计提供借鉴,促进现代艺术风格融入新的设计语言.

    黔南苗族传统纹样起源演变美学特征

    大学数学精品慕课课程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评论文本挖掘的视角

    潘越高雪芬
    2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学数学精品慕课的课程质量影响因素,了解学习者对慕课的诉求与期望,以12门大学数学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为样本,从高分课程、低分课程、积极评论、消极评论等维度,采用TF-IDF特征词提取和LDA主题挖掘等方法对1万余条评论进行了文本分析.结果表明:慕课的课程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授课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感受、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四个方面,其中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者的学习感受是慕课评论中特征词概率总和最高的两大主题,是高分课程吸引学习者的关键因素,而低分课程与高分课程的质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学习感受上.基于此,提出授课方式生动化、课程内容先进化、课程设计适切化、平台设计完善化等提高大学数学精品慕课课程质量的建议.该研究可为慕课的建设、评价及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大学数学精品慕课课程质量影响因素TF-IDFLDA模型文本分析

    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意义、现状及路径

    王依灵龚素瓅
    240-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满足大学生日常学习、社交、娱乐所需的重要场域,而非法外之地.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空间法律知识掌握不足;网络空间法治意识不强,网络行为未得到有效引导和规范;运用法治手段解决网络空间问题能力较弱.针对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需从教育介体、教育主体和教育环体三个维度整体推进,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法治素养,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空间法律知识、增强网络空间法治观念、培育网络空间法治思维、提高网络空间法治实践能力.

    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法治教育法治文化

    2024年《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选题方向与投稿指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