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陈文兴

双月刊

1673-3851

journal@zstu.edu.cn

0571-86843150,86843152/3151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浙江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主要内容有纤维与纺织、服装研究与艺术、电子自动化与机械工程、经济研究、基础学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及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文化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魏泳安冯荟帆
    247-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深入研究其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影响意义重大。从数字文化消费中把握人民精神生活的趋向,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分析数字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效能:一方面,数字文化激发了人们参与精神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更广泛的文化传播,增加了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另一方面,数字文化存在生产的异化和内容供给良莠不齐、精神交往缺乏深入以及产生新的交往壁垒、物质能力限制数字文化消费能力的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应该生产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品并优化内容供给,建设数字文化平台,加深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提升人们的数字文化消费能力和理性自觉,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

    数字文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逻辑理路

    "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向

    刘伟杰戴祯
    256-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来源于对"为何结合""何以结合""以何结合"三个问题的深刻回答。从理论维度看,"第二个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出广阔空间;从实践维度看,"第二个结合"有利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文化维度看,"第二个结合"能够为守护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坚强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第二个结合"的发展路向,可以从巩固定力、激发活力、赓续动力三重视角探析,从而促进"第二个结合"向纵深推进。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

    区域技术创新与数字贸易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张正荣张嘉晖
    263-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3-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区、市)区域技术创新和数字贸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二者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研究发现:a)2013-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和数字贸易发展均呈上升趋势,但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地区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距。b)区域技术创新与数字贸易耦合协调度持续增强,耦合协调度等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呈"东南强,西北弱"的空间分布格局。c)区域技术创新与数字贸易耦合协调局部空间效应较为显著,从东南至西北地区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异,"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以及"低—高"集聚主要分布于长江上中游经济区与东南沿海经济区,"低—低"集聚分布于青藏高原和西北边疆地区。针对耦合协调现状,提出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强区域协同、提高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培育"极化区域"等政策建议。

    技术创新数字贸易空间差异耦合协调度区域异质性

    新创企业创新搜索对双元合法性的影响:资源编排能力的中介作用

    谢琳李港陈丽哲
    273-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法性不足长期以来被视作新创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我国新创企业普遍面临政治和市场两种力量影响,如何平衡这两类主体对企业合法性的不同诉求关系到企业存续。文章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这一理论视角,构建了创新搜索(包括利用性搜索和探索性搜索)对双元合法性的影响模型,并考虑了资源编排能力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新创企业的利用性搜索对双元合法性产生倒U形作用,探索性搜索对双元合法性有U形影响;资源编排能力在利用性搜索与双元合法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却在探索性搜索与双元合法性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研究揭示了创新搜索对双元合法性的作用路径,不仅拓展了创新搜索、资源编排和合法性等理论关系,还为新创企业管理创新搜索策略及跨越合法性门槛提供了有益启示。

    利用性搜索探索性搜索双元合法性资源编排能力新创企业

    语篇语义研究的前沿理论:当前待议问题

    项奇军
    284-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促进人们对语篇语义、信息结构前沿的了解,介绍当前待议问题(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QUD)的理论要点,并利用典例阐释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的运用方法,最后结合QUD的优势和不足讨论其在汉语中运用的广泛空间。研究发现:首先,QUD与选项语义学、询问语义学相结合,能够消解受语境限制选项集模糊的问题,起到增强理论解释力、拓展理论解释范围的效果;其次,QUD为实验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了新工具,相关研究揭示了语篇信息结构对语言习得的作用,推动了语篇信息结构层面语料标注的发展;最后,QUD能够为汉语现象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促进人们挖掘语言事实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当前待议问题信息结构实验语用学习得自然语言处理

    古籍中"沃"与"沷"讹混考

    吴盼王阳
    293-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籍中"沃"与"沷"时常讹混。通过对"沷"字进行溯源,以及对"沃"与"沷"不同的书写形体进行辨析,可知除了受构件俗变的影响外,两字的讹混还受"沷"字特殊来源的影响。"沷"实际上是一个"经源字",本字作"冹",源自《诗经》。虽然该字所承载的意义和使用范围都极其有限,但因其出自儒家经典,所以被各大字书所收录,且在经文解说时常被提及,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是导致"沃""沷"讹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汉字演变史中具有特殊性,值得进一步探究。

    俗字经源字古籍

    基于语料库的人机译本语言计量特征对比研究——以Peter Pan四译本为例

    袁艳玲肖一美黄晶晶
    299-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翻译如今深刻影响着翻译的各个领域。为观察文学领域中人工译本与机器译本的语言特征差异,基于自建Peter Pan英文原文及其两个人工译本、两个机器译本的英汉平行语料库,运用Python、CRIE、Emeditor和ABBYY Aligner等工具,从词法与句法两个层面对人机译本的17个语言计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机器翻译尚不如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处理词汇与句子不灵活,主要表现为代词"显化"明显和行文缺乏逻辑。两个人工译本相比,任溶溶译本语言富有韵律,阅读难度较低;杨静远译本语言丰富,流畅自然。两个机器译本相比,谷歌译本较有道译本词汇表达更多样;有道译本更贴近中文表达。

    语料库语言计量特征人工译本机器译本对比

    网络慈善异化的伦理审视

    陈绪新张东悦
    306-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新形式和新样态,网络慈善在促进慈善理念创新发展、为我国道德建设及其运行模式注入新活力并凸显"共同富裕"显著价值优势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呈现道德观念的善恶私人化、权利理性的道德贫困化、规则觉解的价值虚掷化等伦理倾向或隐忧。鉴于此,基于伦理学视域,从道德、行为、规则三层维度提出相应策略:在道德觉解方面,坚持伦理之道,弘扬网络慈善的道德价值;在行为规范方面,完善伦理体系,助推网络慈善的道德建设;在规则完善中,坚持道德与制度双管齐下,唤醒网络慈善规则意识。

    网络慈善异化理论伦理审视伦理隐忧伦理边界

    农村家庭数字反哺的特征、抗阻因素与解决路径研究——基于江西新干县NY村家庭代际互动实践

    董书华夏莹洁
    314-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数字反哺"的相关理论出发,以江西省新干县NY村8户家庭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描述了农村家庭代际互动场域中子代对亲代数字反哺的现状。研究发现,农村家庭数字反哺存在以下特征:反哺节点明显,浅层次与反复性并存;同村晚辈帮扶,邻里互哺助力;子代反哺主动性不足。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边缘地位、技术恐慌心理、代际沟通失衡均构成了数字反哺的抗阻因素。基于实地调研,认为跨越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在家庭场域中实施数字反哺,发挥子女的扶持与协助作用,帮助农村老年群体适应数字化社会;另一方面,须构建政府、新闻传媒、大众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数字权利,帮助老年人共享数字时代的发展成果,让数字化、智能化成果真正惠及全社会。

    数字反哺数字鸿沟农村家庭老年人代际互动

    新时代青年文化认同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

    文大稷刘仪
    32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民族团结的精神之钥。新时代加强青年文化认同培育是赓续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价值体认、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锐利武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动力。当前,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培育青年文化认同正遭受着"文化失根""文化圈层""文化汉奸"等"假文化形态"的侵袭。为此,培育新时代青年文化认同要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培养青年群体文化自信,厚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铲除文化虚无主义土壤,打造"三位一体"教育生态、革新青年文化认同场域,推动新时代青年对中华文化从认知、理念到行为的传承发展,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青年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