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广东海洋大学

刘楚吾

双月刊

1673-9159

gdouj@vip.163.com

0759-2396013,2396035

524088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海大路1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CHSSCD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海洋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海洋环境调查与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工程、水产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贮运与综合利用,海洋经济技术与管理,以及海洋水产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研究简报、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鮟鱇鱼皮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其对HK-2细胞损伤保护的作用

    许珂缪秉陶曹洪杰任祥雨...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讨鮟鱇(Lophius litulon)鱼皮活性肽(Monkfish skin peptides,MSP)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损伤保护的作用。[方法]以新鲜鮟鱇鱼皮为材料,选取加酶量、提取时间、pH、温度和料液比为因子,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为响应值,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鮟鱇鱼皮肽的提取工艺;对得到的鮟鱇鱼皮肽经过超滤、葡聚糖凝胶过滤层析和全自动高压制备分离纯化得到MSP;利用液相二级质谱和多肽从头(de novo)测序技术对其进行结构分析,筛选抗氧化活性较强的肽段;通过构建PA诱导的HK-2细胞损伤模型,测定MSP对HK-2细胞中氧化应激指标、脂质代谢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确定酸性蛋白酶与胃蛋白酶质量比2∶1的复配比例,加酶量3 800 U/g、pH 3、酶解时间4 h、温度50℃和料液比1 g∶10 mL为鮟鱇鱼皮活性肽的最佳酶解条件,此条件下制备的鮟鱇鱼皮肽对DPPH·的清除率为78。84%;经超滤,酶解多肽中<3 ku组分抗氧化活性最强,收集该组分进行凝胶色谱分离后,得到F1、F2和F3共3个峰,其中F1组分DPPH·清除率最高。F1组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纯化后得到6个吸收峰,其中H2组分吸收峰强度最高,经氨基酸序列鉴定,从中筛选出3种寡肽,分别为Phe-Glu-Ala-Thr-Ser-Gln-Glu-Leu(FEATSQEL,FL-8)、Leu-Val-Ser-Cys-Ser-Ser-Leu(LVSCSSL,LL-7)和Pro-Leu-Glu-Asn-Tyr(PLENY,PY-5)。3条多肽在HK-2细胞脂质损伤模型中的修复作用各不相同:FL-8和PY-5能提高HK-2细胞模型的抗氧化能力,使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降低细胞中活性氧的荧光强度,并显著降低丙二醛(MDA)水平,而LL-7能降低GSH-Px活性与T-AOC能力,能显著降低MDA的含量;在调节细胞的脂质代谢方面,FL-8与PY-5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并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而LL-7则会加剧细胞内的脂质蓄积;FL-8与PY-5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而LL-7则相反(α=0。05)。[结论]制备的MSP对PA诱导的HK-2具有保护作用,可为鮟鱇鱼皮活性肽的利用和缓解脂质肾毒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鮟鱇鱼皮活性肽分离纯化HK-2细胞保护

    厚壳贻贝乙醇脱氢酶激活肽的纯化、鉴定及其与ADH的相互作用

    刘昱璇冯子齐王震余方苗...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发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激活肽,并探究其与ADH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体外ADH激活率为指标,通过凝胶柱层析色谱、反向液相色谱法(RP-LC)分离纯化分子质量小于1 ku的厚壳贻贝活性肽(Mytilus coruscus peptides,MCP),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对高ADH激活性的肽组分进行鉴定,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其与ADH间的相互作用。[结果]MCP经色谱分离得到活性组分Y-I-I,鉴定并筛选出其中3条与ADH对接结合能较低的活性肽序列PPLYE、PPLYQ和APPLYQ,其中活性肽PPLYE体外ADH激活作用最佳,在PPLYE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ADH激活率达到77。35%,且呈剂量依赖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PLYE可结合至ADH活性中心附近的疏水空腔内,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与受体蛋白ADH形成稳定复合物,其结合能最低,为-35。58 kJ/mol。[结论]PPLYE作为最佳的ADH激活肽,可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与ADH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来提高ADH活性,本研究为厚壳贻贝资源的开发利用及ADH激活肽的开发提供依据。

    乙醇脱氢酶厚壳贻贝活性肽分离纯化分子对接

    基于密码子优化mSaCas9蛋白的重组表达与应用

    陈若雪蒋月雯王梦洋许朝然...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来源的SaCas9研究可替代商业Cas9的基因编辑蛋白,为生产适用于鱼类基因编辑的蛋白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鳉(Oryzias latipes)密码子偏好优化SaCas9(命名为mSaCas9),克隆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SaCas9,并利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原核表达mSaCas9重组蛋白,对纯化蛋白活性进行体外酶切验证;利用纯化蛋白进行显微注射,验证mSaCas9-RNP递送方式的应用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SaCas9,其重组蛋白分子质量为130 ku;在1 L培养基中纯化获得2。5 mg mSaCas9蛋白,纯度为95%;体外酶切结果显示,其终质量浓度为30 ng/μL时即可编辑tyr和oca2基因的PCR产物,表明纯化所得蛋白具备体外编辑活性;向青鳉胚胎中注射mSaCas9蛋白和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oca2-gRNA,胚胎眼部出现色素缺失,表明mSaCas9-RNP可应用于青鳉基因组编辑。[结论]通过体外表达纯化获得了有活性且分子质量更小的Cas9蛋白,并在鱼类中证明了以递送SaCas9核糖核蛋白(SaCas9-RNP)形式,实现个体水平基因编辑的有效性。

    mSaCa9基因编辑蛋白CRISPR/Cas9原核表达SaCas9-RNP显微注射

    虾青素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体色、皮肤色素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苏金枝邓远李振通黎琳琳...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虾青素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生长、体色、皮肤色素和抗氧化性的影响,为虾青素在赤斑石斑鱼饲料中的应用及功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赤斑石斑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虾青素0、100、200、400和800 mg/kg,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记为AST0(对照)、AST100、AST200、AST400和AST800组,饲喂初始体质量(6。17±0。26)g、全长(7。84±0。54)cm的赤点石斑鱼90 d,测定石斑鱼生长性能指标,用色差仪测定石斑鱼体色参数,通过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石斑鱼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和黑色素,用试剂盒测定石斑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抗氧化性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赤点石斑鱼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AST800组的肝体指数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料中虾青素添加量的增加,赤点石斑鱼的头部、体侧和尾部的皮肤斑点变橙黄色,腹鳍基部变深红色;鱼鳍上的色素团分布均呈背鳍、臀鳍和尾鳍色素细胞密度较高,胸鳍和腹鳍色素细胞密度较低的规律;虾青素添加组腹鳍中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的数量增加。各虾青素添加组鳃盖、背部和尾柄皮肤与胸鳍、背鳍的亮度(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鳃盖皮肤和背鳍的红度(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鳃盖、背部、腹部和尾柄皮肤与胸鳍、背鳍和尾鳍的黄度(b*)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虾青素显著增加赤点石斑鱼背部和腹部皮肤的类胡萝卜素浓度(P<0。05),以及腹部皮肤黑色素浓度(P<0。05)。赤点石斑鱼肝脏T-AOC、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随饲料中虾青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随饲料中虾青素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虾青素未显著影响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改善赤点石斑鱼的体色、内在色素沉着,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综合生长、体色、皮肤色素含量、抗氧化性数据,赤点石斑鱼饲料中适宜虾青素添加量为200~400 mg/kg。

    赤点石斑鱼虾青素体色皮肤色素抗氧化性

    耐盐好氧反硝化菌黏质沙雷氏菌HL4的分离鉴定及脱氮性能

    刘凤坤赵吉臣许敬轩郑雅之...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离鉴定一株耐盐好氧反硝化细菌,以开发高效脱氮菌种,加强海水及咸淡水养殖尾水脱氮技术研究。[方法]采集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池塘原位底泥,采用稀释涂布法初步分离一株脱氮功能最佳的菌株HL4,通过16s rDNA测序以及生理生化实验鉴定菌株,通过设置不同碳源、碳氮质量比(mC/mN)、pH、温度、盐度等条件探明其最适培养条件及脱氮性能。通过攻毒试验[以健康斑马鱼(Danio rerio)为受试生物],检验菌株的环境安全性。[结果]经鉴定,菌株HL4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命名为S。marcescens HL4。以葡萄糖或琥珀酸钠为碳源,菌株HL4在mC/mN=20、pH=6。0~7。0、温度30℃的条件下具有较强脱氮能力,48 h TN去除率为81。83%~87。17%;该菌株在0~30的盐度环境下均可生长,在0~10盐度范围内72 h的总氮(TN)去除率为68。76%~76。59%,在20~30盐度范围内72 h的TN去除率为23。84%~53。94%;在NH4+-N质量浓度为0~100 mg·L-1时,72 h NH4+-N去除率皆在90%以上,在NH4+-N质量浓度为 500 mg·L-1时,72 h NH4+-N去除率高达73。52%。健康斑马鱼在含1×106 CFU·mL-1菌株HL4的水体中15 d后,成活率100%。[结论]菌株HL4生物及环境安全性较高,在处理中高浓度铵废水以及治理咸淡水、低盐度海水养殖尾水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黏质沙雷氏菌好氧反硝化耐盐生物安全性环境因子脱氮能力

    基于Ecopath模型的淡水虾蟹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

    周聃刘梅张政邹松保...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在淡水虾蟹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内添加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对系统的影响,并估算罗氏沼虾最适放养密度,为虾蟹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sis)-罗氏沼虾-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混养实验组和传统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养殖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年实测数据和参考资料,采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6。5软件,分别建立Ecopath模型,分析系统内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结果]实验组的生态营养效率(Ecotrophic efficiency,EE)为0。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789(P<0。05),表明系统中增加罗氏沼虾,能提高池塘饲料利用率。实验组二级生态营养效率值为0。203,高于对照组的0。187,表明随罗氏沼虾加入,提高了系统内的次级生产利用率。实验组的联结指数、杂食性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95、0。227和1。318,均高于对照组的0。390、0。214和1。243,表明在系统中加入罗氏沼虾,丰富了食物网和能量传递路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成熟性,增加了系统多样性。通过调节实验组罗氏沼虾生物量,估算其生态容量,当罗氏沼虾生物量增加至当前的1。35 倍时,罗氏沼虾达到生态容量36。32 t/km2。[结论]在虾蟹池塘内添加罗氏沼虾形成的多营养层级养殖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上优于传统虾蟹混养系统,罗氏沼虾的最适放养密度为303。75 kg/hm2。

    Ecopath模型虾蟹混养多营养层级营养传递效率生态容量

    黑龙江3种野生雌性茴鱼肌肉与卵的营养品质

    韩豪祥韩世成张颖孙文韬...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分布于黑龙江流域的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下游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tugarinae)和贝加尔茴鱼(Thymallus baicalensis)在性成熟时期的肌肉及卵的营养品质。[方法]采集处于卵巢Ⅳ期的3种茴鱼的肌肉与卵,检测其水分、粗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等营养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3种茴鱼卵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肌肉,其中卵水分、卵灰分、卵脂肪与卵蛋白质含量均有种间差异(P<0。05),贝加尔茴鱼卵的水分与灰分质量分数最高,下游黑龙江茴鱼卵的粗脂肪和粗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均最高。肌肉脂肪含量有种间差异(P<0。05),以贝加尔茴鱼肌肉的脂肪含量最高、黑龙江茴鱼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下游黑龙江茴鱼肌肉与贝加尔茴鱼卵的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氨基酸总质量分数[w(EAA)/w(TAA)]最高,分别为38。39%、39。79%;下游黑龙江茴鱼肌肉和黑龙江茴鱼卵的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氨基酸总质量分数[w(DAA)/w(TAA)]最高,分别为39。77%、33。44%;黑龙江茴鱼肌肉与下游黑龙江茴鱼卵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分别为73。41、100。60。3种茴鱼肌肉与卵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下游黑龙江茴鱼、贝加尔茴鱼的肌肉检出19种脂肪酸,黑龙江茴鱼肌肉仅检出16种脂肪酸,3种卵中均检出16种脂肪酸;其中,肌肉营养成分中下游黑龙江茴鱼的脂肪酸配比更为理想,在卵营养成分中贝加尔茴鱼的脂肪酸配比更为理想。肌肉与卵的常量元素均为高K低Na型,且富含Fe、Zn、Cu、Mg等微量元素,下游黑龙江茴鱼和贝加尔茴鱼的矿物质含量较黑龙江茴鱼略高。[结论]3种性腺发育处于Ⅳ期的雌性野生茴鱼肌肉与卵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下游黑龙江茴鱼和贝加尔茴鱼肌肉与卵营养成分组成及配比较黑龙江茴鱼更为合理,因此黑龙江茴鱼以及尚未开展人工养殖的下游黑龙江茴鱼、贝加尔茴鱼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黑龙江茴鱼下游黑龙江茴鱼贝加尔茴鱼肌肉营养品质

    广西北部湾海域不同地区红树蚬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孙若鹏杨宾兰刘康卢玉典...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广西北部湾不同地区红树蚬(Geloina coaxans)软体部营养成分差异,为红树蚬的养殖和育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广西北部湾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地区的红树蚬软体部,采用生化分析手段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并进行品质评价。[结果]在常规营养成分方面,防城港红树蚬软体部水分质量分数最高,北海红树蚬软体部的总糖和灰分质量分数最高(P<0。05),并且北海红树蚬粗脂肪的质量分数低于钦州红树蚬(P<0。05)。在氨基酸方面,3个地区红树蚬软体部分检测出15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质量/氨基酸总质量(mEAA/mTAA)和必需氨基酸总质量/非必需氨基酸总质量(mEAA/mNEAA)分别在27。55%~28。22%和46。28%~48。23%之间,其比值偏低,但较均衡;呈味氨基酸总质量/氨基酸总质量(mFAA/mTAA)为45。85%~46。35%,且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介于53。19~86。13之间,防城港红树蚬软体部的mTAA、mEAA、mFAA均为最高(P<0。05),并且其EAAI评分最高。在脂肪酸方面,共检测出26种脂肪酸,其中包括9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防城港和钦州红树蚬软体部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较高。[结论]广西北海、防城港、钦州的红树蚬均为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均衡的优质贝类。其氨基酸种类多,组成比例合理,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可作为天然调味品资源予以研究。其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脂肪酸,可作为富含脂肪酸的营养食品原料。3个地区中,防城港红树蚬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更高,氨基酸均衡性更好,可以更好满足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

    红树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西非北部沿海底拖网主要商业头足类CPUE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刘兵张健石建高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西非北部沿海不同环境因子对章鱼、墨鱼和鱿鱼等主要商业头足类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影响的规律,为合理规划商业性捕捞生产和科学渔业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9-2021年西非北部沿海底拖网渔业数据,使用增强回归树模型(BRT)分析主要商业头足类对于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质量浓度、海表面盐度、海表面高度异常,溶解氧浓度、降水量、经度、纬度、海底深度、离岸距离和时间等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与结论]BRT模型在渔业研究中尤其在数据处理方面较传统模型优势明显。本研究以相对重要性值划分11个环境因子对于商业头足类(章鱼、墨鱼和鱿鱼)CPUE影响的强弱:强重要性(10%以上)、一般重要性(5%~10%)和弱重要性(5%以下)。BRT拟合结果表明,SST、纬度、降水量和离岸距离对章鱼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纬度、SST、叶绿素质量浓度对墨鱼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而降水量、溶解氧浓度、SST对于鱿鱼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纬度对章鱼和墨鱼的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较高的CPUE分别出现在24°N以南(章鱼)和23°N ―27°N之间(墨鱼);离岸距离对章鱼和鱿鱼CPUE影响均在一般重要性以上,离岸30~70 km范围内CPUE较高;3种头足类中,鱿鱼CPUE受时间影响最大,较高CPUE出现在1月和7月。环境因子中,SST对3种头足类影响均有强重要性,相对重要性均在20%以上,其中对于章鱼和墨鱼影响效应相反,章鱼趋暖而墨鱼趋寒;溶解氧浓度与鱿鱼CPUE呈正相关;叶绿素质量浓度对墨鱼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叶绿素质量浓度较低时CPUE较平稳,但当质量浓度超过4 mg·m-3时CPUE却逐渐下降。降水量对于3种头足类CPUE影响均在一般重要性以上,随降水量增加,鱿鱼CPUE有所上升,而章鱼和墨鱼CPUE先升高后降低。

    西非海域底拖网头足类增强回归树单位捕捞努力量环境因子

    廉江高桥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营养因子相关性

    梁文雅王冼民刘琦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廉江高桥红树林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构特征,及其与环境营养因子的相关性,为了解该研究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红树林生态系统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其对环境营养因子的响应。[结果]研究区域沉积物中微生物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其中变形菌门是相对丰度最高的类群,占比46。6%~68。9%。微生物α多样性中Shannon指数变化范围为9。95~10。34,Chao1指数变化范围为1 990~2 527,这两个指数在中高潮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沉积物中总磷、有效磷、总氮和氨氮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383。575~760。283、41。772~97。076、820。201~1 452。442、1。511~9。048 mg·kg-1,且总磷在中高潮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沉积物中营养因子对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解释量为46%,其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是对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营养因子。[结论]廉江高桥红树林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丰富,中潮带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高于高潮带,且中潮带采样点的样本与高潮带的分离程度较好;不同分类的微生物对环境中营养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响应,TOC是影响中潮带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关键因子,而氮磷是控制高潮带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营养因子。

    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群落16SrDNA高通量测序多样性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