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

双月刊

2095-0756

zlxb@zafu.edu.cn

0571-63732749

311300

浙江临安环城北路88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林业工程、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和研究简报,适当刊登与农林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稿件。是CA,JA,ZR,AGRINDEX,PBA,《CABI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文摘期刊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近20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米复合膜对香榧坚果储藏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影响

    胡渊渊鲍俊俊蔡晓郡周小妹...
    447-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纳米复合膜包装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籽在储藏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变化规律,为开发香榧等其他坚果的新型包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提取精油后的香榧假种皮残渣和香榧精油为原料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为包装原材料,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香榧储藏期的氧化试验,设置2种包装形式[直接涂膜:对照(ck)和纳米复合膜液(Coating);成膜袋装:塑料袋包装(PE)和纳米复合膜袋包装(Film)],测定各处理下0~6周储藏过程中香榧籽失质量率、酸价、碘值、皂化值、脂氧合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茴香胺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结果]①储藏4~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PE处理(P<0。05)。②储藏5~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脂氧化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PE处理。③PCA分析显示:储藏1~6周,Coating与Film处理的香榧籽之间无明显的分离,但它们与PE、ck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分离。[结论]新型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无论是直接涂层还是成膜包装,均可显著延缓储藏香榧籽的油脂酸败,使其保持较好的油脂品质。图6参36

    香榧籽碳点纤维素纳米纤维纳米精油乳液油脂品质

    香榧种实充实期叶面施肥对种实品质的影响

    郝琪淳谢吉全戴文圣李柯豫...
    457-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种实充实期补肥作为切入点,研究香榧种实的外观性状、营养品质、元素质量分数、花芽分化、膨大坐果等,以期为补充树体营养及提高种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6-8月香榧种实充实期,施用清水作为对照,并喷施7种商品叶面肥进行处理(氨基酸水溶肥、黄腐酸水溶肥、活力钾水溶肥、高力钙水溶肥、液体硼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大量元素水溶肥),测定香榧种实外形、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粗蛋白质量分数、淀粉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成花强度等指标,分析施肥对香榧种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和大量元素水溶肥能显著(P<0。05)增加香榧种实的核形指数、单核质量、出核率、仁型指数、单仁质量,显著(P<0。05)降低淀粉质量分数,明显提高油脂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及成花强度,其中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单核质量较对照提高9。8%,淀粉质量分数较对照减少1。9%;大量元素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单仁质量、油脂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增加9。5%、11。9%、15。9%。同时,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对香榧种实金松酸相对含量起到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较对照增加15。9%;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香榧种实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对照显著(P<0。05)增加4。2%。此外,高力钙水溶肥对香榧种实出仁率、成花强度和坐果率具有促进作用,较对照分别提高3。3%、17。1%和10。9%;活力钾水溶肥较对照显著(P<0。05)提高香榧种实蛋白质质量分数13。6%。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品质综合评分最高。[结论]喷施不同叶面肥对香榧种实品质的作用存在差异,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效果最佳,高力钙水溶肥、大量元素水溶肥次之。图3表5参29

    香榧种实充实期叶面施肥果实质量

    树形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和种实品质的影响

    马爽索金伟成豪胡渊渊...
    46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树形调整对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树冠光照强度和光合速率的影响,阐明不同骨干枝数目和开张角度处理下香榧种实中碳水化合物、油脂等变化规律,揭示树形调整对香榧种实品质的影响,为香榧树形培养、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骨干枝数目和骨干枝开张角度单因素和交互处理试验,测定树冠光照强度、叶片光合速率,分析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变化。[结果]骨干枝开张角度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60°处理下5-9月香榧树冠中层和下层的光照强度显著增加(P<0。05),7月树冠中层光照强度最高达到40 klx,但80°开张角度则会降低树冠光照强度。同时,骨干枝数目和开张角度的交互处理下,5、7和9月香榧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提高(P<0。05)。碳水化合物检测发现,3和4条骨干枝与60°开张角度(N3-A60°和N4-A60°)处理下香榧种实中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5月香榧种实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分别达到609。05和576。63 mg·g-1。树形调整也显著促进了香榧种实中可溶性蛋白和油脂的积累(P<0。05)。[结论]树形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叶片光合能力和种实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3和4条骨干枝与60°开张角度处理最佳。图2表7参38

    香榧树形调整光照强度种实品质

    雌雄香榧嫩枝扦插生根及响应干旱的生理差异

    汪小荣邱红张启香吴家胜...
    47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雌雄植株的生根差异和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差异,为香榧抗干旱种质资源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香榧新生雌雄株枝条为材料,比较两者夏季扦插生根差异,对生根状况较一致的香榧雌雄株施加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处理,比较不同时间下香榧雌雄株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和活性氧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果]夏季扦插的香榧雄株成活率普遍高于雌株,雌雄株扦插的最佳时间不同,与7和8月相比,6月扦插的香榧雌株成活率和生根率更高,侧根数更多,而8月扦插的香榧雄株较6和7月的成活率和生根率更高,侧根数更多。在扦插相同时间下,雄株的成活率和生根率均高于雌株。干旱胁迫引起香榧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并扰乱其渗透调节功能和活性氧代谢平衡。在干旱胁迫下,与雄株相比,雌株具有更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较低的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质量摩尔浓度。[结论]夏季扦插的香榧雄株比雌株具有更高的扦插成活率。干旱胁迫下,香榧雌株能够更好地利用抗氧化系统来减少干旱胁迫引起的活性氧积累和细胞损伤,从而使香榧雌株比雄株更耐干旱。图4表1参28

    香榧雌雄异株植物干旱胁迫植物生理

    蚯蚓活动对毛竹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田肖清凡肖向前邱裕丰卜爱爱...
    486-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探究蚯蚓活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土壤二氧化碳(CO2)排放及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3个月的温室盆栽试验,以单独种植毛竹为对照(ck),以分别添加凋落物(MBL)和凋落物及蚯蚓(MBLE)为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段采集并分析土壤释放的CO2,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结果]蚯蚓活动极显著增加了20。3%的毛竹生物量(P<0。01),其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敏感。试验前期(<51 d),MBLE处理与MB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后期(>51 d),MBLE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MBL处理(P<0。05),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较MBL处理仅增加4。5%。此时,MBL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较MBLE处理高25。2%。土壤碳质量分数对蚯蚓活动的响应同样随时间变化敏感。MBLE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前68 d均低于MBL处理,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提高了 15。2%(P<0。05);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 8。5%、8。5%和10。6%;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极显著降低了 26。3%(P<0。01)。[结论]蚯蚓活动可促进毛竹生长,增加毛竹林土壤碳质量分数,并在试验结束时降低土壤CO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图3表2参47

    蚯蚓活动活性有机碳毛竹土壤二氧化碳排放

    硅肥和生物质炭添加对毛竹林土壤活性硅组分的影响

    王佳雨朱玲姣黄程鹏姜培坤...
    496-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人工林土壤水溶性硅、生物可利用硅、有机结合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无定形硅(生物成因和成土成因)、总硅质量分数的影响;分析土壤水溶性硅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和土壤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遵循析因试验设计,共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S0B0)、施用硅肥450 kg·hm-2(S1B0)、施用生物质炭10t·hm-2(S0B1)、硅肥和生物质炭配施(S1B1)。[结果]硅肥提高毛竹林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硅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生物质炭增加无定形硅库(主效应)。硅肥和生物质炭配施提高了土壤水溶性硅。硅肥、生物质炭添加和土层深度均改变土壤活性硅组成,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2)。此外,硅肥添加可直接和间接提高土壤水溶性硅,介导土壤硅组分之间转化,并提高土壤活性硅库容。生物质炭添加提高土壤水溶性硅积累,一方面增加植物源硅,另一方面提高土壤pH,提高成土成因无定形硅质量分数,调控土壤硅在各组分分布。[结论]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促进了毛竹人工林土壤活性硅的积累,并改变了其相互转化,但其转化路径存在不同。图4表5参41

    硅肥生物质炭毛竹林土壤硅组分

    生物质炭配施有机物料对红壤碳组分及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章磊徐祎萌白美霞周燕...
    506-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探明微生物的碳氮磷元素限制特征,为提升红壤有机碳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有机物料对照(ck)、玉米Zea mays秸秆单施、羊粪单施及其分别与生物质炭(玉米秸秆炭)配施等6个处理。试验开始2 a后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碳氮磷循环相关碱解酶活性和氧化酶活性。[结果]与单施秸秆和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质量分数(P<0。05),提高了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及惰性碳组分质量分数,降低了有机碳活性指数。有机物料施用显著提高了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O)活性(P<0。05);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羊粪配施处理显著降低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50。9%、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32。1%、NAG活性45。3%、酸性磷酸酶(PHOS)活性40。0%(P<0。05)。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降低了多酚氧化酶(PHOX)活性28。6%和PERO活性22。2%,但对其他酶的活性无影响。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配施秸秆降低了向量长度;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配施羊粪对酶化学计量比、向量长度及向量角度均无显著影响。PERO和PHOX与土壤惰性碳质量分数、碳氮比、碳磷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惰性碳质量分数、碳氮比和碳磷比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子。[结论]与有机物料单施相比,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配施可以更好地提高旱地红壤养分和惰性碳组分质量分数,降低有机碳分解酶活性,缓解碳磷限制,可作为改善红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和提高碳汇能力的有效措施。图2表3参44

    红壤有机物料生物质炭碳组分酶活性

    北京市通州区绿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孙经宇孙向阳李素艳王晨晨...
    517-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北京市通州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本研究对通州区绿地土壤开展重金属调查,进行源解析和风险评价,评判现阶段的绿地利用是否符合清洁安全的要求并提出重金属风险防控建议。[方法]采集并测定研究区60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pH值及镉(Cd)、铬(Cr)、铅(Pb)、铜(Cu)、锌(Zn)、砷(As)和汞(Hg)等7种重金属全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等方法进行源解析;采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研究区土壤中Cd、Cr、Pb、Hg、As、Cu和Zn等7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0。53、47。87、11。95、0。25、6。71、4。64、51。21 mg·kg-1,所有点位的重金属质量分数均没有超过 GB 15618-20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主成分分析表明:Cd、Pb、Hg、As受人为源影响,主要来自煤炭燃烧、交通、工业和农业活动污染;Zn受自然源影响,和土壤母质有关;Cu和Cr受混合来源影响,来自土壤母质和农业活动污染。根据受体模型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源解析,发现在表层有一定累积的Cd大部分来自人为源(92%);Hg分别来自工业源(29%)、燃煤和交通源(17%)、农业源(13%),还有35%的未知源,推测未知源可能是混合源。对绿地土壤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险指数显示Cd和Hg有较高生态风险响应。研究区综合潜在风险值大部分处于轻微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有少量点位处于重度生态风险。[结论]通州区绿地土壤整体风险等级处于中低风险,引起风险的主要重金属元素为Cd和Hg,二者是生态风险优先控制元素,可从燃煤、交通和工业排放方面进行控制。图5表4参32

    绿地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来源解析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青海省雪豹潜在适宜生境的影响

    王祥福李愿会王维枫孙杰杰...
    526-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高寒山地珍稀动物适宜生境变化,对探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山地珍稀动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选取对雪豹Panthera uncia分布可能存在影响的22个环境变量,分别利用200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代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雪豹适生区的分布变化,并对未来RCP 4。5和RCP 8。5等2种气候情景下2050年的雪豹潜在适宜生境进行模拟。[结果]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之前,雪豹在青海省的高适生区面积为11。79万km2,中适生区面积为11。96万km2,低适生区面积为22。96万km2,总适宜性分布面积为46。71万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4。7%)。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之后,雪豹的高、中、低适生区分别为11。78、11。77、24。14万km2,总适生区面积共增加到了 47。69万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6。0%)。未来场景模拟结果显示:至2050年,青海省雪豹适宜生境总体上呈现出收缩聚拢的趋势,其高、中、低适宜生境面积相较于2020年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适宜生境在RCP 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减少0。14和0。72万km2,而中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0。32和0。49万km2。[结论]相比2000年,202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雪豹适宜生境略有增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并未导致雪豹适宜生境的明显扩张。气候变暖可能对雪豹的适宜生境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加强雪豹活动监测,提前制定气候变化下雪豹等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策略。表3参42

    物种分布气候变化珍稀动物雪豹土地利用最大熵模型

    天目山不同海拔大蛾类种群多样性及时间动态

    胡瑞祺方卫军王义平
    535-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浙江天目山大蛾类种群在不同海拔上的关系以及时间动态变化,为天目山昆虫调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于2022年5-8月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大蛾类昆虫进行采集,并对大蛾类种群及时间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共采集大蛾类昆虫3 367只,隶属25科269种。优势类群为尺蛾科Geometridae、草螟科Crambidae、天蛾科Sphingidae和夜蛾科Noctuidae。在海拔600~1 200 m内,大蛾类种群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总体呈正相关。在海拔600~1 200 m梯度上,大蛾类的种-多度曲线趋向对数正态分布,其余海拔梯度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7月的大蛾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稳定性较强。[结论]天目山的大蛾类种群对时间敏感,5-8月大蛾类物种和个体数先增加后减少;大蛾类种群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中低海拔梯度间的相似性系数呈中等相似和极相似水平。图3表4参20

    海拔大蛾类种群多样性分析时间动态天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