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

双月刊

2095-0756

zlxb@zafu.edu.cn

0571-63732749

311300

浙江临安环城北路88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林业工程、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和研究简报,适当刊登与农林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稿件。是CA,JA,ZR,AGRINDEX,PBA,《CABI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文摘期刊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近20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间伐恢复对松栎混交林表层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的影响

    谭蕊于水强李玉王祥福...
    1201-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间伐后不同恢复时间下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该地区抚育间伐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为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及合理的生态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松栎混交林间伐后不同恢复时间(5、13 a)的表层土壤(0~10 cm)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进行测定,并计算各处理样地酶化学计量比和酶矢量,以未间伐为对照。[结果]①间伐后土壤pH提高,恢复13a时土壤全磷、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降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恢复5 a时显著下降(P<0。05),在13 a时逐渐恢复至间伐前水平。②间伐恢复显著降低了 β-木糖苷酶、氮获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提高了 β-葡糖苷酶活性;酚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间伐恢复初期(5 a)表现为降低趋势,13 a时恢复到间伐前水平。③间伐恢复13 a时土壤碳获取酶/氮获取酶比值(EC/N)、土壤碳获取酶/磷获取酶比值(EC/P)和酶矢量长度显著提高(P<0。05),间伐恢复5 a时EC/P和土壤氮获取酶/磷获取酶比值(EN/P)显著提高,同时酶矢量角度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随间伐恢复时间延长,土壤养分、有机碳和氧化酶活性呈现逐渐恢复的趋势;pH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矢量变化的关键因子。间伐导致土壤微生物在初期恢复阶段的磷限制有所缓解,后期并未改变受碳、磷共同限制的状况。图3表4参41

    森林抚育土壤胞外酶酶化学计量养分限制

    晋西黄土区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贾亚倢杨建英张建军胡亚伟...
    1211-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林分密度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油松人工林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稳定发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山西省临汾市吉县蔡家川流域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法测算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林分密度对油松林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冗余分析(RDA)及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油松林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且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单株生物量逐渐减少,林分总生物量在密度1 750株·hm-2时具有峰值;②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土壤孔隙度在林分密度1750株·hm-2时最大,达52。38%,林地土壤含水量在林分密度2 750株·hm-2时最高,达13。84%,土壤肥力状况则在林分密度1750株·hm-2时最佳;③通过冗余分析及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总孔隙度、有机碳和速效磷与林分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受到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P<0。05)。[结论]以固碳释氧和维持最大生产力为目的,以及以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改良肥力为目的的油松林,林分密度建议维持在1 750株·hm-2左右的油松林;以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蓄水性能为目的的油松林,林分密度建议维持在1 750~2 750 株·hm-2。图4表5参40

    油松林林分密度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冗余分析

    铁改性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养分及砷、铅有效性的影响

    毛浩楠杨兴陆扣萍吴家森...
    1222-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原始及铁改性生物质炭对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养分及砷(As)、铅(Pb)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2%的原始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生物质炭(FMB)和聚合硫酸铁改性细叶榕生物质炭(Fe-FMB)与受砷铅复合污染土壤混合,以未施加生物质炭的土壤作为对照,进行水稻Oryza sativa盆栽试验,测定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各器官和土壤中As和Pb的质量分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Fe-FMB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磷(P)、硅(Si)等养分的有效性(P<0。05),显著改变了土壤中硅(Si)的形态分布,主要增加了无定型硅(增加25。2%)和铁锰氧化态硅质量分数(增加11。1%)。Fe-FMB对于土壤和水稻稻谷中As的钝化效果更为显著(P<0。05);而FMB在钝化土壤Pb方面表现更佳,对Pb有效性最高降低了 24。9%。此外,Fe-FMB还显著提升了土壤中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增幅分别达121。1%、99。1%及33。2%。Pearson'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pH及土壤As有效性显著相关(P<0。05),说明施用生物质炭可通过调节土壤pH及As有效性来影响土壤酶活性。[结论]原始细叶榕生物质炭适用于修复单一Pb污染土壤。相比之下,铁改性生物质炭在修复砷铅复合污染土壤方面展现出更好的应用前景。图8表2参36

    生物质炭重金属土壤修复土壤酶

    浙江省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杨旭斌邵建均应珊珊朱逸阳...
    1233-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评价生态沟渠在农业面源污染过程阻断中的作用,科学评估生态沟渠各环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桐庐、临安、建德、东阳、义乌、诸暨已建成的6条生态沟渠进行水质监测,计算生态沟渠对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并分析了沟渠建设内容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除影响。[结果]6条沟渠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31%、38。74%、13。49%、23。97%,其中对铵态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义乌沟渠、桐庐沟渠通过建造生态边坡增加了边坡粗糙度,并依靠较窄的沟渠宽度增加了水流与边坡接触面积,延长了水流停留时间,对总氮、铵态氮表现出较高的去除效果,并与进水负荷呈线性关系(P<0。05)。诸暨沟渠植物密度高,表现出较好的总磷去除效果。同时,反硝化除磷装置数量对总氮、铵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是生态沟渠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浙江省生态沟渠中,建设生态边坡,增设反硝化除磷装置,增大植物密度均可强化生态沟渠的水质净化作用。图4表2参34

    生态沟渠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边坡反硝化除磷装置植物密度

    不同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氮磷钾吸收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姜利郭坤元陈钢程维舜...
    1242-1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鳞茎中氮、磷、钾质量分数及积累量的年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积累的影响,为湖北贝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境内种植的湖北贝母为材料,在磷肥(五氧化二磷)、钾肥(氧化钾)用量均为102。4和86。4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N0)、氮肥用量为58。0 kg·hm 2(N1)、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N2)、氮肥用量为174。0 kg·hm-2(N3),分别于苗期、花期、收获期取样,测定不同生育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钾及各生物碱质量分数。[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单株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鳞茎中氮、磷、钾及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的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且均在氮肥用量为 116。0kg·hm-2时达到峰值。随氮肥用量增加,湖北贝母苗期鳞茎中钾磷比小于3。4,花期及收获期贝母鳞茎中钾磷比均大于3。4;整个生育期内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比小于14。0,氮钾比小于2。1。苗期及收获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质量分数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花期湖北贝母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质量分数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积累量的峰值分别为56。50、4。20、12。73、1。66、3。68mg·株-1。相同氮肥用量时,随生育期延长,除贝母辛外,其余各生物碱质量分数均为收获期最高,花期最低。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积累速率降低。苗期至花期,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总生物碱的积累能力较强。[结论]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过量施用氮肥不利于鳞茎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的积累。湖北贝母在不同物候期鳞茎干物质及生物碱的积累是动态的过程,营养生长期以产量提升为主,生殖生长阶段以生物碱积累为主。图4表2参28

    湖北贝母氮肥生育期氮磷钾生物碱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处理下优势杂草对小麦生长特征的影响

    戎逸忠高俊杰程澍时张震...
    1252-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晰种植密度、施肥以及杂草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长的影响,可为麦田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小麦及小麦田优势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种植密度(4、8、12和16株·盆-1)、不同种植比例(小麦与杂草种植比例为25%:75%、50%:50%、75%:25%、100%:0)和施肥的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生物量、株高、叶片和根性状的变化。[结果]①无论在单播还是混播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和小麦种植比例的增大,单株小麦的生物量显著减小(P<0。05),即存在着负密度制约效应;②在单播条件下,施肥显著增大了单株小麦的生物量和叶面积(P<0。05);在混播条件下,施肥有增加单株小麦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的趋势,且该结果不具有杂草依赖性;③种植密度、比例和施肥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小麦根长和根表面积,而对其余性状作用较小。[结论]在单播系统中施肥提高了小麦的地上性状,而在混播系统中施肥则促进了小麦地下性状的增长;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种植密度对小麦的负面密度依赖效应均一致。表明农田管理策略的成效受到与杂草共存关系的影响。图4表1参38

    作物-杂草竞争物种共存理论杂草管理性状

    不同干燥方法对梅花品质的影响及评价

    陈樱之孔恩卢心可王艺光...
    1261-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梅Prunus mume干花品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为实际干燥加工中保持梅花的品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热风干燥法、微波干燥法、复合干燥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对8个梅花品种'东方朱砂''Dongfang Zhusha'、'骨红朱砂''Guhong Zhusha'、'晓红宫粉''Xiaohong Gongfen'、'粉皮宫粉''Fenpi Gongfen'、'粉台玉蝶''Fentai Yudie'、'月光玉蝶''Yueguang Yudie'、'久观绿萼''Jiuguang Lve'、'素玉绿萼''Suyu Lve'的鲜花进行干燥,以色差值、抗氧化能力、总黄酮质量分数等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梅花品质的影响,运用熵权-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计算综合评分,并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验证评价模型,得到最优的干燥方法。[结果]4种干燥方法中,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梅花色差值与收缩率最小,分别小于33。09、28。7%,且样品总黄酮、花青素、总绿原酸质量分数最高。真空冷冻干燥法与复合干燥法处理材料的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挥发性成分在复合干燥后保留率最高,大于50%。综合评分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真空冷冻干燥组、复合干燥组、热风干燥组、微波干燥组。[结论]4种干燥方法中真空冷冻干燥法后有效成分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复合干燥法。真空冷冻干燥与复合干燥后梅花品质较佳,可用于梅花精品加工与干花批量生产。图8表6参29

    梅花干燥方法花色花香抗氧化性

    乳清蛋白-海藻酸二醛微胶囊的制备及控释特性

    杨烨吴莎萍王开俊吴长玲...
    1274-1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乳清蛋白(WPI)和海藻酸二醛(ADA)为原料制备WPI-ADA共聚物微胶囊,研究WP1和AD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微胶囊中姜黄素控释效果的影响,为开发姜黄素的包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湿热法制备WPI-ADA共聚物,利用接枝度、褐变程度和红外光谱分析探究WPI和AD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同比例共聚物对乳液粒径、电位、流变性、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理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共聚物对微胶囊中姜黄素的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制备微胶囊最佳的WPI和ADA质量比为1∶3。接枝度、褐变强度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共轭物的形成。在共价结合作用的驱动下,WPI-ADA乳液粒径从415。4 nm减小到325。9 nm,微胶囊包埋率从83。9%增加到95。4%。此外,WPI-ADA共聚物微胶囊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WPI-ADA共聚物微胶囊对姜黄素表现出缓释行为,且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达到最大释放量的时间由12h延长至24h。[结论]在共价相互作用下,WPI-ADA共聚物能够改善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和姜黄素的释放特性,可用于修饰微胶囊体系和疏水性活性物质的递送。图8表1参27

    姜黄素蛋白-多糖复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控释特性

    苏南水网地区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与调控策略

    黄晓杰丁金华汪大庆
    1283-1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苏南水网地区绿色空间面临景观破碎化、生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及其引起的景观生态风险。[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2000-2020年昆山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依据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转移变化特征划定绿色空间管控分区。[结果]①2000-2020年,昆山市绿色空间总面积呈持续缩减态势,其中耕地面积下降明显,共减少20 203。11 hm2,占比下降21。70%;水域面积先小幅增加后持续减少,总体减少3 813。66 hm2;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较小,维持相对平稳。绿色空间用地类型间面积转移矩阵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反映出绿色空间受人工建设干扰程度不断增强。②研究期间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发生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低风险等级向更高一级转变。高、较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 8。10%、6。61%,较低、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缩减了 8。25%和9。73%。③依据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转移变化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重点修复区、协调缓冲区和优化利用区3类管控分区。[结论]研究期间昆山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绿色空间用地类型转变与景观生态风险具有关联性,反映出绿色空间在人为建设活动扰动下生态压力不断增加。基于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提出绿色空间分区调控策略。图4表5参28

    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水网地区风险调控昆山市

    延安市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兰梦瑶周德志关颖慧
    1293-1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可为区域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延安市2001-2020年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探讨了 NDVI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①2001-2020年,延安市NDVI年均值为0。69,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呈"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格局。②不同尺度上气温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年尺度上,NDVI受降水的影响大于气温;季节尺度上,春季NDVI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夏季降水对NDVI的影响较大,秋、冬季大部分区域NDVI与气温、降水相关性不显著。③延安市NDVI整体呈现改善趋势,明显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83。27%。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面积占比为91。26%,两者对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7。81%和82。19%。[结论]延安市植被整体呈向好态势,相较于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驱动作用更强。图7表3参28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驱动因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