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科学

孟智启

月刊

0528-9017

zjnykx@126.com

0571-86404055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浙江农业科学》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33-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28-9017,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较早的农业科技刊物之一。《浙江农业科学》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和方阵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浙江农业科学》主要报道农业科研新成果和新产品、国内外最新实用技术和农业发展动态信息,内容包括粮、棉、果、蔬、油、麻、植保、农业工程、蚕桑、畜禽、微生物以及农药、化肥、农业设施等新产品介绍,园林工程、高产栽培(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等。 《浙江农业科学》一直坚持高水准办刊,近年来增加了对效益农业的报道,刊物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紧扣效益农业主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目前开设的栏目有园艺与特产、粮油作物、环资与检测、贮藏与加工、专题与综述、植保技术、畜牧与蚕桑、信息技术、种子专栏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障碍与路径探索

    蒋昆胡豹
    2245-2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引擎和动力支撑。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将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文章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分析了中国当今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内在逻辑,并通过结合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面临的现实障碍,提出了深化农业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等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讨

    黄健蓝丽燕陈丽妮来鸣霞...
    2252-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重点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粗放型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既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共性特征,又兼顾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公益性、外溢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要突出以下五大工作方法或策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突出传统产业跃升、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生产关系重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包括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升级、迭代,强化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探索农业腾飞新领域、新赛道,集聚新质生产力,培育急需人才。

    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传统产业提升,路径探讨

    基于植保无人机的农艺融合技术应用与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应俊杰余山红方辉冯永斌...
    2259-2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保无人机是一种将无人机与农药喷雾系统相结合的新型植保器械,基于植保无人机的农艺融合技术,应用起来既便捷又高效,是农业新型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从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概况、服务体系现状、可持续发展建议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规范植保无人机飞防工作体系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由传统模式向专业化、机械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植保无人机农机农艺融合社会化服务

    不同配方施肥对莲藕土壤和田面水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黄锡志王朝丽袁昕冯敏芳...
    2266-2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藕塘肥料使用潜在的面源污染,开展莲藕绿色高效生产功能肥筛选和肥料定额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藕塘土壤来说,总养分保持在 795 kg·hm-2 并施用炭基肥的处理对于藕塘土壤pH值、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显著提高,对于全磷和全钾含量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对藕塘田面水来说,除总磷含量外,田面水的各项理化指标随着生长周期的延长而显著降低,在幼苗期时各项理化指标数值最高。在 20%炭基有机肥替代常规施肥的处理中,结藕根数、莲藕总产量和单根藕质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 20。2%、31。2%和 9。16%。总的来看,莲藕的施肥最高限量值设置为氮磷钾总养分 795 kg·hm-2、纯氮 375 kg·hm-2 是科学合理且较为可行的,完全能够满足莲藕绿色高效生产的需要。

    莲藕配方肥炭基肥面源污染产量

    切花型跨亚属睡莲新品种紫色罗裙选育

    方明雅石林田敏王虹妍...
    2273-2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睡莲素有"池塘调色板"的美称,其花大型美丽,色彩艳丽,广泛栽培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域中。传统杂交育种是培育睡莲新品种的常用方法。该研究聚焦高抗型澳洲睡莲的选育,选用花茎直立性好,花型整齐的澳洲永恒睡莲(Nymphaea immutabilis subsp。),花型巨大,花色呈蓝紫色的澳洲蓝巨睡莲(Nymphaea gigantea hybird)和易休眠、耐寒,雄蕊呈紫色,丰花的广热带亚属蓝星睡莲(Nymphaea colorata),三者进行杂交、回交等。经过多代选育,培育出适应性强、丰花、易休眠的跨亚属睡莲新品种,命名为紫色罗裙,促进了我国睡莲切花产业的发展。

    切花型睡莲跨亚属杂交品种选育紫色罗裙

    热带睡莲品种筛选和休眠越冬技术研究

    欧克芳祝怛均王硕张静...
    2277-2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睡莲是一种应用于园林水景的观赏植物,包括耐寒睡莲和热带睡莲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热带型睡莲花色艳丽,但普遍耐寒性差,这一缺陷限制了热带睡莲的推广应用,因此,筛选或选育较为耐寒的热带睡莲品种或者通过简单的人工处理来辅助其越冬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从一批不同类型的热带睡莲品种(共 58 份)、种质资源中进行筛选,通过连续两年的测试,发现古热带睡莲亚属睡莲品种具有较为明显的耐寒性,6 份古热带睡莲亚属睡莲品种全部越冬存活,说明古热带睡莲亚属睡莲品种在非热带地区应用潜力巨大。同时,该研究还着重探索了两种辅助热带睡莲越冬的处理技术,发现通过盆栽促进睡莲休眠后再用简易薄膜大棚保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越冬处理技术,所参试的 58 个睡莲品种全部越冬存活,该方法适宜于种质资源保育等科学研究;简易薄膜大棚保温也具有显著的辅助越冬效果,参试的 58 个品种中 27 个通过该技术处理后都成功越冬,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处理方法,适用于生产应用。

    热带睡莲越冬耐寒性

    霞妃睡莲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

    王燕
    2283-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霞妃睡莲(Nymphaea cv。Sunshine Princess)的根状茎为外植体,通过全面系统研究其初代培养、增殖、生根及移栽等不同阶段的培养条件,首次成功建立了睡莲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固体培养基更适合霞妃睡莲的组织培养,且有利于提高睡莲的增殖率和人工操作效率;噻二唑苯基脲(TDZ)对睡莲不定芽的增殖诱导效果优于苄基腺嘌呤(BA),且两者一起使用具有协同效应,增殖率达到 3。44 且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吲哚丁酸(IBA)对睡莲的生根诱导效果优于相同浓度的萘乙酸(NAA),活性炭的添加也有利于睡莲的生根诱导;适量的多菌灵能够提高睡莲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该研究为睡莲种质资源的无菌保存及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加速睡莲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动国内外睡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霞妃睡莲组织培养增殖快繁

    余姚单季茭白品种(系)比较试验

    翁丽青杨鸯鸯胡伋李能辉...
    2289-2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余姚地区种植的优良茭白品种,于 2023 年对 7 个茭白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熟期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从整个生育期来看,浙农 7 号锈病和胡麻斑病发病最轻,耐高温孕茭性好,其秋茭产茭时间最早(9 月 1 日),分蘖性能优,有效苗最多,茭形好,秋茭每667 m2 产量和效益分别比对照品种本地八月茭高 17。5%和 24。6%,是综合性优良、产量高、效益好的一个新品(系),可以作为本地早熟品种种植。引进的几个品种(系)中,回山茭植株高大,出茭率高,产茭期与对照本地八月茭接近,抗病性中等,每 667 m2 产量比对照本地八月茭高 22。4%,667 m2 效益比对照本地八月茭高22。4%,适合在本地推广种植。

    单季茭品种比较试验

    茭-稻一年二熟新技术初试

    陈耀辉姚良洪张真张永根...
    2293-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茭白是桐乡主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为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筛选出科学高效的栽培模式,以 3 个茭白品种和 1 个晚稻品种为试验品种,进行了茭-稻一年二熟新技术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11 月 24 日定植双季茭白薹管秧苗,第二年茭白返青后追肥 3~4 次,在 5-6 月即可采收茭白,7 月 10 日至 20 日种植上师大 19 号晚稻,11 月即可收割水稻。3 个茭白品种均适合茭-稻一年二熟耕作制度,先种植龙茭 2 号双季茭白再种植上师大 19 号晚稻时的总产值最高,每 667 m2 总产值 11 248。05 元,其中每 667 m2 茭白产值 8 699。65元,每 667 m2 晚稻产值 2 548。4 元,是本次试验的最佳组合。

    茭白晚稻薹管

    茭白鞘叶不同处理对茭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鸯鸯胡伋李能辉李忠伟...
    2298-2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茭白鞘叶堆肥的施用方法和实际应用效果,于 2021-2023 年开展了直接还田、堆肥应用等茭白鞘叶资源化利用模式的研究与示范。从试验结果可看出,茭白鞘叶还田对提高茭白产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其中茭白鲜鞘叶直接还田,能使茭白平均增产 9。09%,而茭白鞘叶堆肥后还田,能使茭白平均增产 13。41%~18。94%,且高量还田效果优于低量还田;茭白鞘叶还田能加快茭白分蘖进程,提高茭白高峰苗及有效苗的数量,同时植株长势增强,采收期壳茭重及净茭重增加,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茭白的产量,其中茭白鞘叶堆肥后双倍还田(处理 4)的植株长势、壳茭重和净茭重都最高。茭白鞘叶还田又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增加幅度不明显,土壤碱解氮、速效钾等含量明显上升,土壤 pH值提高,对缓解土壤酸化有一定的效果,且堆肥后还田的效果好于鲜鞘叶直接还田。

    茭白鞘叶产量品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