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科学

孟智启

月刊

0528-9017

zjnykx@126.com

0571-86404055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浙江农业科学》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33-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28-9017,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较早的农业科技刊物之一。《浙江农业科学》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和方阵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浙江农业科学》主要报道农业科研新成果和新产品、国内外最新实用技术和农业发展动态信息,内容包括粮、棉、果、蔬、油、麻、植保、农业工程、蚕桑、畜禽、微生物以及农药、化肥、农业设施等新产品介绍,园林工程、高产栽培(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等。 《浙江农业科学》一直坚持高水准办刊,近年来增加了对效益农业的报道,刊物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紧扣效益农业主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目前开设的栏目有园艺与特产、粮油作物、环资与检测、贮藏与加工、专题与综述、植保技术、畜牧与蚕桑、信息技术、种子专栏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氮源及碳氮比对芡实壳好氧堆肥的影响

    张苗谢昶琰李青董青君...
    2304-2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氮源以及碳氮比对芡实壳好氧堆肥的影响,为芡实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试验以粉碎后的芡实壳为堆肥原料,以有机氮源菜粕、无机氮源尿素为堆肥中的添加氮源,并分别设置堆肥初始碳氮比(C/N)为 25 和 30,进行小型室内堆肥试验,研究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H 值、电导率(EC)、碳氮养分等指标动态变化以及堆肥后腐殖化率、发芽指数差异。结果表明,以菜粕为氮源的堆肥处理比尿素更容易达到较高的发酵温度,且仅 C/N为 25 的 T1 处理温度可以达到 50℃以上。堆肥结束后,以菜粕为氮源、C/N为25 的堆肥处理的 EC值、铵态氮、总氮以及可提取腐殖酸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腐殖化率达到 14。23%,显著高于其他 3 个处理。综合考虑,该试验条件下以有机氮源菜粕为氮源且初始发酵 C/N为 25 的条件下能够得到相对较好的好氧发酵效果,可以初步为芡实壳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芡实壳好氧堆肥氮源碳氮比

    我国机采辣椒机械和育种现状研究进展

    杨小苗张世才李怡斐段敏杰...
    2311-2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总结归纳了螺旋杆式分离、梳齿式分离、滚筒式分离 3 种模式的辣椒采收机在国内外应用现状,并剖析了不同机型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总结机采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存在机采辣椒资源挖掘不充分、品种保护难、品种推广难等问题,提出加强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机采新品种推广力度等措施,以期为辣椒采收环节使用的农机与农艺品种的创新融合提供借鉴。

    机采辣椒种质资源农艺农机

    杭州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

    韩苏索利利李文丽顾钰婷...
    2316-2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重要的新质生产力。近年来,随着"双强行动"的深入推进,杭州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提升,但从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差距来讲,杭州还存在一定可为空间。为进一步加快建设进程,加速实现农业生产向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研究以农作物为对象,分区域、分作物对全市 2020-2022 年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提升杭州农作物机械化率的对策建议。

    杭州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

    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的辣椒SPAD值反演

    王宇杨坤饶维冬冯第飞...
    2323-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更加稳定、预测能力更强的辣椒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该研究基于无人机高光谱数据和实测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分别利用原始光谱及其他变换光谱与 SPAD 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用最大相关系数法(MCC)选取相关性较好的特征波段生成特征波段数据集,再用遗传算法-偏最小二乘法(GAPLS)进行降维得到最优特征波段组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随机森林(RF)、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遗传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GA-LSSVM)5 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辣椒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辣椒叶片 SPAD 值与高光谱反射率成反比;辣椒叶绿素的敏感波段主要集中在 400~700 nm;经过一阶微分处理后的光谱与 SPAD值相关性最好,671 nm波长下一阶微分光谱与叶绿素含量呈最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基于倒数对数光谱建立的模型普遍精度较高;模型中表现最好的为基于微分光谱搭建的 GA-LSSVM 模型,其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值分别为0。84、1。41、2。24,其次是基于倒数对数光谱的 RF模型,其 R2、RMSE和 RPD值分别为 0。83、1。57、2。13。

    辣椒叶绿素冠层叶片无人机高光谱组合算法

    组培容器清脂处理装置研发与试验

    郑航林文英张毅薛向磊...
    2338-2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组培容器因琼脂黏杯壁导致自动清洗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机械式离心技术清理组培琼脂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清脂刮片转速、刮片旋转时间、刮片尺寸以及刮片进出瓶口方式对容器清脂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优试验条件组合,结果表明,刮片旋转速度 210 r·min-1、刮片旋转时间2。5 s、刮片进出方式为正转-反转、刮片半径为 28 mm,组培容器清脂效果达到 95%以上,能满足组培容器清洗灌装实际生产需求。该试验结果为回收型组培容器自动清洗灌装装备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具备工程化推广意义。

    组培琼脂清脂试验清脂效果

    茄子数字化嫁接育苗技术

    方淑丽任国华洪定超吴建烈...
    2344-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嫁接育苗具有设施优良、装备先进、技术标准、作业高效、省工节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优点。文章通过对茄子嫁接育苗的育苗场地及物联网育苗设施、砧木和接穗品种选择、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播种后管理、嫁接方法、嫁接后管理、病虫害防治、炼苗和壮苗标准、装运与标识等方面进行规范,形成茄子数字化嫁接育苗技术体系并加以应用,对完善产业链条,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茄子育苗嫁接数字化

    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设计与性能试验

    顾伟陆利强朱森荣章呈杰...
    2348-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再生稻收获机作业时的通过能力,根据再生稻头季收获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采用双均衡全浮动支重轮系,使轮系根据凹凸地形自行调节,车身不会有较剧烈振动,进出田地十分平稳,可以有效地改善再生稻收获机运行的平顺性及提高爬坡越野能力。履带宽度为 280 mm,采用全液压底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使用 Recurdyn进行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转弯灵活,履带最高沉陷量 120 mm,爬坡能力符合预期。田间试验表明,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田间转弯灵活,相比普通履带式收获机碾压率降低 25%,该研究可为后期再生稻收获机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再生稻收获机浮动底盘虚拟样机碾压率田间试验

    加强农机牧艺融合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倪东林蒋永清
    2354-2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浙江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该研究通过分析畜牧机械化现状和结合湖羊全程机械化的实践,提出了农机牧艺融合是实现畜牧业机械化的重要原则,是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湖羊养殖特点,与农机的有机融合,在湖羊饲料加工饲喂、环境控制、智能化管理等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湖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农艺和牧艺融合是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重要举措。

    机械强农农机牧艺融合畜牧机械化湖羊

    不同种砂比和行距对机播荠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程玉静王小秋仇亮翟彩娇...
    2358-2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 1∶8、1∶11、1∶14 和 1∶17 四个处理和行距 14、21 和28 cm 3 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随着种砂比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行距与农艺性状和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在 12 个种砂比和行距互作处理下,以 A4B1(种砂比 1∶17,行距 14 cm)处理下的产量最高,每 667 m2 产量可达 2 230。84 kg。因此,推荐 A4B1(种砂比 1∶17,行距14 cm)为机播荠菜的最佳播量和行距。

    种砂比行距荠菜农艺性状产量

    缓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双季稻生长、氮肥效率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陈伟龙沈文英屠昌鹏曹雪仙...
    2363-2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无氮肥(PK)、常规施肥(NPK)、缓控释尿素一次基施(T1)、80%缓控释尿素+20%尿素一次基施(T2)以及 80%缓控释尿素基肥+20%尿素施追肥(T3),共 5 个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施用对双季稻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缓释肥水稻产量明显提高,尤其是 T2 处理效果更好。T2 处理早稻和晚稻有效穗数均是最高的,其次是T1、T3 和 NPK处理,PK处理最低。早稻缓释肥处理比 NPK 处理的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 18。5%~26。0%,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 12。7%~20。9%;晚稻缓释肥处理比 NPK处理的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 24。4%~28。8%,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 18。4%~39。1%。T3 处理晚稻秸秆吸氮量分别比 T1 处理和 T2 处理显著提高了 17。5%和16。1%。施氮肥引起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尤其是 NPK处理,其氮素盈余量远高于施用缓释肥处理。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3 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其次是 T2 处理、T1 处理,NPK处理最低。与 NPK 处理相比,施缓释肥处理的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显著提高了 12。8%~25。4%,铵态氮含量提高了 177。7%~217。8%、硝态氮含量提高了 94。2%~120。0%。T1 处理水解性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比 T3 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 11。1%和 13。3%,铵态氮含量比 T2 和 T3 处理分别提高了 10。0%和 14。5%。总之,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与常规一基二追氮肥施用方式相比,施用 80%的缓控释尿素,配施 20%的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法,能够保证水稻籽粒产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土壤供氮能力。

    双季稻缓控释尿素氮肥效率供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