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学报
浙江农业学报

陈剑平

双月刊

1004-1524

zjnyxb@126.com

0571-86404190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浙江农业学报》 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具有原创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试验报告、学术论文、述评等,涵盖农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土壤肥料学、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标准、农田信息、农业经济等相关领域。所设栏目有:专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科技简讯、文献综述与进展等。 《浙江农业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是国内较早实现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同步发行的学术期刊之一,被CABI,AGRIS,AGRICOLA,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国内外10多种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和浙江省优秀期刊奖,入选首届浙江省期刊方阵。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浙江农业学报》两年影响因子达0.749,五年影响因子再创历史创新高,达到0.837(他引率为0.95),在同级区域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不包括农业大学学报)中位居第二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牛尾山药病毒病危害情况调查与茎段脱毒方法

    程园徐升胜段延碧徐馨蕾...
    1329-1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云南特色品种牛尾山药携带的病毒及其危害情况,明确病毒抑制剂、热处理和低温处理对山药病毒的脱毒效果,以期得到较好的脱毒方法.研究调查了牛尾山药病毒病发病率、植株病症,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病毒种类,研究了不同脱毒处理下山药斑驳病毒的脱毒效果.结果表明:牛尾山药携带山药斑驳病毒,叶片可见明显的褪绿斑,发病率为41.67%~43.33%.RT-PCR检测结果显示,60 mol·L-1盐酸吗啉胍处理、60 mol·L-1利巴韦林药剂处理能降低山药成活率和生长量,但能有效脱除山药斑驳病毒.采用高温处理(45 ℃ 12 h、40 ℃ 24 h、45 ℃ 24 h)结合顶芽培养能有效脱除山药斑驳病毒,40℃处理24 h的山药生长量显著降低,而45 ℃处理12 h、45 ℃处理24 h的山药生长量和成活率均显著降低.低温处理(0 ℃ 24 h、5℃ 24 h)结合顶芽培养能显著降低山药成活率和生长量,但能有效脱除山药斑驳病毒.综合考虑成活率、生长量和脱毒效果,建议采用60 mol·L-1盐酸吗啉胍处理或40℃高温处理24 h.

    山药斑驳病毒病高温脱毒培养茎段培养

    玉米多品种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热伊罕古丽·喀迪尔刘文利周一诺许冲...
    1339-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玉米多品种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为期2 a的田间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单品种单播(T1)、两品种间作(T2)、三品种间作(T3)和四品种间作(T4)下根质量密度(RMD)、根长密度(RLD)与土壤团聚体粒级和稳定性指标[大于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单品种单播相比,间作处理(T2~T4)的RMD、RLD、MWD、GMD、R>0.25均呈递增趋势.与T1相比,T2、T3、T4处理的RMD分别显著(P<0.05)提高232%、657%、702%,RLD分别显著提高515%、1 508%、1 531%;干筛法测定的R>0.25分别显著提高0.65、0.89、1.02百分点,MWD分别显著提高7.2%、10.7%、15.7%,GMD分别显著提高13.1%、21.1%、31.9%;湿筛法测定的R>0.25分别显著提高4.34、9.42、11.81百分点,MWD分别显著提高19.6%、41.2%、54.9%,GMD分别显著提高27.0%、64.9%、87.8%.综上,玉米多品种间作可通过提高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等根系特征,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其稳定性.

    间作根系性质土壤团聚体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熊瑞欧阳宁欧茜钟康裕...
    1347-1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了主区为秸秆还田(S1)与不还田(S0),副区为免耕(NT)、浅旋耕(RT)、深耕(TT)的大田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S1+TT处理下0~10 cm 土层早、晚稻的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分别显著(P<0.05)提高1.70%~9.03%、4.48%~30.53%;10~20 cm 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显著高于除S0+TT外的其他处理,在早稻上二者分别提高了 7.23%~18.67%和4.35%~10.77%,在晚稻上二者分别提高了 5.06%~23.88%和 4.94%~23.19%;早稻 10~20 cm 土层(除 S1+NT处理外)、晚稻0~10 cm 土层的全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3.04%~23.81%、10.14%~40.74%;早、晚稻10~20 cm 土层和早稻0~10 cm 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36%~26.70%、3.83%~21.71%、3.86%~10.92%.综上,在双季稻区秸秆还田搭配深耕可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有利于促进土壤耕作层团聚体结构稳定,提高土壤质量.

    双季稻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团聚体稳定性

    超声波辅助酶解牦牛血粉提取氯化血红素的响应面工艺优化及品质表征

    张晋吴晓丽田雨薇赵珂...
    1357-1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牦牛血粉为原料,通过超声波辅助酶解技术提取氯化血红素,优化制备工艺并进行品质评价.以超声波辅助酶解时间、酶/底物浓度和超声比功率为自变量,以纯度为响应变量,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提取工艺;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色度仪、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仪表征样品的纯度、得率、色度、化学结构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酶解时间、酶/底物浓度和超声比功率对氯化血红素提取物纯度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经响应面优化后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波辅助酶解时间4 h、酶/底物浓度17 U·mg-1和超声比功率800 W·L-1,在此条件下氯化血红素提取纯度为14.89%,得率达63.30%.与普通酶解提取工艺相比,超声波辅助酶解提取得率和纯度分别提高1.29倍和1.07倍(P<0.05),提取样品的色度和化学结构与氯化血红素标准品更相近.综上所述,超声波辅助法(800 W·L-1超声比功率下处理4 h)能在不改变理化性质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从牦牛血粉中酶解提取氯化血红素的纯度和得率.

    牦牛血超声波辅助酶解氯化血红素响应面优化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

    光温因子驱动的园艺作物叶龄模型模拟精度比较

    程陈董朝阳郑生宏周宇博...
    1368-1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光温因子驱动的园艺作物通用性叶龄模拟模型的模拟精度,以黄瓜、芹菜、菠菜、小香芹、郁金香和茶叶为供试材料,进行了 7年(2016-2022年)的分期播种试验,依据作物生长发育与关键气象因子(辐射和温度)的关系,采用4类建模方法(温差法、积温法、生理发育时间法和辐热积法)构建了园艺作物叶龄模拟模型,并以6种方式(平均值、最值均值、中值、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和Elman神经网络)和2种集成逻辑(直接和分步)集成模拟结果,最终优化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2种集成逻辑下模型模拟精度均较高,且分步集成逻辑优于直接集成逻辑,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差值为0.31 d,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MRE)差值为 0.3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差值为 0.40 d,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差值为0.46%;2)2种集成逻辑下模型最优时间尺度为逐时尺度,最优作物类型为茶叶,最优建模方法为Elman神经网络集成模拟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园艺作物智慧生产管理和可视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园艺作物叶龄模型逐步回归神经网络算法集成逻辑

    基于机器视觉和YOLOv5的油菜角果表型参数分析

    陈威朱怡航顾清林宝刚...
    1379-1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加高效和准确地获取油菜角果表型参数,在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基础上,以迎春一号油菜角果为实验材料,综合考虑油菜育种对角果外观表型参数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油菜角果表型分析方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油菜角果的柄喙长度、果身长度、果身宽度、弦长、弧长、面积等外观表型性状的提取,使用YOLOv5对单角果籽粒进行无损计数.对角果实物及标定物进行测量验证,结果表明,图像分析出的角果表型指标与人工实际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6,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均小于3 mm,平均绝对值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小于2.80 m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均不超过4%.标定物直径最大RMSE为0.3 mm,MAE均小于0.28 mm,MAPE均小于2.00%,面积指标最大RMSE为12.09 mm2,MAE均小于11.56 mm2,MAPE均小于5%.YOLOv5识别出的籽粒数与实际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R2为0.987,RMSE为0.68粒,MAE为0.27粒,MAPE为1%.该研究的油菜角果表型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能有效地减少人工测量的误差,提高获取表型信息的可靠性和油菜育种工作的效率,为油菜表型信息的定量化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油菜角果表型图像处理籽粒计数

    棉花播种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

    焦丙炎史增录张学军张海涛...
    1389-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疆地区棉田在播种过程中,因穴播器取种、排种不畅产生的棉种漏播问题,设计了一种准确监测穴播器取种状态的监测系统.系统选用STM32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激光对射型传感器和霍尔传感器作为监测元件,获取穴播器的取种信息,计算出播种总数和空穴率并传输到人机交互显示屏上,同时通过GPRS通信模块将播种数据实时上传到远程服务器.搭建棉花取种信息监测试验台,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在穴播器转速为30~45 r·min-1时,合格穴数的监测精度不低于98.09%,空穴数的监测精度不低于95.69%,监测系统的精度完全满足工作需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拖拉机行驶速度为2.5~3.8 km·h-1时,合格穴数的监测精度最低为95.06%,相比台架试验下降了 3.03百分点;空穴数的监测精度最低为91.89%,相比台架试验下降了 3.80百分点.将系统监测和人工监测的样本数据进行F检验,系统监测与人工实测的合格穴数和空穴数的F值<F0.975(7.15),P0.05值>0.05,表明系统监测的数据与人工监测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该监测系统在田间作业过程中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精度,能够满足棉花精量播种的取种状态监测要求,对棉花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传感器穴播器监测系统监测精度

    黄色赤红壤与开沟部件互作的离散元参数标定及试验

    熊厚全江洁
    1400-1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甘蔗种植机械与种植土壤间互作参数缺失的问题,选取云南南部甘蔗种植主要土种之一的黄色赤红壤进行离散元参数标定.首先以土壤休止角为响应值,使用Design-Expert软件的Box-Behnken优化方法获得土壤休止角的回归模型,以实测休止角为优化目标,针对不同层的土壤得到仿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1.76%,2.54%.其次,通过3个物理试验测得接触参数范围,并以静滑动摩擦角为响应值,对不同层的土壤寻优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1%、2.29%.结果表明,仿真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可为黄色赤红壤与触土部件(65 Mn钢)间互作的仿真参数提供参考.

    黄色赤红壤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黏土

    基于YOLOv5s的轻量级茶叶嫩芽终端检测模型

    朱铭敏张国平谭建军孙玲姣...
    1413-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茶园环境中快速精准识别茶叶嫩芽是实现智能化采茶的关键技术之一,但茶芽检测模型的复杂性导致模型参数量大、计算量大、模型尺寸大,限制了模型在采茶机器人嵌入式设备的部署.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YOLOv5s的轻量级茶叶嫩芽终端检测模型.首先,使用轻量级网络GhostNet替换YOLOv5s中的Backbone网络,并重构Neck网络,降低模型的参数量、计算量和内存占用量,改进后的模型分别降低了47.64%、49.36%、45.51%.其次,通过引入协调注意力(coordinate attention,CA)机制,抑制图像背景信息,增强模型对茶叶嫩芽的特征提取能力.接着,在Neck网络引入多尺度特征融合(multi-scale context,MSC)模块,有效融合浅层图像特征和深层语义特征,帮助网络模型提取有效识别信息.最后,使用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EIOU替换CIOU,加快损失函数收敛速度,提高茶叶嫩芽边界框定位精度.试验结果表明,与原YOLOv5s模型相比,改进模型的参数量、计算量以及模型内存占用量分别降低了 3 Mb、7.3 Gb和6.37 Mb,检测精度提升0.3%.通过模型转换将该模型移植到树莓派平台,经过环境部署和推理引擎加速,达到了轻量级模型在资源和算力有限的树莓派上对茶叶嫩芽检测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叶嫩芽的识别精确度,为茶叶嫩芽的智能化采摘提供了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

    茶叶嫩芽检测树莓派轻量级注意力机制

    茶树嫩梢形态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傅童郑航薛向磊叶云翔...
    1425-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茶树嫩梢芽叶形态分布及采摘部位受力形变规律,进行了嫩梢形态特征参数统计与力学特性试验.首先,以龙井43、中茶108、白叶1号等6类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分析适采期茶树嫩梢芽叶分布形态特征与采摘农艺要求;其次,对嫩梢进行了物理参数统计,包括各叶片生长基部到嫩梢顶端距离、茶梢茎秆径宽尺寸以及嫩梢含水率等;最后,开展了茶树嫩梢剪切与弯曲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茶树嫩梢叶顶距与各茎秆段等效直径呈正态分布.六种茶树样本一、二、三叶位叶顶距分布范围依次为16~22、25~35、40~60 mm.茶梢的一、二、三茎秆段等效直径分别集中在1.2~1.4、1.4~1.6、1.6~2.0 mm范围内,含水率逐渐降低,大致保持在78%~86%.随着由上至下叶位的变化,茎秆的抗弯刚度和剪切应力逐渐增大,不同茶树品种之间存在差异,但变化趋势相似;茶梢茎秆在受压弯曲试验过程中存在压力突变区间,并以龙井43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嫩梢在下压过程中茎秆采摘部位的力学特征,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茶树嫩梢的物理特征和优化设计茶叶采摘装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嫩梢物理参数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