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学报
浙江农业学报

陈剑平

双月刊

1004-1524

zjnyxb@126.com

0571-86404190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浙江农业学报》 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具有原创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试验报告、学术论文、述评等,涵盖农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土壤肥料学、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标准、农田信息、农业经济等相关领域。所设栏目有:专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科技简讯、文献综述与进展等。 《浙江农业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是国内较早实现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同步发行的学术期刊之一,被CABI,AGRIS,AGRICOLA,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国内外10多种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和浙江省优秀期刊奖,入选首届浙江省期刊方阵。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浙江农业学报》两年影响因子达0.749,五年影响因子再创历史创新高,达到0.837(他引率为0.95),在同级区域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不包括农业大学学报)中位居第二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氟吡菌酰胺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与膳食风险

    王晓梅骆玉琴赵学平陆兰菲...
    1666-1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氟吡菌酰胺及其代谢物 2-(三氯甲基)苯甲酰胺(BZM)在铁皮石斛(鲜样和干样)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采用盆栽实验探究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上的残留行为,评估氟吡菌酰胺的长期膳食风险.建立的检测方法为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N-丙基乙二胺和石墨化碳净化,之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在0.001~0.1 mg·L-1范围内,所建立的氟吡菌酰胺和BZM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8 1.在0.01、0.1、15 mg·kg-1的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中的回收率分别为 85.71%~97.98%、94.14%~112.2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9%~5.93%、1.22%~6.73%.41.7%的氟吡菌酰胺悬浮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 375.3 g·hm-2)或 2倍推荐剂量施用1 次,氟吡菌酰胺在铁皮石斛鲜茎和干茎上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19.20~28.76 d,属于易降解农药.在实验条件下,施药后 75 d,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量分别不超过1.98、0.09 mg·kg-1.经测算,氟吡菌酰胺的全膳食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380 6 mg,对应的风险商为60.41%,说明41.7%的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在推荐剂量下施用于铁皮石斛上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氟吡菌酰胺铁皮石斛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

    四种杀菌剂在白及初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

    石贵远黄文源段婷婷李明...
    1677-1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白及初加工过程中多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残留变化规律和加工因子,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白及的清洗、水煮和烘干 3 个初加工过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检测白及初加工各阶段的农药残留浓度,并计算加工因子.结果表明,白及不同加工过程对4 种杀菌剂残留浓度的影响差异较大.清洗过程使农药残留浓度降低 4.6%~57.8%,加工因子为 0.42~0.95,在清水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 2%淀粉、2%食盐和2%小苏打对农药的去除效果可提升1.4~7.3 倍;水煮过程使农药残留浓度降低38.6%~67.8%,加工因子为0.32~0.61;烘干过程由于浓缩效应使农药残留浓度升高 2.1~3.2 倍,加工因子为 2.08~3.23.白及依次经2%食盐水清洗、水煮4 min、60℃烘干的初加工全过程对 4 种杀菌剂的降解作用大于因脱水造成的浓缩作用,可降低4 种杀菌剂在干白及产品中的残留风险,全过程加工因子为 0.34~0.67.因此,以鲜白及中4 种杀菌剂残留评价经此初加工后干白及中4 种杀菌剂残留的安全性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白及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白及杀菌剂残留变化初加工加工因子

    现代家庭农场经营人才培育路径和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罗黎敏邱飞宋丽丽刘强...
    1686-1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要实现高效、绿色、专业化的发展目标,亟需大量高层次复合型农场经营人才.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分析了该省在现代家庭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典型做法、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相关人才培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家庭农场主培育路径,即统筹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两个层面,定制专业化培育方案,开展专项育人行动,精准化提供课程、项目、平台等优质资源,完善育人质量评估与监督体系.国家层面,提出须加强部委间协同,持续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促进政策等意见建议.

    现代家庭农场农场主培育涉农高校

    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基于1804个县域经验证据

    刘颖赖凯丰
    1694-1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在理论层面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随后基于2018-2020 年1 804 个县域的面板数据,结合熵权法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体系并测算乡村振兴指数,匹配《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2020)》,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经济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而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未展现出应有的效果.数字乡村建设对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维度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数字乡村水平较高的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公共预算支出较低的县域,数字乡村驱动乡村振兴的效果更为明显.上述发现表明,当前阶段的乡村振兴应该紧密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契机,重点推进乡村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生活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政府应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数字乡村发展较落后地区的支持.

    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