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汪慧

季刊

2095-9303

zjqn188@126.com

0571-88085632 88844399

310012

杭州市文二路188号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Journal Youth & Childr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浙江省教育厅、共青团浙江省委主管,浙江青年专修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理论研究刊物,设有理论探讨、学习与思考、调查研究、热点问题、青少年研究、教学与研究、当代大学生、法制园地、社会工作等主要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破除"次元壁"的"纸性恋":青年虚拟恋爱的构建实践与反思

    金一凡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青年开始将情感投射于二次元世界,亲密关系也随之流动至虚拟空间.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研究"纸性恋"群体如何与虚拟人物建立情感,发现青年会通过媒介、空间实践来消除"纸性恋"的虚幻感,通过符号、空间之壁的消除来实现"破壁"相遇.这种看似破除次元壁的关系实际上也逃脱不了情感的异化,资本开始通过消费对情感进行改造;也侧面凸显了青年的情感境遇和生活现状,即在个体原子化加剧的背景下青年深深陷入关系茧房,加剧了自身对于现实关系的逃避与厌倦.

    青年二次元纸性恋虚拟情感数字关系

    制造内卷:青年内卷行为的数字生产逻辑——一种基于社会行动理论的内卷分析框架

    王青罗曼董倩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内卷已经成为数字时代越来越突出的特征.借鉴社会行动理论,把内卷视为青年的一种过度竞争的社会行动,构建了一个"行动者—目标—手段"的分析框架,重点探讨了数字媒介是如何"制造"内卷的.研究发现,在数字时代中,数字媒介通过信息传播和数字技术,制造了社会焦虑,塑造了单一化的功绩性目标,并提供了相应的行动手段;在此情境下,为了消除自身的焦虑感,青年不得不依据数字媒介设定的目标和手段行动,这推动着内卷的生产.数字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风险以及焦虑恐惧的时代,青年内卷行为的产生具有必然性,而要避免过度内卷造成负面的社会后果,则可以从价值转向、规范竞争和心态治理等方面进行突破.

    青年内卷数字媒介社会行动生成逻辑

    "实然"与"应然":"男性女性化"审美的现实因由与理性审视

    罗林丽许高勇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男性的"女性化"审美转向对男性阳刚气质产生了巨大冲击.追溯"男性女性化"审美的历史根源发现,男性气质所展现出的阳刚美与阴柔美是反复更替出现的.男性形象的变化,不仅展现了社会性别气质认知的变迁与焦虑,还由此衍生了女权问题、饭圈问题,一些问题甚至偏离了性别身份的话题框架.男性气质的培塑,不应仅仅停留在阳刚之气.关注青年体质状况持续下降问题,增强学生体质,让男性更加健壮、女性更加健美才是必由之路.如果一味地追捧"男性女性化"审美,人们最终只会成为资本摆布的消费机器.因此,面对"男性女性化"形象泛滥导致的价值误区,应该保持本心、高度警醒,培塑健康的审美观.

    "男性女性化"审美"男性女性化"形象男性气质

    基于TPB理论的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赋权增能研究

    李诗和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成都市三所高校的702 名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整体呈较低水平,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均会对之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最为强烈.基于赋权增能理论,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提出针对性措施.在环境赋权方面,通过家庭与社会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改善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的主观规范;通过政策、体制的赋权以及创业知识技能的增能,增强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知觉行为控制感;通过提升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抗压心理能力,培育新时代创业价值观,激发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热情,形成返乡创业的积极态度,实现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心理资本增能,最终提升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解困赋权增能.

    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TPB理论赋权增能

    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路径研究——以易展翅招聘网站的广东数据为例

    黄丽萍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易展翅招聘网站的广东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聚焦春招积极施策,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季度性回升;以具有倾斜性的岗位供给缓解本科生就业竞争压力;珠三角岗位供给保持高位且就业市场景气指数高.但当前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现象,从中也可以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中存在求职进程把握还不够精准、求职需求了解还不够精准以及求职岗位开发还不够精准等不足之处.基于此,提出建立精准服务机制、精准分类施策、精准挖潜聚能的服务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优化路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

    理论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青年话语体系建构

    杨勇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引领是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履行好的主责主业.在人工智能新技术媒体背景下,话语范式的选择和使用越来越成为影响思想政治引领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多方面条件影响,当前共青团青年思想政治引领话语范式存在"思维固化不易懂""词语钝化不受听""方式僵化不够活"等现实问题,面临话语传播力不足、吸引力不强、影响力不大的现实挑战.对此,共青团要切实更新话语理念、优化话语内容、革新话语方式,坚持以青年为本、为青年发声、说青年话语,努力构建起"传递党的声音、适应时代要求、符合青年特点"的青年话语体系,进而全面提升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成效和水平.

    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青年话语体系建构

    智慧团建的实践意义、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

    张皓车婧郜晶晶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团建是共青团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共青团建设互联网转型、创新管理共青团事务的线上工作平台,在全团基本信息动态采集、基础团务网上管理和基本工作扁平推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技术系统层面,存在平台功能设置不完善、权限开放不均衡、平台使用不便捷等问题;在应用管理层面,存在使用者安全意识不足、系统操作不熟、运用程度不够等制约因素.在分析智慧团建系统运行的实践意义和功能效用基础上,提出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智慧团建优化策略.在系统技术层面,要完善平台功能设置,推进系统多跨协同,打造品牌服务项目;在管理使用层面,要建立信息安全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健全评价考核体系,从而助力系统效能充分发挥.

    智慧团建共青团技术接受模型优化策略

    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共同体:内涵、功能与构建路径

    毛慧君多强蒋晗月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教育重要的工作力量,而当前的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塑造不应有具体的分工,每一位少先队辅导员乃至每一位教师都应有意识且有能力承担少先队教育工作,优化少先队教育质量.根据共同体理论,构建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共同体能满足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破解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在少先队教育工作中"不专业"与"无意识"的问题,促进少先队辅导员的双重利益享受,建立良好而健康的少先队工作体系.构建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主要有:发挥师范院校的源头培育功能,增加教师资格证笔试的知识点,完善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体系,注重少先队辅导员的个体发展.

    少先队少先队辅导员共同体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

    三重因素下社区社会组织项目孵化培育研究——以L省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为例

    曹迪唐春红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正在引发社区治理模式的积极变迁.在三重因素视角下,对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项目进行分析,既可以有效考量项目实施绩效,也可以回应资方购买服务需求、提升组织服务能力、优化此类项目管理.运用登记备案、激发活力、能人骨干三要素分析L省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其实践行动逻辑.从登记备案要素来看,项目孵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在数量的不均衡,组织类别趋同;从活力激发要素来看,项目的活动数量与活力激发程度不匹配;从能人骨干要素来看,项目挖掘能人骨干数量充足,但尚未充分发挥作用.项目实践的行动逻辑,首先是宏观行政赋能推动项目实施,但扶持力度有限;其次是中观专业赋能孵化培育,但组织间能力建设存在差距;最后是微观环境赋能多方协同孵化培育,但培育方专业性薄弱.

    三重因素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身份的再锚定:过程视角下"逆向读研"学生的求学困境与突围

    陈佳沁严佳馨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研让大学毕业生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本是一条优势出路,然而"逆向考研"的选择却褪去了他们的"精英"身份,研究生阶段成为"中转站",生涯"列车"的行驶方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引入过程视角,对逆向考研者的读研经验进行研究,发现当前考研的意义被简化为"上岸",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适应"逆向上岸"带来的情境变化、身份变化,个体需在之后投入更多精力来扭转逆境,但多数学生始终延续"读书—考试"的惯习进行应对,导致最终的出路分化.在以"时间"为核心的竞争谱系之中,逆向读研过程体现出"入场即失败"的结构性陷阱,只有经历个体的觉醒与身份的再定位才能真正实现陷阱突围.

    逆向读研情境融入生涯定向时间压力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