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段广森

双月刊

1671-9476

xuebaowk@163.com(文科)

0394-8178181

466001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文昌路东段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刊物,1984年创刊,主要发表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法律、语言文学、艺术、教育、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心理、体育等学科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特别欢迎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论文。热情欢迎校内外作者向本刊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四维分析

    张兴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大量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理论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主要包括问题指向、内涵要义、基本要求、理论创新等方面.深刻领会和精准把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精髓,把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赢得伟大斗争、开启伟大工程、铸就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政治文化问题指向理论创新

    "韩柳齐名说"新论

    郭发喜
    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唐之时,论文者多以韩愈为参照标准而评价他人.当时文坛主要流行八种说法,其中以"韩李齐名说"影响较大,"韩柳齐名说"次之.然而"韩柳说"却后来居上,逐渐取代"韩李说",并成为学界主流看法.实际上,韩柳之文在风格、思想、地位等方面矛盾重重,相差巨异,远不及"韩、李"的共同之处多.盖"韩柳齐名说"之流行乃世俗相传所致,其内在本无严密的学理逻辑.然经过时代的层层累积,学者们从师德、文章、诗歌等层面对"韩柳齐名说"进行理论建设和内涵扩充,从而使该命题得以确立,并日益深入人心.而"韩李齐名说"虽有内在学理优势,但由于它的理论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导致其影响力和接受度远不及前者.

    韩柳齐名说渊源矛盾理论建构

    乾嘉考据学影响下的韩集整理特点探析——以《韩集笺正》为中心考察

    鲜敏丁俊丽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典籍整理繁兴,韩集整理继宋之后再次出现高潮,产生大量韩集校勘、笺注文献,成就卓著.瑞安考据学奠基者方成珪笺注韩集,成《韩集笺正》,是乾嘉考据学兴盛下研治韩集的代表.方氏潜心研读韩集多年,遵循严谨求是的治学原则,数易其稿.此书综合运用多种校勘和笺注方法,纠谬旧注,发前人所未发.正是研治韩集者们的勤恳付出,清代韩集整理得以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韩愈研究的长足发展.

    《韩集笺正》校勘小学考据文史互证

    新时代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发展动力研究

    鲁可荣李伟红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从而推动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近年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充分挖掘利用山区特色生态资源和畲族特色文化,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地方内生发展动力,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全国民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景宁样本".因此,借鉴景宁县率先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发展理念,挖掘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探索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内生发展

    乡村振兴视角下科技兴农增收效应研究

    卢晓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科技来增加乡村兴农创收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已成为脱贫攻坚后学界研究的重点.对河南省以往科技扶贫实践进行访查研究,运用CEM(广义精确匹配法)识别发现,科技扶贫对农户人均收入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农村深度贫困户、中度贫困户、轻度贫困户等不同收入家庭更是有着异质性影响,有效地缩短了不同贫困户之间的收入差异.其中,家庭总体收入低的深度贫困户受科技扶贫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基于此,新时期科技兴农的重点应聚焦于农村合作社、农村新型产业现代化,以科技发展为基点带动农村全产业链发展,增强农民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把农村科技产业提质增速放在核心位置,使农村经济均衡稳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科技兴农产业现代化均衡发展广义匹配法

    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农村"再集体化"的可行性及其实践走向

    缪听雨佟坤达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我国绝大部分家庭收入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作为农村公有资产的集体经济却长期增收缓慢.农村人口流失与结构失调呼吁新发展模式,集体产业兴旺也提出新型集体化组织形式的时代诉求,集体化作为未来社会的必然现象,亟须实践消除历史的误解.作为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的有效方式,首先要理论清醒,引导基层组织及群众正确认识集体化的必然性;其次要重视党建引领,清晰定位集体化发展方向;再次要重视产业引进,探索再集体化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新事物,再集体化不仅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也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积极探索,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集体化集体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大理巍山丧礼洞经音乐的道教内涵探究——以白族赵氏丧礼为例

    刘芩芹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发祥于汉族地区,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通过对大理巍山南诏镇丧礼洞经音乐仪式上的坛场布置、演奏人员、经文、曲谱等仪式构成要素的分析,揭示各要素具有的浓厚道教内涵,可以看出道教文化对于促进西南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大理洞经音乐丧礼道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道教对南诏大理国认同中华天文历法的影响

    颜文强黄俊杰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文历法是中华科技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其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原,而且波及祖国边疆.唐宋时期,伴随道教在西南边疆传播的进一步深入,南诏大理国在五星七曜、北斗七星以及"天辅""上元"年号制定等方面所反映的天文历法知识均受到了道教的深刻影响,这使得中华天文历法文化在南诏大理国得到了较好的传播与认同.

    南诏大理国道教天文历法五星七曜北斗七星

    科学阐释道教文化的得失刍议——民国时期陈撄宁的仙道观之反思

    吴振亚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撄宁是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他主张内丹学不便墨守成规,而要随时代进行演变与改进.道教内丹学主张,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即人道与仙道是顺逆的关系.这是内丹学的基本原理——仙道观.与以前的内丹学相比,陈撄宁把内丹学之"道"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合二为一,用科学来诠释"人道与仙道"关系.而同时代的内丹家,除了吕纯一、魏尧等人基本上继承了前人的"人道与仙道"关系思想.可见,陈撄宁的仙道观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对今日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但从陈撄宁的仙道观来看,主张"现代仙学的兴起"的观点是片面的.

    陈撄宁内丹仙道观

    《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中的"寒云想象"

    秦燕春
    57-6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中的"寒云想象"以及相关讹误与缺失,借此深入理解张伯驹对袁氏政权的认识把握及其如何形塑了张伯驹的人生方向.作为"文化现象"的张伯驹脱胎并超越于清末至民初的历史背景,也缔造并丰富了民初至当代的文化景观.对历史的还原与朗现亦将强化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与重建.

    张伯驹《续洪宪纪事诗补注》袁克文吕碧城费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