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浸没式液冷系统氟化液冷凝散热与沸腾换热匹配研究

    阳东张婷郭鑫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两相浸没式液冷系统中,冷凝散热与沸腾换热匹配是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冷凝管类型和冷却水运行参数对系统冷凝散热与沸腾换热匹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凝管散热量不低于氟化液池沸腾传热量时,系统实现热量匹配,且热量恰好匹配时所需冷却水流量最小.相比于光滑管,三维强化管的冷凝传热性能更好,使得在相同水温下恰好达到热量匹配所需的冷却水流量更小.系统在热量恰好匹配时可获得最高的性能系数(COP).在热负荷为 210 kW/m2 时,系统采用光滑管、外侧强化管和双侧强化管获得的最高COP分别为 4.5、6.9 和 7.6,但在系统达到热量匹配后,COP随冷却水流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冷却水流量增至恰好实现热量匹配流量的 1.5、2.7、3.8 倍时,COP分别下降 39.0%、60.1%、69.2%.

    冷凝管类型冷却水运行参数热量匹配能效分析

    基于表面及迎风面改性的锯齿翅片强化传热研究

    张西龙侯硕张永亮董文林...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在提高锯齿型翅片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同时尽量控制压降损失的增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锯齿型翅片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翅片表面、迎风面结构及尺寸参数对传热Nu、流动压降损失Δp以及综合性能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论翅片表面设置何种形状凹槽和凸起对传热的影响差异较小,但圆形凹槽和凸起对压降损失的增加最少,综合性能最优.在翅片表面设置圆形凹槽和凸起的基础上继续将翅片两端迎风面改为圆形,可使传热提高的同时减小压降损失,综合性能最多提高 12.2%.圆形凹槽和凸起尺寸R=0.15 mm时,传热和压降损失的平衡达到最佳,与传统锯齿型翅片相比,平均压降损失基本不变,传热和综合性能平均提高均为 8.7%.

    锯齿型翅片表面传热系数强化传热结构参数

    非均匀热流下细小通道内相变微胶囊悬浮液传热特性

    李梓龙王智彬贾莉斯陈颖...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变微胶囊悬浮液(MEPCMS)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热流体,在热管理、储能等诸多领域极具发展潜力.本文采用离散相模型(DPM)研究非均匀热流下细小水平矩形通道内MEPCMS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悬浮液中颗粒相变能够强化传热,在热流密度分布为 9-5-5 W/cm2、进口流速为 0.40 m/s、质量分数为 10%时,悬浮液最高能够使壁面和流体温升分别降低 8.79%和15.14%.热泳作用使颗粒在流动过程中会向低温区域迁移.与均匀热流条件相比,局部热流的分布会影响该区域及后边区域的传热特性.随着进口流速和质量分数提高,流体对壁面的冷却效果增强,同时进出口压降增加.

    相变微胶囊悬浮液离散相模型非均匀热流强化传热

    不同制冷剂对气悬浮压缩机电机冷却及系统性能的影响

    刘义腾高一鸣刘广彬宋君楠...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机冷却是保障气悬浮离心制冷压缩机可靠运行的关键.本文建立了气悬浮离心制冷压缩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制冷剂(R134a、R1234yf、R1234ze(E))对电机冷却过程和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1234ze(E)时电机内部温度最高,电机永磁体最高温度比采用R134a和R1234yf时高 60~90℃;采用 3 种制冷剂时电机的绕组平均温度均随冷却入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采用R134a和R1234yf时永磁体最高温度均随冷却入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采用R1234ze(E)的永磁体最高温度随冷却入口温度的升高先增后降,在冷却入口温度约为 25℃时最高.冷却入口温度每上升 4.5℃,电机冷却回路的出口干度下降约 3%~5%.带电机冷却支路的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电机温度可以控制在更安全的运行范围之内,但采用 R134a、R1234yf、R1234ze(E)的系统COP分别降低 1.23%~1.82%、1.23%~1.65%、1.14%~1.17%.

    压缩机气体轴承制冷剂COP

    基于新工艺技术的高功率裸芯片模块微流体系统的散热技术

    李丽丹钱自富张庆军刘压军...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高功率裸芯片的散热问题,本文在功率模块腔体上设计了一种自循环一体化微流道散热系统,并对有无微流道、平直流道以及交联流道的散热特性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有微流道的裸芯片散热特性优于无微流道,有交联流道的裸芯片散热特性优于具有平直流道;将裸芯片共晶焊接到金刚石热沉,再将热沉共晶焊接到功率模块腔体,裸芯片到功率模块腔体之间的传导热阻降至传统工艺热阻的 1/360~1/280;仿真与实验能够相互验证,最大偏差仅为 7.16%.该微流道系统具有较强的散热能力,可解决环境温度为 70℃,热流密度为 320 W/cm2 时的裸芯片散热问题.

    散热微流道共晶焊金刚石

    内混式造雪机雪晶粒径分布实验研究

    赵巍汪惠荣张华李峥...
    125-13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人工造雪的雪晶生长规律,利用激光粒度仪测量模拟环境室内人造雪的雪晶粒径,分析了雪晶粒径随落雪高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气水压力比和环境温度对雪晶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雪晶粒径随落雪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大趋势逐渐变缓;在落雪高度为 80 cm处,晶核生长至成熟雪晶状态,索特平均直径为 57~73 μm;此高度时雪晶粒径接近正态分布,气水压力比和环境温度对其影响较大:气水压力比为0.5 MPa ∶ 0.4 MPa时,成雪效果好,雪晶粒径较大且分布更均匀;低温环境也能加快雪晶生长,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小粒径占比减少,大粒径占比增多.

    人工造雪制冷系统粒径测量运行工况

    两级节流双循环耦合冰箱节能研究

    王亚聪唐黎明邬晗晖陈光明...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循环耦合冰箱在系统耦合运行时,冷冻循环冷凝压力下降,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未完全冷凝,冷藏循环提供的冷量被用来处理未完全冷凝的制冷剂,系统难以发挥设计的节能能力.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两级节流双循环耦合系统,在冷冻冷凝器和耦合过冷器之间添加节流装置,使系统能够发挥相应的节能作用.本文制冷剂选取R600a,在环境温度为 25℃,冷冻室温度为-18℃的条件下,通过Matlab模拟系统实际运行状态并搭建实验装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系统单独运行和耦合运行均能够保证冰箱稳定运行,同时耦合运行状态的COP比独立运行状态提升约 9%.

    压缩式制冷循环双循环耦合两级节流冰箱

    多热源热羽流与通风相互作用对工业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黄煜杨昌智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建筑内存在多个高温热源,所形成的热羽流对建筑气流组织的影响极大.本文以一座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车间为例,通过 6 种不同的送风速度和 6 种不同的送风口高度来研究多热源热羽流与送风射流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对工业建筑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热源耦合热羽流以高温热源为主导,羽流相互靠拢形成集中的卷吸区域,最大轴心速度约为0.64 m/s.利用热羽流引导气流组织向上运动,可使高温空气快速排出,从而有效改善建筑工作区热环境.降低送风速度能够减少对热羽流上流的抑制作用,当送风速度由14.80 m/s降至2.96 m/s,车间工作区温度由39.2℃降至31.6℃.降低送风口高度能够增加对热羽流上流的促进作用,当送风口高度由 5.0 m降至1.7 m,车间工作区温度由34.9℃降至30.3℃.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建筑的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工业建筑热羽流送风射流相互作用热环境

    复配表面活性剂SDS+SDBS强化CO2水合物蓄冷性能研究

    俞钱程谢应明王宁翁盛乔...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压缩式制冷循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4、0.5、0.6 g/L)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不同质量浓度(0.2、0.3、0.4 g/L)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及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SDS+SDBS)中,CO2 水合物的蓄冷特性.结果表明:与纯水体系相比,SDS、SDBS及SDS+SDBS对CO2 水合物蓄冷性能均有强化作用,且 3 种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 0.5 g/L、0.3 g/L、0.5 g/L(SDS)+0.3 g/L(SDBS).对比 3 种最佳质量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发现,采用 0.5 g/L(SDS)+0.3 g/L(SDBS)时蓄冷性能最优:预冷时间(21.51 min)和蓄冷时间(27.56 min)最短;潜热蓄冷量(1 308.27 kJ)、总蓄冷量(2 967.35 kJ)、平均蓄冷速率(1.79 kW)和水合物生成质量(2.55 kg)均最大.说明复配表面活性剂对于CO2 水合物蓄冷性能具有最显著的强化效果.

    压缩式制冷循环蓄冷CO2水合物表面活性剂

    微液滴自然蒸发加载低温保护剂的细胞渗透特性与损伤评估

    刘林峰崔梦冬占太杰何伟...
    15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微液滴自然蒸发加载低温保护剂的方法,借助图像处理技术,结合细胞渗透模型与损伤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初始体积和初始浓度对微液滴自然蒸发加载低温保护剂过程的细胞渗透特性与损伤的影响,并与传统低温保护剂加载方法(一步加载、两步加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液滴的初始体积越小,蒸发速率越快,低温保护剂更易达到目标浓度,能够有效缩短加载时间(1 μL相比 5 μL缩短 4 907 s);随着低温保护剂初始浓度的降低,加载时间逐渐增长(0.5 M和2.5 M分别为 2 460、1 346 s),但造成的细胞体积变化极值显著减小(0.5 M和2.5 M分别为初始体积的14%和43%),累积毒性损伤也会显著降低(0.5 M和 2.5 M分别为 23.05、47.53);微液滴自然蒸发加载相比传统加载方法可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与细胞增殖能力(P<0.05),其细胞存活率为96.73%±0.54%,比一步加载提升16%,且培养48 h的细胞贴壁情况显著优于两步加载.表明该新方法能够简化低温保护剂加载流程,并能有效降低细胞损伤.

    低温保存低温保护剂液滴蒸发渗透损伤毒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