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肿瘤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肿瘤学杂志
肿瘤学杂志

毛伟敏

月刊

1671-170X

zlxzz04@126.com

0571-88122280

310022

杭州市半山桥广济路38号

肿瘤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Onc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95年公开发行,大16开,64页,1995年-2000年为季刊,2001年改为《肿瘤学杂志》,双月刊,主要刊登肿瘤临床与基础,科研等学术研究论文,1997-1998年被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及浙江省期刊协会科技期刊委员会评为优秀期刊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甲磺酸伏美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王俊冉凤鸣钱羽
    715-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的80%~8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是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甲磺酸伏美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EGFR-TKI,具有双活性、高选择、强效缩瘤以及安全性好的特点.目前甲磺酸伏美替尼在治疗EGFR T790M突变、EGFR敏感突变、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NSCLC均显示出确切的疗效.与此同时,围手术期治疗和三代EGFR-TKI耐药后采用甲磺酸伏美替尼再挑战的相关探索和研究也日益广泛.全文就甲磺酸伏美替尼在EGFR突变NSCLC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甲磺酸伏美替尼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甲磺酸伏美替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三级淋巴结构成熟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研究进展

    王金淼石秀换
    722-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进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肿瘤微环境中的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TLS与非小细胞肺癌良好预后显著性相关,且TLS可以作为一个独立预测指标用于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全文对TLS形成、成熟以及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评估作简要阐述.

    三级淋巴结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

    高分辨率CT靶向增强扫描对肺磨玻璃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阮俊峰吴芳饶钦盼苏东颖...
    727-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靶向增强扫描对于肺磨玻璃小结节(6mm≤最大径≤10 mm)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经常规CT检查发现肺磨玻璃小结节患者89例,行HRCT靶向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手术、穿刺或随访结果分成良性组(n=47例)和恶性组(n=42例),评估每个病灶的影像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恶性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诊断效能.两名医师现场阅片,通过Kappa检验分析医师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血管集束征和内部血管增粗为恶性肺磨玻璃小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上述特征构建预测模型用于鉴别良恶性肺磨玻璃小结节的AUC为0.868(95%CI:0.794~0.942),灵敏度为 80.1%(95%CI:65.2%~91.7%),特异度为 91.5%(95%CI:79.6%~97.6%).对照病理结果,住院医生的常规CT诊断肺磨玻璃小结节的Kappa值为0.63,HRCT靶向增强扫描的Kappa值为0.72;主治医师的常规CT和HRCT靶向增强扫描的Kappa值分别为0.72和0.82.[结论]HRCT靶向增强扫描有利于对肺磨玻璃小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指导临床决策,减少不必要的随访.

    磨玻璃结节计算机体层成像高分辨率鉴别诊断

    Sotorasib 治疗KRAS 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53例分析

    包小云吕庄栾天燕高苗苗...
    733-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合并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12号外显子甘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exon 12 glycine mutation to cysteine,KRAS G12C)患者使用Sotorasib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在博鳌恒大国际医院治疗的53例局部进展期或远处转移伴有KRAS G12C突变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Sotorasib 960 mg每日1次口服,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治疗后每1~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随访至2023年9月,通过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总生存期评估有效性,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分析不同性别、年龄、骨转移、脑转移、吸烟史、合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1突变、合并Kelch样ECH关联蛋白1突变、合并肿瘤蛋白53突变、PD-L1表达对ORR的影响.[结果]53例患者中,4例患者因治疗时间<1个月未行疗效评价,49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治疗时间1.0~16.3个月,中位治疗时间为4.7个月,ORR为51.0%,DCR为87.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7个月.亚组分析发现,骨转移患者ORR为33.3%,无骨转移患者ORR为64.3%(x2=4.601,P=0.032).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0%,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其中肝功损害发生率为9.5%(1~2级为5.7%,3~4级为3.8%),发热(3级)3.8%,四肢疼痛和呕吐(1级)均为1.9%.[结论]Sotorasib治疗NSCLC伴有KRAS G12C突变的患者是安全的.与文献报道相比,ORR较高,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近似.骨转移是该药物疗效的负相关因素.

    非小细胞肺癌SotorasibKRASG12C突变疗效

    组织间插植放疗联合PD-1单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远期生存的影响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卢俊秦娟邓佳秀张加勇...
    738-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组织间插植放疗联合PD-1单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诊治的晚期NSCLC患者70例,既往接受一线以上治疗方案后出现疾病进展,患者均接受组织间插植放疗联合PD-1单抗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远期预后.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影响NSCLC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均接受了组织间插植放疗联合PD-1单抗方案治疗,患者平均治疗周期为(4.62±1.12)个,无完全缓解,部分缓解12例(17.14%),疾病稳定45例(64.29%),疾病进展13例(18.57%),客观缓解率为17.14%,总有效率为81.43%.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个月,中位OS为14个月.在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致命性不良反应,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3~4级严重不良反应患者5例,占比7.14%.Log-rank检验结果为患者ECOG评分0~1分、C反应蛋白≤10mg/mL、NLR≤5以及PD-L1表达阳性患者有更长O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以及PD-L1表达量均是NSCLC患者O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组织间插植放疗联合PD-1单抗的综合治疗为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ECOG评分、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PD-L1表达均是评估晚期NSCLC患者组织间插植放疗联合PD-1单抗治疗后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间插植放疗PD-1单抗生存期预后

    Syncytin-1和Cripto-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外泌体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晓敏郑欣何静李鑫...
    745-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 Syncytin-1 和 Cripto-1 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胸腔积液外泌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1例NSCLC和41例肺炎患者的胸腔积液进行外泌体的提取、鉴定、RNA提取及Syncytin-1、Cripto-1表达的检测.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外泌体蛋白表达,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外泌体内蛋白含量,分析Syncytin-1和Cripto-1在NSCLC患者胸腔积液外泌体中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NSCLC的诊断效能.[结果]与肺炎患者相比,NSCLC患者的胸腔积液外泌体中Syncytin-1和Cripto-1的表达量升高(P<0.001).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外泌体表达其特异性蛋白.Syncytin-1和Cripto-1在NSCLC患者组和肺炎患者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Syncytin-1和Cripto-1表达量对NSCLC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2.9%和75.6%、特异度分别为75.6%和80.5%,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7和0.849.Syncytin-1和Cripto-1诊断NSCLC的AUC值高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AUC分别为0.762和0.716),但低于癌胚抗原(AUC=0.931)(P<0.001).[结论]胸腔积液外泌体中Syncytin-1、Cripto-1检测对于诊断NSCL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作为辅助检测NSCLC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非小细胞肺癌外泌体Syncytin-1Cripto-1呼吸道肿瘤标志物

    基于机器学习口腔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风险因素分析

    吴宝磊周桂龙黄二江
    753-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口腔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和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684例口腔癌患者的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非计划再手术分为再手术组78例和未再手术组606例.通过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Lasso回归对再手术的特征因素进行筛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和临床价值.[结果]再手术组78例患者中男性、糖尿病史、吸烟、手术部位感染及皮瓣坏死比例均显著性高于未再手术组.再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显著性高于未再手术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手术时间(OR=3.294)、凝血酶原时间(OR=1.850)、血小板(OR=2.008)、男性(OR=0.377)、糖尿病史(OR=0.368)、手术部位感染(OR=0.330)和皮瓣坏死(OR=0.267)是影响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Nomogra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叠,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在0~76%之间存在获益率.[结论]手术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男性、糖尿病史、手术部位感染及皮瓣坏死是口腔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构建Nomogram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患者再手术风险,有助于临床医生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

    口腔癌非计划再手术风险因素Nomogram模型机器学习

    《肿瘤学杂志》作者/通信作者校对文稿须知

    760页

    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期间可溶性CD27变化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演何钦白素琴段发强
    761-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可溶性CD27(soluble CD27,sCD27)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期间的变化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3月接受ICIs方案治疗的72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在免疫治疗开始(基线)和免疫治疗第6周时通过多重荧光珠的免疫测定法检测sCD27、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和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变化值指ICIs治疗第6周时各指标与基线值的变化百分比.随访追踪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单因素及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 Δ-sCD27 与 OS、TTP、PFS 的相关性.[结果]Δ-sCD27≥2.63%的肝细胞癌患者BCLC分期更多为C/D期.Δ-sCD27与肝细胞癌患者的OS、PFS及TTP相关.Kaplan-Meier绘图分析结果显示,Δ-sCD27≥2.63%的肝细胞癌患者OS(Log-rank x2=14.499,P<0.001)、PFS(Log-rank x2=7.274,P=0.007)以及 TTP(Log-rank x2=8.605,P=0.003)更短.[结论]Δ-sCD27≥2.63%提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ICIs治疗后生存预后较差,临床可通过监测血浆sCD27水平指导临床决策.

    肝细胞癌可溶性CD27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生存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43例复发性、持续性、转移性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郑宝艳程敏张楠
    769-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复发性、持续性、转移性宫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及天津石氏医院43例复发性、持续性、转移性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CTCAE 5.0标准评估不良反应,以及根据RECIST 1.1标准评估治疗疗效.[结果]43例患者中位年龄58岁(26~73岁),中位治疗4个周期(1~21个周期),随访1~52个月.客观缓解率为39.5%,疾病控制率为79.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48.8%)、胃肠道反应(32.6%)、血小板减少(18.6%)、瘙痒皮疹(16.3%)、肝功能不全(14.0%)o≥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8%,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瘙痒皮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炎、肺炎等.1例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1例并发阴道尿道瘘,1例因感染并发症死亡.[结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复发性、持续性、转移性宫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然而也需要高度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宫颈癌鳞状细胞癌疗效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