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与空调(四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与空调(四川)
制冷与空调(四川)

雷波

双月刊

1671-6612

zlykt2002@163.com

028-86466640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机械馆

制冷与空调(四川)/Journal Refrigeration & Air Condition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四川省制冷学会主办的《四川制冷》杂志,1985年创刊以来,深受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及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自2002年起更为《制冷与空调》,由四川省制冷学会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制冷与空调》主要刊登制冷与空调行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学术论文,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报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2007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3年本刊已入选“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本刊为双月刊,每期108页,大16开。其读者群为制冷与空调科研所的科技工作者、厂矿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者、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通风系统下病房中污染物排放的效果研究

    黄兵
    827-83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传染性疾病的频发,医疗场所的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现有研究表明,通风系统对室内污染物的去除和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关于置换通风系统在医疗场景中的具体效果尚未完全明确.通过CFD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置换通风系统的室内环境特性.研究了不同换气次数、通风方式、辐射墙壁位置情况下,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同时,还提出了医护人员吸入指数(IF)的概念,用来评价局部地区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模拟结果表明,置换通风系统污染物去除指数在0.65~2.0之间,IF值主要在0~12之间,根据研究发现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加,IF值随之减小,用IF值评估局部地区污染物浓度感染风险更加合适.置换通风系统虽然有较高的换气效率和污染物去除效率,但不能有效避免医护人员与病患之间交叉感染,因此置换通风系统在预防交叉感染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

    置换通风系统CFD污染物去除指数污染物吸入指数

    基于刚性频率的磁悬浮压缩机低频故障参数辨识

    金贤松袁杰金阿龙周德强...
    833-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到振动信号采集方式以及采集环境的影响,在针对磁悬浮压缩机低频故障进行参数辨识时,通常会振动信号滤波程度较低而导致辨识效果不佳.对此,提出基于刚性频率的磁悬浮压缩机低频故障参数辨识.首先对振动信号的采样频率进行定义,并将每个采样值映射到最近的量化级上.然后将量化后的振动信号输入到低通滤波器中,从而实现信号的滤波运算处理.然后对振动信号进行模态分析,采用频响函数确定振动信号中的刚性频率.并以特征差异的平方和形式构建出参数辨识函数.最后结合麻雀算法,通过个体最优值更新的方式,在搜索空间内对参数辨识可行解进行迭代寻优处理,从而输出最终的寻优结果.在实验中,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辨识效果的检验.最终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方法对磁悬浮压缩机低频故障参数进行辨识时,辨识结果的变异系数较低,具备较为理想的辨识效果.

    刚性频率磁悬浮压缩机低频故障参数辨识麻雀算法

    某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设计分析

    甄璐莹高朋魏俊辉刘启明...
    839-845,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节能降耗、降碳减排的政策,推动能源绿色高效智慧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具有清洁环保、节能低碳、可持续获取的优势,近年来在民用建筑的生活热水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宜兴市某住宅建筑的集中式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为例,制定了系统运行控制策略,详细介绍了系统精细化设计思路及过程.对比传统燃气、电力能源,寿命期内能源费用比燃气节省55.33万元,比电力节省77.33万元,节能及环境效益明显,减少了烟尘、CO2、SO2及NOx的排放量,为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的深化设计及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空气源热泵运行策略经济环保效益

    澳门轻轨东线隧道通风系统方案研究

    刘伟张倩文汪红高文鹏...
    846-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澳门轻轨东线隧道通风系统,分别对工可方案及相关规范开展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结合内地地铁设计经验及相关规范,对工可阶段隧道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减少了隧道风机、活塞风井的设置数量,将跨海段通风区段由3段优化为2段,为避免隧道建设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取消中间风井设置,通过合理组织通风,将跨海段隧道上部风道由双风道优化为单风道,隧道直径由13.5m优化减小到12.1m,上述优化设计,既满足了隧道通风效果及澳门地区特殊的设备要求,也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投资,全线隧道通风系统整体造价减少约46%,跨海段盾构隧道造价减少约49%.在工期方面,隧道全线工期缩短8~10个月,其中跨海段工期可缩短4~6个月.另外,分析了隧道风机设置、耐火、不同工况下的气流组织,为类似工程隧道通风设计方案提供了参考,同时全面介绍了澳门轻轨东线隧道通风系统.

    澳门轻轨胶轮列车地铁隧道通风隧道风机耐火极限

    岳阳市某图书馆暖通空调设计

    洪青春
    853-859,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采用了可再生湖水源热泵系统,针对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可行性、经济性、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合理的输配管网设计,湖水源热泵在一次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等方面优势明显.根据图书馆功能分区、室内温湿度及噪声等要求,采用了高大空间分层空调、带U型热管热回收的全空气系统、全空气可调新风比、过渡季节全新风等多项节能技术来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通过减震降噪设计营造室内舒适阅读环境.暖通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良好,起到了很好的节能示范作用,可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图书馆湖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

    公共厨房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及排风余热回收应用探讨

    刘字峻魏娴艾帅池燕燕...
    860-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方法的选择、相关参数的设定和空气处理过程控制是决定厨房通风空调系统能否满足房间热舒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以文献资料提供的公共厨房局部排风系统风量计算方法为基础,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基于兼顾经济性和舒适性的前提,对厨房直流新风空调系统的冬夏处理进行了过程分析,总结了热湿处理的合理过程和对应区间.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直接作用于新风或补风换热的排风(抽油烟)热回收系统,并对其节能量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系统的优缺点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厨房排风系统过程分析余热回收

    西安某污水源热泵区域供能系统设计及节能环保分析

    拓炳旭王艳霞
    870-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安某污水源热泵区域供能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测试数据分析水源的水质、水温和水量,均满足污水源热泵的使用要求;其次介绍了该污水源热泵区域供能系统的设计;最后,针对本工程分析了污水源热泵系统供暖相比于燃气锅炉供暖的节能性和环保性,分析结果表面,污水源热泵系统供暖比燃气锅炉供暖每年可节省2707吨标准煤,节能率约48%,每年可减少排放7092吨二氧化碳、23吨二氧化硫、20吨氮氧化物、36吨PM10、29吨PM2.5,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效益.

    污水源热泵燃气锅炉区域供能节能环保

    医院集中式空调系统节能降耗实现路径探讨

    严润刚王旻馨谢征兵贾炯...
    87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医院新建大楼集中式空调系统之高效机房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全年平均能效比(EER)不小于6.0的1级能效等级设计指标,并简要阐述了实现的路径;而在医院既有集中式空调系统运维上,通过采取"智能化、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等节能管理举措,使得在医疗业务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仍旧实现大楼建筑耗电量同比下降约2.66%,每小时用电负荷约减小53kW.通过对医院既有集中式空调系统中能耗占比最高的空调主机进行变频改造仿真计算,发现变频改造后的空调主机能效有望实现较大提升,并实现年节约99545.4度电,节能率约为19.4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6.77吨.

    医院中央空调系统节能降耗路径

    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浅析

    潘昊垠
    883-885,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京某地铁站为例,以全线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原则为依据,结合本站建筑平面,详细介绍了本站设备、人员管理用房的通风空调系统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地下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方法

    双碳目标下"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武全萍张月鞠鹏飞薛松...
    886-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对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能源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摇篮,其能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旨在探讨如何对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热能转换与利用进行教学改革,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热能转换与利用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