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肿瘤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肿瘤药学
湖南省肿瘤医院
肿瘤药学

湖南省肿瘤医院

任华益

双月刊

2095-1264

zgzlyx2011@126.com

0731-89762609

410013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湖路582号湖南省肿瘤医院

肿瘤药学/Journal Anti-Tumor PharmacyCSTPCD
查看更多>>《肿瘤药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南省肿瘤医院主办的涉及肿瘤学、药学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肿瘤药学》于2011年2月创刊,双月刊,大16开,内芯80页,4色印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 2095-1264,国内统一刊号:CN 43-1507/R。目前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正在接受评估的国外数据库有:美国《国际药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全球健康》。《肿瘤药学》杂志以推动肿瘤药学的学科发展,加强肿瘤药物治疗经验的交流,促进肿瘤药物的研发,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为宗旨,以面向医师、药师、护师及药物研究、生产、教学、营销等领域的工作者,打造国内抗肿瘤药物基础与临床研究、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的学术性、实用性、创新性的专业期刊,向“国内一流、国际接轨”核心期刊迈进为目标,力争成为承载国内外同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整合医学宣言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樊代明
    393-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自2012年正式提出,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整体整合医学整合医学医学发展

    1例来那度胺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报道和文献分析

    杨静王晶荣柴丽敏郝志英...
    396-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来那度胺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道某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来那度胺致肝衰竭患者的诊治过程,并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截至2024年4月1日),收集相似病例的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疾病、用法用量、应用来那度胺至肝损伤发生的时间、临床处理、转归等),结合本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纳入6例来那度胺致肝损伤患者,其中1例患者性别和年龄未报道,其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0~93岁,中位年龄57岁;多发性骨髓瘤(MM)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6例患者中,病例1表现为明显的胆汁淤积,病例2为伴轻度肝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急性肝炎,病例3为急性乙型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病例4为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病例5为急性肝损伤.病例6为本文报道病例.6例患者中有4例伴有肾功能不全,表明肾功能降低时更容易发生肝毒性.肝功能损伤可发生在来那度胺用药后的第1或第2个疗程.肝功能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为28(8~54)d.停用来那度胺、对症支持治疗后,肝功能标志物水平逐渐降低,肝损伤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MM或MDS患者使用来那度胺化疗后均有发生肝损伤的可能,尤其是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停药后对症治疗,临床症状均可缓解.

    来那度胺药物性肝损伤

    1例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治疗晚期膀胱癌致免疫相关性肝炎的病例分析

    郭一萌常可欣郝志英
    40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肝炎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卡度尼利单抗和维迪西妥单抗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回顾1例晚期膀胱癌患者使用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治疗导致免疫相关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治思路、治疗结局,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恢复,免疫相关性肝炎分级降至1级以下.结论 免疫相关性肝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医生应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免疫相关性肝炎并给予早期治疗,以预防严重不良反应.

    维迪西妥单抗卡度尼利单抗免疫相关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导致结肠癌患者免疫性脑炎的病例报告

    程妍谌赟
    406-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导致的免疫性脑炎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中占比较低,而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本文报道1例结肠癌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后,第3天即出现反应迟钝、口齿欠清等神经系统症状,经一系列检查后考虑免疫性脑炎,给予甲泼尼龙2 mg·kg-1·d-1治疗,14 d后病情得到改善,随后甲泼尼龙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患者相关检查结果及症状均恢复正常.ICIs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病例对研究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所致免疫性脑炎及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肠癌帕博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免疫性脑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李雨凝苏佳琳罗永忠张乐蒙...
    41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代表一种新兴抗肿瘤治疗策略,融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高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力.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ADC不仅能够精准识别肿瘤靶点,还能够实现药物快速传递到肿瘤细胞内,在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同时提供更高的治疗效力.ADC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展现了出色的治疗效果,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本文就ADC在NSCLC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抗体药物偶联物非小细胞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

    小细胞肺癌治疗研究进展

    赵先国彭文颖蔡丽娟杨润祥...
    420-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SCLC的同步放化疗及一线治疗依赖依托泊苷及铂类化疗药物,后线治疗的选择局限.近年来,免疫治疗在SCLC领域崭露头角,免疫联合化疗成为广泛期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ASTRUM-005、CAPSTONE-1研究证实,斯鲁利单抗和阿得贝利单抗进一步延长了广泛期SCLC患者的生存期.抗血管治疗为SCLC后线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正在向一线治疗广泛期SCLC推进,并已在局限期SCLC中进行了探索.局限期SCLC治疗进展缓慢,胸部放疗的最佳时机、放疗剂量及分割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预防性脑照射在局限期SCLC中的作用受到了一些临床证据的质疑.Delta样蛋白3(DLL3)特异性双抗、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等药物不断涌现,有望给SCLC的治疗带来新突破;同时,SCLC分子分型的初步确定对于患者的精准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局限期SCLC免疫治疗模式的探索、新型免疫药物和不同的联合治疗策略正在SCLC人群中开展多项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放射治疗抗血管治疗

    乳腺癌脑转移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

    陈佳欣王涛
    429-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治疗的进步,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延长,但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概率也随之升高.尽管手术和放疗等局部治疗方法仍是脑转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药物治疗脑转移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药物,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已经在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中显示了较好疗效.此外,一些研究也显示,作用于其他靶点的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物、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对脑转移也有一定疗效.

    乳腺癌脑转移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自噬泛素样系统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文志鹏卢慧李琴聂佳丽...
    436-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噬是细胞中一种重要的代谢过程,主要负责蛋白质与受损细胞器的降解,并将分解产物用于细胞能量供应和蛋白质合成.细胞自噬水平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以适应外周环境,自噬过度激活或抑制会造成自噬水平失衡,进而导致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放化疗敏感性具有复杂的调控作用,而自噬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受到自噬泛素样结合系统的严密调控.本综述将总结近年来有关自噬泛素样结合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与放化疗敏感性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以自噬为靶点的肿瘤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与策略.

    自噬肿瘤化疗敏感性肿瘤发生

    卷柏总双黄酮有效部位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苏畅徐康平卢桂阁胡倩宇...
    442-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卷柏总双黄酮(TBF)有效部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TBF有效部位对DLBCL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BF有效部位对DLBCL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转录组学测序并富集差异基因,初步探讨TBF有效部位抗DLBCL的作用机制;Western blotting验证TBF有效部位影响的信号通路.结果 TBF有效部位对DLBCL不同亚型细胞株的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可诱导DLBCL细胞凋亡,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TBF有效部位主要对细胞内PI3K/AKT信号通路产生影响.随着TBF有效部位浓度的增加,PI3K、AKT的表达量及p-PI3K、p-AKT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 TBF有效部位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发挥抗DLBCL作用,为DLBCL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卷柏总双黄酮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

    KIF2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麦孜悦曾健
    448-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C(KIF2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收集TCGA数据库及GEO数据库的GSE1456、GSE9195、GSE4922和GSE96058数据集中乳腺癌患者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鉴定关键基因KIF2C,预测KIF2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收集39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F2C蛋白的表达.采用qPCR和JESS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检测正常乳腺细胞MCF10A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T47D、SK-BR-3、MDA-MB-231、BT474中KIF2C的mRNA和蛋白表达.选取mRNA及蛋白均呈高表达的细胞株进行慢病毒感染沉默KIF2C,采用免疫荧光检测Ki-67 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在TCGA-BRCA数据库中收集到661个乳腺癌差异表达基因(DEG),与GSE1456、GSE9195、GSE4922和GSE96058数据集取交集后,得到37个表达有显著差异的乳腺癌复发相关预后基因.运用RAA算法鉴定出5个关键基因,并对其中的KIF2C进行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KIF2C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qRT-PCR和JESS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细胞MCF10A相比,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KIF2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沉默KIF2C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使细胞周期S期受到阻滞.结论 KIF2C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KIF2C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乳腺癌KIF2C增殖侵袭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