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健柏

双月刊

1672-3104

znsk@mail.csu.edu.cn

0731-88830141,84805023

410083

湖南省长江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类双月刊,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为提高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学术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于其建言行为的影响:解释水平理论视角

    颜爱民马浩
    11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解释水平理论,通过对503 份三时点领导员工上下级配对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员工的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如何通过提高员工解释水平从而促进其建言行为,并进一步验证了任务多样性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于员工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解释水平在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与建言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任务多样性正向调节了企业社会责任感知通过解释水平积极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间接效应.

    解释水平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建言行为任务多样性解释水平

    文明史视域下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魏志奇朱权辉
    13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即中华民族必然要在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中选择发展道路,在把握中华文明创新性中坚定道路自信,在把握中华文明统一性中深化道路认同,在把握中华文明包容性中拓宽道路视野,在把握中华文明和平性中彰显道路文明.中华文明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价值取向,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观、民本观、经济观、生态观和世界观.中国道路中蕴含的文明理念、文明实践和文明追求,凸显了其在"人本逻辑""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等方面相较于西方道路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优势

    毛泽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造性探索及其启示

    刘顺
    14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对"中华民族"概念做出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结构化系统性塑造,再到对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进行先行先试,毛泽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探索.他的探索既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学说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及实践结晶,也是原则性与发展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这对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启迪,为接续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提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及路径范式.

    毛泽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启示

    数字化时代下的新消费主义批判:存在形态、生成机制及应对策略

    李国健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下的新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思潮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向数字信息领域蔓延和扩张的意识形态产物.数字化的内容消费和消费形式的数字化是其主要的两种存在形态,其生成机制主要包括资本循环机制、媒介传播机制、心理操控机制等.对新消费主义的危害性的考查,也应相应地在这些生成机制中展开.面对新消费主义,需要采取系列措施进行应对:在认知层面解构消费异化,批判和超越新消费主义;在价值观层面强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凝聚社会共识;在现实层面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有序规范数字文化.只有形成应对新消费主义的有效合力,才能使数字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助力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

    数字化时代新消费主义消费文化数字资本逻辑

    我国养老服务业政府监管的运行逻辑: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马嘉蕾高传胜
    166-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公共利益理论,构建"生成逻辑—目标—内容—效能"分析框架,以其剖析我国养老服务业政府监管的运行逻辑.我国养老服务业政府监管具有社会、经济和政治三种生成逻辑,社会与经济逻辑互构,形成不良循环,由此决定了社会性与经济性的双重目标:保护老年人的正当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业有序竞争、规范发展.现在的监管内容存在硬监管集中于服务场所条件、居家社区板块内容欠缺、在部门间碎片化分布等缺陷.在社会福利的增进/减损和目标实现程度两个维度上考察监管效能:社会性目标实现较好,体现为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老年人权益受损事件和有隐患的机构设施减少;机构养老的经济性目标实现不佳,市场规模在许可制时期受到准入监管的负面影响,养老机构及床位的数量有所增长,但入住率持续下滑,社会福利损失持续增加.

    养老服务业政府监管分析框架运行逻辑

    "大仇斯复"的背后:《斯巴达之魂》文本生成考论

    朱崇科周楷棋
    182-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从作为晚清政治话语的复仇出发,以希波战争这一经典的"复仇范本"为母题,又在既有材源的基础上有侧重地突出彰显民族复仇色彩的战役节点,使《斯巴达之魂》不仅呼应拒俄运动,更暗含政治革命的意图,反映了近代大小两类民族主义思潮相互纠缠的现象.该文对"斯巴达"题材的选择与浙江的地域文化传统,在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探索过程中,与一度被视为近代国家建设典范的"斯巴达"产生精神共鸣有关.鲁迅基于史实对涘烈娜殉身谏夫这段关键情节的建构,与晚清"女国母""女丈夫"等文学思潮的同频影响有关,从文学层面丰富了复仇的表达.此外,《斯巴达之魂》直到 1935 年才被重新收编入集,暗示着鲁迅对往昔复仇精神的历时追寻.

    鲁迅斯巴达之魂复仇材源

    歌诗、声调和真诗:明代复古派对诗乐一体传统的复归与转化

    袁宪泼
    192-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代复古派的诗学体系中,诗与乐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复古派一直在试图复归诗乐一体的古老文艺传统,以琴和诗,击节高歌,仿拟琴操,延续歌诗的演唱技巧和诗歌体制.而对于近体诗,他们以唐调为标杆,探究格律的声韵吟咏之美.真诗在民间,则是他们对古诗乐传统的现实调整,一方面强调真情,一方面利用新声,在情与乐的和谐中,实现诗乐一体的现实回归.由此,歌诗、声调和真诗成为明代复古派诗学音乐性追求的三条重要路径.

    歌诗唐调声调真诗

    舞台原始传播艺术:非语言符号传播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的潜变价值

    谢莎莉曾静平
    202-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演唱、弹奏、吟诵等舞台表演艺术中,演奏者的服饰、手势、表情、眼神、动作、发型以及道具、灯光、舞台、背景等非语言表达元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非语言表达元素是"新大众传播"理论体系中原始传播的主要符号,具有与语言符号同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从舞台表演艺术中的礼仪意象等非语言符号的渊源、现当代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探究其潜变、裂变、嬗变过程,深化并升华原始传播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的实践意义,勾画出中国元素、中国特质、中国智慧、中国主张的中国式"舞台原始传播艺术"创想.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首创"舞台原始传播艺术"标志性概念,丰富和拓展新大众传播理论与舞台表演艺术理论的应用内涵与学术边界,突显舞台表演创新实践的文化价值.

    原始传播非语言符号传播舞台表演潜变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柴天骐王福利
    209-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诗》学唐宋经学转型两《唐书》《宋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