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工程
公路工程

龚赛群

双月刊

1674-0610

glgczz@163.com

0731-85221546

41001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472号

公路工程/Journal High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公路工程》(原《中南公路工程》)于1975年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综合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同时也是“公路运输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南公路科技情报网网刊”。专门刊载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文章。包括公路、桥梁、结构理论、路面、路基、人工结构物、线路勘测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内容。可供从事交通研究、施工、监理、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中专师生阅读,亦可供市政、水利、建筑、铁道建筑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随机风-车荷载的悬索桥吊索可靠度研究

    吴思标何维刘国坤
    1-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随机风-车荷载对大跨度悬索桥吊索可靠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随机脉动风和随机车流影响下的悬索桥吊索可靠度分析方法.首先采用Kaimal谱模拟了随机脉动风场,通过Copula函数建立了车辆轴重与轴距的相关性,采用Sobol序列抽样建立了随机车流分布的模拟方法.其次,分析了悬索桥吊索钢丝面积腐蚀的退化规律,构建了吊索抗力退化模型,并通过SVM拟合了考虑随机风-车荷载下的悬索桥结构响应特性.最后,以某大跨度悬索桥为工程算例,研究了其在随机风-车荷载下的吊索可靠度退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SVM可以较为精确地建立随机风-车荷载下的悬索桥结构响应特性;考虑随机风-车荷载的吊索可靠度指标呈"马鞍形"分布,越靠近桥塔侧吊索可靠度指标更高;随机风-车荷载会导致吊索应力幅值增大,对于中跨短索的不利影响更大,服役20 a后,中索可靠度指标下降约84.76%,相较于边索退化更快;随机风-车荷载放大了外部荷载的不利影响,加速了吊索疲劳损伤过程,考虑随机风-车荷载下的中索可靠度仅为不考虑随机荷载下的50%左右,边索约为59.1%.

    悬索桥吊索可靠度脉动风荷载随机车流支持向量机

    综合考虑稳定性和经济性的公路隧道施工工法优选研究

    徐杭王迎超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隧道施工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施工工法的选择,这关系到隧道建设中的安全及成本问题,因此选择最优的开挖工法尤为重要,目前对于公路隧道施工工法优选,尚未较好地综合考虑到稳定性和经济性.因此依据某隧道工程,初选了全断面法、CD法及CRD法这3种施工工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得到稳定性的定量化指标值,再结合经济性相关指标评分,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最终得到最优的施工工法为CD法,研究了综合考虑稳定性和经济性的工法优选流程.

    稳定性经济性隧道工法数值模拟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优选

    考虑膨胀软化作用下层状膨胀围岩对盾构隧道结构影响分析

    周宏周子扬曹波李纬...
    15-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层状膨胀地层膨胀效应及地层膨胀软化效应对大直径盾构隧道结构的影响.采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了管片-膨胀围岩分析数值模型,对距隧道不同位置的层状膨胀地层膨胀作用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层状地层膨胀影响下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化及位移响应,结果表明:①隧道上部地层膨胀作用时管片整体发生沉降,隧道穿越膨胀地层及膨胀地层位于隧道下部时管片整体向上隆起.②地层膨胀发生后,受到膨胀作用结构与周围地层发生相对移动,受到膨胀地层软化影响结构向膨胀区域方向位移.③当膨胀发生在隧道上部和隧道下部时,管片结构应力减小,当隧道穿越膨胀地层管片应力显著增大,最大可达7.5 MPa.④为减小膨胀作用对隧道影响可适当增强隧道底部围岩强度,同时增大同步注浆量用以减小管片所受膨胀力.

    膨胀岩土盾构隧道结构受力膨胀软化层状地层

    地铁振动荷载下近间距双隧道围岩动力响应分析

    武林朱豪杰边晓亚金圣然...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在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近间距平行双隧道围岩的动力响应特征,采用颗粒流分析程序PFC2D建立双隧道模型,模拟了列车3种运营工况:左隧道内加载,右隧道内加载,双隧道内同时加载.在双隧道中间区域与右隧道围岩处设置了监测点和监测圆,获取了各监测位置的速度、位移、应力和应变.结果表明:在列车振动荷载下,双隧道围岩的竖向速度远大于水平速度;双隧道中间区域监测点越靠近隧道底部,竖向速度响应越剧烈;双隧道上部围岩竖向速度响应大于下部围岩竖向速度响应;中间区域中上部围岩与双隧道顶部处围岩竖向应力变化幅值最大.双隧道营运时应该重点监测双列列车同时运行时中间区域上部与下部及双隧道顶部处围岩的沉降.可为双隧道运营期管片和围岩的动力响应分析提供参考.

    近间距双隧道地铁振动荷载颗粒流方法动力响应

    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邻近输电杆塔变形影响研究

    周英博李靖李吕满商志伟...
    29-3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隧道开挖施工势必会对上部既有建构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高压输电杆塔等高耸结构对地基变形控制要求较高,易产生倾覆甚至倒塌.因此开展盾构隧道施工影响研究对评价邻近既有输电杆塔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山岭隧道和高压输电杆塔间相互影响,针对盾构隧道的研究在模拟方法上尚不完善.基于此,以国内某下穿输电杆塔的地下铁路通道工程为背景,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隧道开挖模型,研究了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邻近输电杆塔基础的影响规律.重点计算了地层变形、输电杆塔基础沉降、沉降差和倾斜率,并结合工程规范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输电杆塔的安全性.计算方法可为类似输电工程安全防护提供参考.

    输电杆塔盾构隧道数值模拟隧道施工沉降变形

    基于结构动力学频响函数的现役梁板桥实用评价方法

    邹顺贾鹏展靳启文王统宁...
    35-4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强频率响应函数复杂理论研究与工程结构检测评定实践的衔接,实现现役桥梁的低成本、快速评价和进一步的损伤识别.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以简支梁桥为例,贴近工程实践,分别引入截面高度系数和弹性模量系数,表征现役桥梁长期承受车辆荷载可能面临的截面开裂问题,以及受恶劣自然环境、火灾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的弹性模量损失问题,建立结构频率响应函数表达式和损伤参数函数表达式,分别用于实施结构固有频率变化规律分析及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借助外观检测,考虑结构固有频率响应函数即可实现梁板桥的快速评价,结构固有频率的5类划分也有助于与现行检测评定规范5类桥衔接,但位于梁段中间位置的单元损伤对频率影响较大,借助损伤参数函数实施进一步的损伤识别则较为复杂.研究可替代传统基于足尺荷载试验的分析评价方法,降低分析评价成本,减少对桥上通行车辆的不利影响;相关损伤识别方法,也可为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损伤诊断提供参考.

    现役桥梁梁板桥结构损伤固有频率解析解

    体外预应力加固竖向开裂全尺寸PCT梁的受弯性能试验

    傅鹏飞邓旭东郭荣鑫袁博...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预应力混凝土T梁体外应力钢束加固效果及竖向开裂后剩余承载力.对1片未采取任何措施全尺寸预应力混凝土T梁和1片经过体外钢绞线加固后T梁进行抗弯试验对比.分别从试验现象、挠度、应变响应、剩余预压应力及裂缝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试验梁在常规荷载试验荷载下,刚度有了近70%的提升,开裂后荷载持续增加情况下,抗弯刚度下降不明显;承载力有显著提升;钢筋、混凝土应变明显减小;预应力张拉后T梁竖向裂缝基本闭合.未加固梁的刚度、抗裂性略差,但仍然有足够安全储备.该方法可有效提高竖向开裂T梁抗弯刚度、抗裂性能以及承载力.

    桥梁工程体外预应力破坏性试验抗弯性能

    基于无人机图像技术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桥梁裂缝自动识别系统

    唐永么学春王晨高凤宇...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及时有效地自动检测出有裂缝病害的桥梁部位并给出维护建议,提出了一个功能更完整的全过程桥梁裂缝检测系统.此系统使用LOG滤波器对无人机采集的图像预处理,基于SVM识别裂缝类型,根据像素计算裂缝长度和面积占比,通过形态学腐蚀计算裂缝的最大宽度,将裂缝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其他裂缝3类,并获取裂缝长度、裂缝最大宽度和裂缝面积占比3个重要参数,然后对桥梁健康状态进行自动评估,给出维护建议.使用无人机采集河南省焦平高速互通式立交桥段的裂缝图片对设计的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可以实现裂缝参数的自动计算,得到了 96%的总体分类精度,并能够将检测结果导出为.xls类型文件,作为历史数据集供后续使用.

    桥梁工程裂缝检测无人机图像处理支持向量机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围岩稳定性分析

    张学辉陈好春季自刚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常伴随浅埋、偏压、风化严重等问题,增大了隧道施工难度及失稳风险.依托大漾云高速公路中大梁子隧道工程,针对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围岩稳定性问题,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NX建立三维模型,对比分析两台阶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和CD法这3种方案下隧道稳定性,选取最佳施工方案并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浅埋偏压洞口段围岩变形具有不均匀性,深埋侧围岩变形较大;围岩在风化分界线两侧变形出现明显突变现象,强风化侧围岩变形量及变形影响范围显著大于弱风化侧;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对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较好,保证隧道与边坡安全同时能够节省更多时间与人力;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且变形趋势与数值模拟结果规律一致,证实了本分析结果合理性与可靠性.

    隧道工程浅埋偏压施工工法数值模拟现场监测

    盾构隧道与箱涵交叠下穿铁路开挖面稳定性上限分析

    张耀星梁连黄明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盾构隧道与箱涵交叠下穿铁路同步施工开挖面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以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盾构隧道与箱涵交叠下穿海沧铁路支线工程为背景,首先采用FLAC3D探究主动破坏情况下二者开挖面的模式并运用空间离散化技术构建开挖面主动破坏理论模型;然后利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考虑支护应力、列车荷载等因素求解出该破坏模式下的开挖面极限支护力;最后将所推导的理论解与数值解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盾构隧道与箱涵开挖面均失稳破坏时,其破坏模式与二者的埋深比有关.当盾构隧道与箱涵埋深比C/H较小时,两者的变形区域会形成联通区,随着埋深比C/H的增大,联通区消失,失稳产生的大变形主要由盾构隧道体现.②所构建出的盾构隧道与箱涵均失稳情况下开挖面破坏三维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对比,差异均在10%以内,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③盾构隧道与箱涵均失稳时的极限支护力大小趋近于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破坏时的极限支护力,且极限支护力大小随埋深比C/H的增大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定值.

    隧道工程箱涵交叠下穿开挖面上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