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工程
公路工程

龚赛群

双月刊

1674-0610

glgczz@163.com

0731-85221546

41001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472号

公路工程/Journal High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公路工程》(原《中南公路工程》)于1975年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综合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同时也是“公路运输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南公路科技情报网网刊”。专门刊载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文章。包括公路、桥梁、结构理论、路面、路基、人工结构物、线路勘测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内容。可供从事交通研究、施工、监理、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中专师生阅读,亦可供市政、水利、建筑、铁道建筑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路面对路基强度及不均匀沉降的力学响应研究

    刘江鑫张超顾玉辉张学龙...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基强度和不均匀沉降对路面结构附加应力影响显著,是影响路面结构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工程建设中,路面铺筑条件对路基沉降提出了要求.针对雄安新区高速公路长寿命路面结构形式,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定量和定性地分析了路基强度和路基不均沉降对路面结构附加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底基层层底受最大拉应力,路面表层受最大压应力,且均随着路基差异沉降的增加持续增大;当差异沉降范围内曲线过渡时,差异沉降率标准不具备普适性,在差异沉降率一定条件下,层底拉应力随着差异沉降范围的增加而逐渐减缓趋稳;路基路面接触模式对路面结构受力影响显著,当路基路面完全黏结接触时,路面结构底基层附加拉应力随路基模量的增加而增大,当路基路面完全光滑接触时,路面结构底基层附加拉应力不受路基模量的影响;路基路面完全黏结接触和路基路面完全光滑接触构建了路面结构受力分析的上、下限,根据现场路基模量、差异沉降范围和路面材料强度参数,提出可引起路面结构底基层层底拉裂的差异沉降率理论范围为0.29% ~0.38%.该研究成果能够为提出满足高质量建设要求的路基强度标准和路基不均匀沉降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高速公路长寿命路面路基强度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结构力学响应

    基于价值工程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比选方法研究

    张良陈
    82-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积极贯彻新时期"以功能为基点"的设计理念,提出一种基于价值工程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比选方法.首先通过对高速公路功能的系统性分析构建了路线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极值处理法、二元对比权重分析法、1~9标度法等计算各指标评分、指标权重及方案功能评分;然后利用国内相关统计数据和养护成本预测模型,计算出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后引入价值工程理论计算出各方案的价值指数,通过比较价值指数的大小选取最优方案.将该方法应用于武汉至重庆高速公路汉川至天门段路线方案比选中,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价值工程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比选方法功能全寿命周期成本

    临坡地基变形破坏机制与失稳模式探讨

    杨兴洪李侠陈刚李正坤...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坡地基的安全控制是岩土工程设计中常见的稳定性问题之一,而临坡地基的变形破坏规律是临坡地基安全控制的核心要素.为了分析地形因素对临坡地基变形破坏和失稳模式的影响,利用数值仿真试验,以临坡地基为研究对象,引入坡角和坡顶距两个特征参数,对基础进行加载,揭示了临坡地基在受荷加载过程中滑面的破坏形态和地基的动态破坏规律,并分析不同理论下临坡地基破坏模式特点.结果表明:①采用不同理论方法对临坡地基进行分析时,其主要差异为破坏模式和假定条件的不同.②临坡地基的滑移模式主要为基础下尖端向临空侧优势滑移的单侧滑移破坏模式,坡角或坡顶距的增加会使临坡地基从坡面承载力破坏转变为边坡失稳破坏.③随着基础荷载的增加,临坡地基渐进破坏过程为:基础两端优先起裂产生变形→基础下方地基形成三角形压密区→滑面逐渐发育形成→滑面贯通造成失稳破坏.该研究成果对科学合理评价临坡地基失稳破坏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数值模拟变形演化机制破坏模式临坡特征参数

    基于沥青砂涂层设计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抗紫外光老化性能分析

    化高伟薛鹏涛薛保贵
    98-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沥青路面光老化问题,参照含砂雾封层技术原理,基于沥青抗紫外光添加剂最优组合,制备含砂沥青涂层,开展不同级配和厚度的沥青砂涂层试验研究,通过沥青混凝土高低温性能试验和抗滑性能试验分析含砂涂层设计下沥青混凝土路面抗光老化性能,结果表明:涂层设计下沥青路面老化前后抗滑性能降低,但是相比于无涂层时老化后降低幅度变小且仍满足规范要求,在不考虑抗滑损失的情况下,可选择使用;老化后高低温路用性能试验说明增加路表面密实度可以提高抗光老化能力,但是涂层厚度不宜过厚,以基本完全填充混凝土表面空隙最好,建议理论厚度2 mm,要重点考虑细料涂层的级配设计,适当提高沥青砂中较大粒径的比例对封层设计效果会更好.

    沥青砂级配沥青混凝土抗滑摆值涂层

    大场景范围公路实景模型构建技术研究

    房昱纬江海龙李又白申俊昕...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建立一个能直观、逼真地展现公路全线的道路及周边环境的公路实景模型,可为公路工程建设在设计、规划、运维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成果的个性化展示,但是目前公路实景模型构建方法在显示效率、实景模型质量、模型构建自动化等方面缺少对大范围带状公路场景的优化.本次研究针对实景模型构建过程中高程和影像数据叠加、地形块轻量技术、LOD调度技术、道路BIM模型自动导入与优化、自动化地物识别和构造物叠加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场景范围的公路实景模型构建方法,较大提升了公路实景环境模型的显示效率、模型效果和构建效率.通过对比LOD调度技术和地形块轻量化技术在不同场景大小下的显示效率和内存占用发现,该构建方法可以满足100000 m×100000 m.场小下的公路实景模型构建.

    公路实景实景模型构建实景模型构建效率优化BIM模型与地形融合

    极端强降雨诱发临汾黄土地区公路灾害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李永勤王鹏李琛尉学勇...
    112-11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影响,黄土地区传统路基工程设计理念和防护结构已经不起极端天气的检验.以"2021年10月山西省极端暴雨天气"诱发黄土地区公路地质灾害为例,对临汾地区G209线(南北向)和G341线(东西向)走廊带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致灾机理,探析了极端天气、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等因素对黄土地区公路走廊带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黄土沟壑区灾害多样,黄土残塬及梁峁区灾害种类单一,主要以路基塌陷为主;受降水量不同影响,南北向G209线较东西向G341线沿线灾害更为发育,灾害密度分别为0.6、0.4处/km;灾害发育密度显现出从沟壑坡脚-黄土梁峁-黄土残塬依次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G209线崩塌灾害多发,G341线路基塌陷发育,并且灾害规模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极端强降雨为本次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此外,针对临汾黄土地区灾害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公路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特殊气候临汾黄土公路灾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海鲜贝壳粉对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梅萌潘攀胡小弟
    118-12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海鲜贝壳类材料总量逐年增长,将其应用于沥青路面,可减少其堆积量.通过等体积替代矿粉,对比研究花甲壳粉、生蚝壳粉(粒径小于0.075 mm)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海鲜贝壳粉替代矿粉应用于沥青路面工程是可行的,但由于化学组成不同,不同海鲜贝壳粉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均存在差异.与矿粉相比,花甲壳粉、生蚝壳粉的掺入均会导致沥青胶浆的软化点升高、针入度降低,花甲壳粉沥青胶浆的温度敏感性明显高于生蚝壳粉沥青胶浆;生蚝壳粉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优于花甲壳粉沥青混合料,但低温性能较差.

    海鲜贝壳沥青胶浆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PPA对基质沥青及SBS改性沥青流变特性影响研究

    郝小堂马前程郭猛李德高...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PPA对基质沥青及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差异性,借助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及弯曲梁流变仪对PPA改性沥青及PPA/SBS复合改性沥青在高温和低温下的流变性能进行研究,将PPA改性沥青及PPA/SBS复合改性沥青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PPA使沥青的相位角减小,车辙因子显著提高,可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且对SBS改性沥青的影响更显著;PPA提高了沥青蠕变恢复率,降低了沥青的不可恢复蠕变柔量,但提高了沥青的应力敏感性;PPA提高了沥青的劲度模量、降低了蠕变速率,会对沥青的低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且对SBS改性沥青的影响更明显.

    改性沥青多聚磷酸流变性能高低温性能

    粤西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剪强度特性

    崔喜友宋常军邵嘉波徐凤银...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粤西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对74组花岗岩残积土的原状土及用作比较的重塑土进行了室内物理指标试验和室内直剪试验.结果表明:花岗岩残积土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兼具黏性土和砂土的特性,其黏聚力较大,内摩擦角较小;原状土的黏聚力高于重塑土,而两者的内摩擦角基本相同;重塑土和原状土的黏聚力都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非线性减小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内摩擦角则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在11°~16°的范围内波动,与含水率几乎无相关性;花岗岩残积土的黏聚力受颗粒组成、含水率、孔隙比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不同地点原状土的黏聚力和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该结论可为粤西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设计提供参考.

    花岗岩残积土原状土重塑土抗剪强度指标直剪试验含水率

    不同玄武岩掺量对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影响研究

    蒋进郜国凯陈桂锋刘中帅...
    139-14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分析不同玄武岩掺量的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衰变规律,以贵州安顺地区的玄武岩和石灰岩为研究对象,进行AC-16型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利用加速加载试验仪对不同玄武岩掺量的沥青混合料进行室内抗滑试验,分析不同水流量和荷载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玄武岩试样的摆值下降程度比纯石灰岩方案的小.此外,采用国际摩阻指数IFI评价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衰变规律,5种方案在前3小时内均可以满足抗滑性能要求,且方案一和纯玄武岩方案的抗滑性能明显优于其他三组的抗滑性能,说明合理的玄武岩掺量能提升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

    沥青混合料玄武岩掺量抗滑性能国际摩阻指数加速磨耗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