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吴晓芙

月刊

1673-923X

xb-csfu@163.com

0731-85623395,85623278

410004

湖南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南林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中国林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高校学报,湖南省一级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其文摘和文章被《中国林业文摘》、《中国生物文摘》、《竹类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梓属5个种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对N素的响应

    王正德董菊兰王军辉辛培尧...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施氮对梓属 5 个种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差异,旨在为梓属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梓属的楸树Catalpa bungei、滇楸Catalpa fargesii、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梓树Catalpa ovata、紫葳楸Catalpa bignonioides 5个种为试材,通过2种氮素水平(施2 g氮和不施氮)处理,研究不同种幼苗生长及部分生理性状对氮素的响应.[结果]施氮处理下 5 个种的生物量较不施氮显著提高,但对氮素的响应不同,响应最大的是梓树,净增加量为29.633 g·株-1,其次为紫葳楸,其他依次为楸树、黄金树和滇楸.楸树和黄金树在两种N素处理下生物量积累均较高,紫葳楸较小.施氮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根系活力均显著提高,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NR)却显著降低,不同的种对不同性状的响应不同.叶绿素对氮素的响应差异可能是生物量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熵权法对两个处理下5 个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在施氮情况下,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是梓树>楸树>紫葳楸>滇楸>黄金树;对照情况下,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紫葳楸>楸树>黄金树>梓树>滇楸.[结论]在两种施氮水平下,5 个树种的生物量排序为楸树>黄金树>滇楸>梓树>紫葳楸;不同树种对氮素的响应差异明显,综合分析发现5 个树种幼苗对氮素的响应从大到小依次是紫葳楸>梓树>黄金树>楸树>滇楸.

    梓属苗期氮素生理响应

    元宝枫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

    权志珣燕丽萍王因花仲伟国...
    119-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元宝枫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非常适合开发利用,但其组培离体繁殖生根非常困难,建立合理的完整组培离体再生体系,在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种苗和当年生带芽茎段,为该树种优良种苗规模化生产提供新途径,为选育元宝枫良种、种质资源保存与推广等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以元宝枫当年生带芽茎段和种子为试材,通过正交设计筛选法和单因素筛选法对其灭菌方式及腋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培养基进行设计筛选.在MS、1/2MS和NN69 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 6-BA、NAA和TDZ激素,通过不同配比找出元宝枫各阶段的最适培养基.[结果]全年中 4 月份为带芽茎段最佳采集时间,经洗衣粉溶液轻刷表面并冲洗半小时后,以 75%酒精 30 s+0.1%HgCl2 10 min浸泡处理的灭菌效果最佳.再生体系各阶段最适培养基均为MS基础培养基,在其基础上再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激素可以诱导嫩芽分化成不同器官.启动培养阶段,6-BA对腋芽诱导影响最大,最适培养基诱导率可达73.33%;继代增殖阶段,TDZ对不定芽分化影响最大,增殖系数最高可达4.31;生根阶段,采用单因素筛选法,发现添加0.2 mg·L-1 IBA元宝枫生根率和生根条数均为最高,达 93.33%和 4.3.[结论]元宝枫最适培养基为:1)启动培养:MS+0.06 mg·L-1 6-BA和 0.06 mg·L-1 NAA,诱导率为73.33%;2)增殖培养:MS+0.30 mg·L-1 TDZ和0.05 mg·L-1 NAA;3)生根培养:MS+0.2 mg·L-1 IBA.

    元宝枫外植体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紫茎泽兰在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入侵格局和生境分析

    刘宪斌杨楠茜李涛赵星硕...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沿林缘随机挑选 9 个紫茎泽兰种群集中分布区域作为起点,垂直进入森林内部,以 10 m为间隔等距离定点调查样方,分别调查紫茎泽兰植株外部形态指标和环境因子.[结果]株高、丰富度、单株最多绿色叶片数、单叶最大面积、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度和重要值在林缘 0~10 m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且随着进入森林内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或减少,呈衰减指数模型分布;在距林缘超过 60 m的森林内部很少有紫茎泽兰植株出现.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均能明显控制紫茎泽兰种群的分布和生长.土壤温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与紫茎泽兰种群外部形态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由森林分布斑块化和物种生境碎片化产生的大面积林缘区域给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理想栖息地,而森林内部相对较低的土壤和空气温度、较弱的光照强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明显抑制了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生长.

    紫茎泽兰植株丰富度生物量植物种群存在度植物种群重要值环境因子衰减指数模型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东北中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乔木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

    孙越马宏博程福山张忠辉...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林分内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旨在为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物种研究与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按照地理网络布点在长白山、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地区设置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共调查0.1 hm2(半径为17.85 m的样圆)样地183块,并对调查样地内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径级结构和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调查区内胸径(DBH)≥5 cm乔木数量共 15 601株,隶属于 15 科 31 属 60 种,主要以蔷薇科和槭树科物种种类最多,以壳斗科和槭树科物种数量最多,以蒙古栎、紫椴、色木槭、春榆和桦树为主要构成树种,该地区物种组成丰富,物种科分属6 个区系,以北温带与南温带间断分布为主;物种属共包含 9 个区系,以北温带分布为主;重要值排名前 3 的树种,除长白山地区蒙古栎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呈现正态分布、树种个体集中在8~18 cm径级外,长白山地区春榆,张广才岭地区蒙古栎、色木槭和春榆以及老爷岭地区蒙古栎、黑桦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形分布,树种个体主要集中在 18 cm径级以下,整体林分更新良好.3 个地区物种丰富度相似,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外,老爷岭地区物种与长白山和张广才岭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多样性指标在各地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 3 个地区物种相似性均属于中等相似.[结论]我国东北中东部山区森林乔木种类较为丰富,林分中小、中径级林木居多,更新状况良好,未来该区域森林仍能较为稳定发展.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东北中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的研究和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天然次生林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重要值多样性

    广西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

    姜冬冬罗应华林建勇何巧萍...
    15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十万大山的主要植被类型,揭示其群落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特征,有利于探讨群落物种竞争关系与维持机制.[方法]以十万大山1 hm2 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地重要值排名前6位的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相关性.[结果]以完全随机模型对样地群落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优势种在 1~11 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柔毛紫茎Stewartia villosa在1~25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以异质泊松模型分析时,发现优势种在 10~25 m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表明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影响,且不同种群受影响的程度不同;样地微地形因子中海拔和坡度对优势种的格局分布影响较大;不同种群的龄级空间分布格局受个体密度影响较大,增长型种群幼龄个体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其空间分布趋于随机分布,衰退型种群成年个体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幼龄个体随机分布;样地群落优势种的幼树、小树、成年树之间无种内竞争排斥关系,种内关联性均为正相关或无关联,种内关联性与尺度相关;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总体呈正关联,种间正相关和无关联种对多于负相关种对,表明群落中优势种的种间竞争关系较弱,优势种间相互独立,利于物种共存.[结论]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和密度制约的影响,且分布格局随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种内、种间关系多为正相关或无关联,群落优势种排斥竞争关系不显著,群落种群结构稳定.

    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联性种内关联性山地常绿阔叶林

    银杏雌、雄植株叶片药用成分含量及转录组差异分析

    傅芸钟寅枭许薇刘玉华...
    16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雌、雄银杏叶片中萜内酯和黄酮醇苷及其主要组分的含量差异及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方法]选取雌、雄银杏各10株,以叶片为试验材料,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分别测定萜内酯、黄酮醇苷含量,并选取萜内酯和黄酮醇苷含量具有代表性的3个雌株和3个雄株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雌株中萜内酯及其主要组分含量均略高于雄株,但差异不显著;黄酮醇苷及其主要组分含量均高于雄株,但各组分中仅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45).转录组测序共得到288 023 696条Raw reads,257 059 884 条Clean reads,Q30≥91.24%,GC含量≥45.95%,唯一比对率≥85.04%.共鉴定(P<0.05且|log2FC|≥1)出676个差异表达基因,与雌株相比,雄株有340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表达,336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有 372 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氧化还原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解毒、催化活性等163 个GO条目中.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互作、其他聚糖降解、类固醇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有关.银杏萜内酯和黄酮醇合成通路上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在雌株中均高于雄株,与雌株中萜内酯、黄酮醇苷含量高于雄株的趋势相一致.[结论]不同性别银杏叶片中萜内酯和黄酮醇苷含量及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差异,雌株略高于雄株.研究为基于不同性别的叶用银杏优良种质的筛选和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银杏叶片雌、雄植株萜内酯黄酮醇苷转录组

    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分子标记

    阳秀玫陈亮明禹霖柏文富...
    175-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组装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和分子标记初步鉴定.[方法]分别应用SPAdes、prodigal v2.6.3、hmmer v3.1b2及aragorn v1.2.38软件进行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基因编码区注释、rRNA和tRNA预测.应用OGDRAW软件进行叶绿体基因组图谱绘制.运用DNAMAN软件对 26 个樱亚属物种和华中樱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多重比对,人工检索华中樱特有的SNP和InDel位点.应用Codon W1.4.2和EMBOSS的cusp软件分析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结果]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8 019 bp,其中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和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IR)大小分别为 19 247、85 910 和 52 862 bp,总GC含量为 36.7%.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 130 个基因,包括 8 个核糖体RNA基因、37 个转运RNA基因以及 85 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中有SSR位点 240 个,其中单核苷酸重复位点 153 个,二核苷酸重复位点 12 个,三核苷酸重复位点 63 个,四核苷酸重复位点 11 个,六核苷酸重复位点 1 个.通过与另外 26 种樱亚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多重比对,鉴定了华中樱潜在的种特异性SNP位点 29 个,InDel标记 8 个.对密码子进行统计可知,该物种的 66 种密码子编码了21种氨基酸,其中RSCU>1的密码子共有32个,有29个以A/U结尾,这些密码子结尾具有A/U偏好性.[结论]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是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其与其他蔷薇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大小相近.挖掘了一批SSR、SNP和InDel标记,可为华中樱谱系地理学、群体遗传学和种间杂种鉴定等研究提供参考.

    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SSRInDel

    不同植物模式对铅锌矿渣修复的根际效应

    王玉竹陈永华杜露付新喜...
    185-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种植模式下根系效应在重金属修复中的效果,为矿山修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构建了基于改良剂的铅锌矿植物修复中试系统,设计CK组(纯矿渣对照)、S0 组(改良矿渣对照),比较单一植物系统S栾(单一乔木栾树)、S夹(单一灌木夹竹桃)、S香(单一草本香根草)、S复(乔灌草复合)的铅锌矿修复效果.[结果]1)试验后,植物组与原矿渣对照组相比pH值提高了 0.14~0.27,含水率、孔隙度、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了 5.3%~9.8%、9.6%~11.8%、102.5%~106.9%、54.2%~66.6%;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提升了 130.9%~680.2%、2.4%~8.6%;总氮、总磷、总钾含量分别提升了 85.5%~115.6%、0.0%~22.5%、0.9%~10.5%.2)改良剂显著降低了系统中Zn流失量(P<0.05);植物种植显著降低了Zn、Pb流失量(P<0.05),其中,S复处理中Pb、Zn流失量最低;相比S0,S植物组中重金属Pb、Zn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组分含量均下降,S栾、S夹、S香、S复残渣态Pb分别提升了 6.5%、5.4%、11.8%、6.4%,残渣态Zn分别提升了 4.0%、3.4%、7.9%、2.1%.3)不同组别间细菌门水平差异不大,主要优势菌种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等.门水平下主要优势真菌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等.[结论]改良剂改善了矿渣的土壤结构,提升了矿渣的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改良剂和植物种植改变了土壤Pb、Zn的赋存形态,残渣态含量升高,S复重金属流失量最低.植物种植模式对细菌、真菌物种丰度存在影响,改良剂的添加降低了基质中真菌的物种丰富度,而植物的生长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真菌的物种丰富度.

    植物修复铅锌尾矿土壤改良剂微生物多样性根际效应

    三聚氰胺改性对木质素酚醛树脂胶合性能的影响

    沈隽何先楠王国霖陈宇...
    194-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三聚氰胺对木质素酚醛树脂(LPF)改性,提高LPF的胶合性能,降低固化温度,为人造板的绿色生产和节能降耗提供新思路.[方法]对比三聚氰胺与(苯酚+木质素)、三聚氰胺/(苯酚+木质素)与甲醛不同摩尔比对三聚氰胺改性木质素酚醛树脂(MLPF)的性能影响,得到MLPF的最佳合成条件.并与相同酚醛比和木质素取代率的酚醛树脂(PF)和LPF进行性能对比,利用FTIR和DSC对PF、LPF和MLPF的结构和固化温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三聚氰胺与(苯酚+木质素)的摩尔比为4∶6、三聚氰胺/(苯酚+木质素)与甲醛的摩尔比为 1∶2 时,MLPF的凝胶时间最短,为 318.62 s,所压制的MLPF胶合板干、湿胶合强度为2.04 和 1.43 MPa,甲醛释放量为 0.088 mg/m3,且与PF和LPF胶合板相比MLPF的胶合强度更高,满足GB/T 14732-2017 和GB/T 9846-2015 国家标准性能要求.FTIR结果显示,相较于PF和LPF,MLPF在 3 327 cm-1和3 214 cm-1 处拥有属于-OH和-N-H的双峰,在1 079 cm-1 和1 036 cm-1 处出现的N-C-N特征峰以及在809 cm-1处属于三嗪环面外震动的吸收峰,都证明了三聚氰胺经过羟甲基化并参与到MLPF的合成中.DSC结果显示,经过三聚氰胺改性后的MLPF放热峰值温度出现在 140℃,其固化温度相较于LPF和PF分别降低了 17.16%和 22.22%.[结论]三聚氰胺的加入使得MLPF的凝胶时间更短,固化温度更低,MLPF胶合板的性能相较于LPF无论是胶合强度还是耐水性均有明显提升.

    三聚氰胺木质素酚醛树脂胶合强度凝胶时间固化温度

    强化地板VOCs/VVOCs吸附管采样参数的优化

    马郡鸿沈隽周萍齐飞...
    20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提高吸附管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VOCs)采样检测的准确性,对其采样条件和老化条件进行优化.[方法]试验将强化木质地板放入国产试验微舱中循环8 h,设置温度(23±1)℃、相对湿度(40±5)%的标准环境,分别使用Tenax TA吸附管和内填Carbopack C、Carbopack B、Carboxen 1000 混合吸附剂的吸附管(简称CB-1000 吸附管),控制不同的采样流量和采样体积,对舱内强化木质地板释放的气体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吸附管放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中进行检测.此外,对强化木质地板以 150 mL·min-1 的采样流量采集 2 L气体,用正交试验设计 9 种老化条件,对采样后的吸附管进行老化处理,使用GC/MS进行检测.[结果]两种吸附管采集到的气体成分中芳香族类占比最大,酯类占比最小.Tenax TA吸附管和CB-1000 混合吸附管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与总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VOC)的采样质量浓度分别占总采样质量浓度的 91.1%、8.9%和 59.5%、40.5%.Tenax TA吸附管在老化时间为 45 min、老化流量为 100 mL·min-1、老化温度为 310℃时化合物的残留质量浓度为 22.89 μg·m-3,CB-1000 混合吸附管在老化时间为 45 min、老化流量为 150 mL·min-1、老化温度为 350℃时化合物的残留质量浓度为 27.16 μg·m-3.[结论]两种吸附管的建议采样条件为采样流量 150 mL·min-1,采样体积 2 L.Tenax TA吸附管适合检测VOCs,其采样浓度主要受采样体积影响.内填Carbopack C、Carbopack B、Carboxen 1000混合吸附剂的吸附管更适合检测VVOCs,其采样浓度主要受采样流量影响.Tenax TA吸附管建议的老化条件为老化时间 45 min、老化流量 100 mL·min-1、老化温度 310℃;CB-1000 混合吸附管建议的老化条件为老化时间 45 min、老化流量150 mL·min-1、老化温度350℃.

    采样条件老化条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