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小传统到大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非遗保护

    季中扬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民族"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只有保护好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就此而言,非遗保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非遗保护意味着肯定地方性的、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这可能会强化各个民族的认同感,产生离心力,由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某种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从理论层面来看,非遗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通过申遗机制,特定社区、群体、个人的非物质文化已经上升为多主体共享的国家公共文化,默认国家与各级政府是非遗保护的权利与责任主体,所有国民共享非遗的使用权,这就消除了非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张力.在实践层面,针对非遗保护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是要重视非遗教育,在观念层面解决矛盾,让民众充分认识到经由申遗程序,地方性的、特定族群的非物质文化已经转化为各民族共享的国家公共文化;二是要重视非遗创造性转化,基于审美创意,将各个民族的"过去"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当代时尚;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非遗资源利用,通过文旅融合让民族地区的非遗切实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文化符号.

    非遗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共享小传统大传统

    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创新——以成渝双城经济圈社会组织的发展为例

    何荣山杨易川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起到连接多方主体、发挥"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如何破解现有行政区域阻隔下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协调推进区域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仍是当前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难题.当前,成渝经济圈的社会组织存在区域认同亟待提升、自身能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内部制约和无统一政策指引、协同规则模糊、机制建设不足的外部制约.为此,须通过完善培育机制、完善规则供给、形成区域认同、创新区域社会组织的协调模式、破除制度规则对一体化的桎梏、采取分类推进等方式来构建区域社会组织的推进机制.

    社会组织区域一体化机制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

    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杜治洲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立纪检监察学科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国反腐败斗争从实践向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应立足中国反腐败实践,从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和基础支撑等方面构建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围绕命题观点、理论学说、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构建纪检监察学学术体系;借助纪检监察工作话语、宣传话语提升学术话语影响力,重视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独特性的同时,关注其普遍性,在强化反腐倡廉自信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域外腐败治理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话语体系.

    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行政检察监督范围的历史变迁和未来演进

    赵溢鑫秦前红
    12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是一般监督,尽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上难言成功,但它彰显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性质,对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和行政监督体系建设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1989年后确立的行政检察监督,虽然曾长期被限制在行政诉讼监督的范围之内,但它毕竟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于行政权监督制约的一个新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行政检察监督在实践中已逐渐突破了行政诉讼监督的限制,形成了检察监督的新格局.在新格局背景下,检察监督范围的确定需要对行政检察过往历史的检视与反思、对诸多歧说予以回应,更重要的是需要着重考虑其现实可行性,充分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着力突破与解决,实现监督范围和监督质效的有机统一.

    行政检察监督行政诉讼监督行政违法行为监督范围

    单一属性论下的党政联合行文规制路径

    武小川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政联合行文在实践中是否可由人大进行备案审查,是否适用于政府信息公开,是否可由法院进行附带性审查等在学理上备受关注.在理论上,党政联合行文性质有"单一属性论""双重属性论""复合属性论"等不同观点.尽管"单一属性论"存在党政联合行文难以受到国家机关备案审查监督和使相对人难以获得行政或司法救济等问题,但是,从政治体制现实、制度改革成本、理论实践相协调等角度看,"单一属性论"仍然是规制党政联合行文的最优理论.为克服"单一属性论"的不足,应当加强对党政联合行文的必要性审查,避免把不涉及党务的行政职权事项纳入党政联合行文之中;在参与制定党政联合行文的行政机关将其作为执法依据的情况下,应允许相对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并寻求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复议机关和司法机关不能对党政联合行文进行附带性审查,但可通过备案审查协调机制向党的备案审查机关反馈.

    党政联合行文党内法规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息公开附带性审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的演进历程、逻辑理路与推进路径

    龚勤林周红梅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回顾中国城乡关系形成演变的国情变化、历史脉络与阶段特征,梳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城乡分离-城乡兼顾-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的演进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理性认知为现实考量,以国外城乡关系演进实践为经验借鉴,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战略导向,以畅通城乡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核心举措.需要从实现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要素有序流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产业协同发展四个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的推进路径.

    城乡关系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领导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与推进路径

    潘博王立峰
    15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领导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历程,可界分为嵌入适应阶段、功能奠基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共生共荣阶段.通过对历史脉络的审视,可以将党领导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提炼为"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治理始终、以现实需求为导向调适治理政策,以及运用组织化手段实现高效治理.在新时代,应当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以强化务实态度和党建"赋能"实现人民利益、以形塑共同体关系和资源机制保障治理实效、以落实精准问责和"人人履责"引导主体行为三方面,构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推进路径.

    党的领导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百年历程实践经验

    主产区粮食贡献与生态贡献的协调演进

    梁世夫黄诗雨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主产区建设是继粮食生产示范区建设之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粮田是其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粮田生产粮食的同时也提供生态价值,粮田的粮食贡献与生态贡献辩证统一,相互影响.依据1999-2021年主产区粮食生产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指标,运用比较贡献率、协调指数、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比较贡献率下降,生态比较贡献力逐渐提高,主产区内部省区粮食和生态的贡献率差距逐步缩小;粮食贡献与生态贡献互利共生的省区数量和生产规模逐渐增加,产粮大省中粮食贡献与生态贡献的非一致性也较为突出;粮食贡献与生态贡献的关系已从濒临失调转向初级协调,协调水平还较低;耕地面积、粮食生产设施和条件等对粮食贡献与生态贡献协调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粮食主产区保障粮食持续安全的任务还很重,应积极推进"环境友好"生产进程;以面积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提高粮田生产率;以粮田生态系统为核心,构筑粮田生态系统和非粮田生态系统"共生"发展格局;由集约化"粮食农业"向多功能农业发展.

    粮食主产区粮食贡献生态贡献协调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金代诗歌的主要思想内涵

    左洪涛吴艳艳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金时期政权南北并立,学界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时期,此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多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互动交融的历史时期.金代执政者对儒家主流传统文化秉承着接纳、借鉴与传承的态度,推行"借才异代"的文化政策,致使金代文学在宋代文学的浸染与影响之下发展起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来考察金代诗歌,其主题书写与思想内涵表现为传承儒家思想以及礼乐制度的价值取向,家国天下、崇尚正统的传统思想,悲天悯民情怀的现实书写,以及追慕先贤的高远志趣.这不仅体现了金代诗人家国天下、悲天悯人的情感世界与心理认同,也反映了金代文人对儒家主流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共同体金代诗歌思想内涵儒学

    知音文化符号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意蕴

    刘慧张洁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音"一词原本是先秦儒家礼乐思想中指称知晓音乐的概念,与伯牙钟子期相关的知音故事则滥觞于《荀子》与《吕氏春秋》,自汉魏以至宋元,知音故事的核心意蕴经历了知己、知文和情爱的转换与确立,明清时期完成知音为知友的文学书写与知难的学术解读.现当代以来,知音故事经历多元解读而渐变为知音是指对于诚挚友情与爱情的共同追求.知音文化符号从音乐领域扩展至普通人之间的情感,成为连接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纽带,其中还蕴含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之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知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义深远,极有益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文化符号传播学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