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郝立新孙岱瑄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维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反映在三个方面.从理论逻辑来看,唯物史观是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自身关系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审视的,精神世界的全面丰富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尝试,而体现在历史现实之中的对人的现代性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以中国面临的古今中外的复杂矛盾为实践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目标,以坚定中国道路、坚持全面发展、人民至上、守正创新、胸怀大局为实践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唯物史观人的全面发展

    各民族文化何以互鉴融通——基于河西走廊天祝县的实地调查

    马忠才王昕桠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与精神纽带.从这个意义上看,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消弭错误的文化观,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维度的支撑力量,是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地调查,从交融汇聚、互鉴共享、共生互补三项机制阐释各民族文化何以互鉴融通.文章揭示出,正是在交往交流中,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逐渐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化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哲学审思

    曾红宇肖泽龙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人存在的二重性作为其逻辑起点,揭示着精神生活的现实性、可能性、根源性以及共有属性,也开显了精神生活存在的必然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过程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时空嬗变历史相一致,并且正是在这一主体自我确证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的;在实践指向上,把握好个体意识与共同体意识、赓续传承与超越创新、观念的生活与现实的生活这三对辩证关系,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应然要求.

    共有精神家园人的存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

    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以医疗卫生为例

    彭建军汪化睿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需要在各项公共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中充分体现.民族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其均等化,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能够为各族群众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造条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五个认同"具有重要支撑意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基础、作用机理和社会效应,应从财政能力、医疗资源、健康水平三个方面聚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充实医疗卫生人才、规范中医药发展、优化帮扶和互助互惠机制,充分展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进步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公共政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以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为例

    杨艳闫瑞聪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国各民族地方面临着检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效的问题,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考核机制,第三方评估能体现评价机制公平公正、提高创建工作绩效,对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个案,阐述了参与大理州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县(市)第三方评估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基于问题意识改变传统创建思路与认知,将第三方评估由创建后的考核转变为创建中的促进;守正创新,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创,推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参与评估实践与调研,总结了当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创新

    辽西走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以北镇医巫闾山祭祀文化为中心的考察

    刘丹崔向东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镇医巫闾山是辽西走廊上的重要标识,集镇山文化与廊道文化等多重要素于一体,是中国古代胡汉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空间.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与中原汉族对北镇医巫闾山的共同崇祀,促进了胡汉民族的交汇融合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体现了北方诸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诠释了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这些肇兴于中国东北的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员.通过对北镇医巫闾山祭祀文化的考察,表明辽西走廊不仅是重要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的文化枢纽",兼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功能与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知识生产功能.辽西走廊将在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辽西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北镇医巫闾山祭祀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民族传统舞蹈形态的影响——以甘南州卓尼莎姆舞为例

    王青璘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南州卓尼县地处汉藏文化交界处,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使得卓尼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多样性风格,卓尼莎姆舞即是这种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其舞蹈形态的队形场图、道具服饰、仪式过程以及动作、歌词与祭祀对象等,均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借助舞蹈身体语言学的理论范式对卓尼县藏巴哇地区的莎姆舞形态进行描述,考察构成莎姆舞语言的话语方式,并从语境与语义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文化生境和其中的文化内涵,运用"涵化"理论讨论其中的文化涵化现象,探析多文化融合在莎姆舞形态中的呈现方式,以此考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传统舞蹈形态形成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传统舞蹈形态卓尼莎姆舞

    国际视域下的族群恐惧政治化:类型、机制及其治理

    王军李靓
    6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恐惧政治是理解冷战结束后西方政治社会变迁的重要线索,而恐惧也弥漫于、深嵌于从大屠杀到族群恐惧症等世界民族问题之中.从政治心理学角度说,族群恐惧、恐惧文化、恐惧政治与恐惧治理有潜力成为阐释世界民族冲突的关键性概念.族群恐惧可分为整体性恐怖、局部性恐怖、事件性恐惧、事件性焦虑、弥散性焦虑五种类型,其政治化的成因包含政治心理过程机制和政治工具性机制.在族群恐惧演进过程中,恐惧文化与恐惧政治的形成甚为关键.族群恐惧在政治社会系统中的再生产机制,包含了安全机制、记忆政治、政治传播、身份政治、意识形态赋值等核心机理.由于族群恐惧及其政治化的背景复杂、内容多维、成因深厚,该议题的治理是一项艰巨且饱含悖论的任务,亦须多管齐下综合施治.

    恐惧民族问题恐惧政治恐惧治理

    生态经济与人口较少民族的现代化——基于京族三岛的调查与分析

    彭谦黎冠冠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各民族的共同现代化,但人口较少民族有其自身独特性,其现代化发展进程难免遭遇困境.以京族世居地京族三岛为切入点,通过对京族三岛进行田野调查,分析了当前该区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坚持以生态发展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较少民族京族三岛生态经济

    遗产旅游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桂榕杨琪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阶段,如何使遗产旅游促进精神家园建设持续深入,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社会考察、政策分析和学理探究,对遗产旅游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在关联以及遗产旅游促进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原理、实效体现等关键问题进行阐释,以期对遗产旅游与精神家园建设议题进行初步的学术话语建构.遗产旅游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在关联,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学术理论和国际经验三个层面.遗产旅游促进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原理体现在表征与非表征两个系统的相互依存与共同作用.遗产旅游促进精神家园建设的效果体现,可简要归纳为夯实精神家园建设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和培育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观念.

    遗产旅游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形态人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