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保护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Journal Natural Protected AreasC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洲国家公园游憩发展历程与启示

    吴承照寇梦茜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球国家公园系统中,欧洲与中国国家公园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居住人口比较多,研究分析其保护与游憩协同发展历程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方法]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发展历史、设施体系、管理政策等3个维度,在生态保育、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等3个层面,对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家公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欧洲国家公园游憩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生态保育与游憩利用、社区发展相辅相成,三者关系从最初的模糊认识逐步转向融合统一的精明治理,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及拓展期等4个阶段,其中支持游憩发展的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对国家公园游憩功能与品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设施体系是欧洲国家公园保护与游憩协同发展的韧性支撑系统,在健康促进与特许经营等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保障下,实现国家公园景观质量、游憩体验质量与生态保护质量的统一.[结论]欧洲国家公园游憩设施的分区适应性、可持续性、保护性、实用性和景观融合性等,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关键所在.

    国家公园游憩发展设施体系管理政策欧洲

    国家公园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对公众生理反应的影响

    王鹏俞飞何友均李乐...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及其对公众的生理影响,为构建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制度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美景度(Scenic beauty evaluation,SBE)、K-均值聚类、ArcGis空间分析与生理反应测定实验等技术方法,探讨钱江源国家公园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及其对公众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①钱江源国家公园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处于中高水平,文化景观(SBE 76.33)>水域景观(SBE 76.15)>森林景观(SBE 74.57)>乡村景观(SBE 72.29);②钱江源国家公园视觉美学质量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游憩展示区(SBE 76.84)>传统利用区(SBE 75.63)>生态保育区(SBE 74.57)>核心保护区(SBE 69.16);③景观视觉美学感知会使人出现皮肤电导水平下降、呼吸频率增加的生理反应变化.美学质量最高的文化景观,其呼吸频率变化值最大(0.907 resp);美学质量最低的乡村景观,其呼吸频率变化值最小(0.528 resp).[结论]相比景观面积规模,景观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元素间的视觉协调性更能影响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并促使公众皮肤电导率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建议从视觉感官与促进人体健康等角度,加强多功能景观管理,尤其是游憩林与康养林的精细化经营.

    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评价景观美学美景度生理反应

    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规划与管理特征分析及启示

    林于钦廖凌云曹越
    2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步道建设尚不完善.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较为成熟,具有多样的步道线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兼顾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和游客的游憩体验.针对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究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特征,为我国国家公园步道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新西兰全域13个国家公园步道为研究对象,从步道线路设计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等方面系统梳理其规划特色,从管理机构、游憩管理、使用管理和维护管理等方面解析步道的运营管理特征.[结果]研究表明:①步道通过串联、环绕和跟随等方式与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连接,呈现放射型、网状型及边缘型3类空间布局;②步道根据徒步难度分为漫步型、徒步型及挑战型3大类型,并按照徒步时长、适合人群等因素细分为6小类;③步道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提供简易、有限的过夜设施和简约、明确的指示系统;④通过划分游憩管理分区进行精细化管理,游憩管理分区共分为5类,其中设置偏远区和远端区的国家公园最多,占总数的90%以上,而设有近端区和高密度游憩区的国家公园数量最少,占比约20%;⑤步道的维护管理依托步道俱乐部和协会等多方非政府力量的积极参与.[结论]研究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从步道线路规划、配套设施建设、游客管理体系和步道维护管理等4方面总结新西兰国家公园对我国的启示.建议我国应在发挥资源特色、保障游憩体验和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前提下,规划和建设国家公园步道;同时,应完善精细化游客管理机制和多方参与机制,提高步道管理的有效性.

    步道建设徒步旅行户外休闲自然保护地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四川岷山片区为例

    庞鑫王雨欣孙松林
    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周边聚落景观的多样性与演变趋势,为保护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多样性、推动区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实地调研、GIS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探究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地区乡土聚落的分布特征、聚居结构、建筑类型、文化符号与景观风貌的多样性.[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国家公园内聚落密度明显低于周边地区;聚落的聚居结构主要为中心聚集、无中心聚集、散列、散点四大类型;民居建筑涵盖穿斗木框架民居、石砌民居、下石上木型民居、夯土民居等类型;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与绚丽多彩的景观风貌.进一步探讨其演变趋势发现:①1980—2020年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内乡土聚落数量与面积相比周边地区减少趋势更快,聚落数量减少282个,占研究区域减少总量的17.37%,聚落面积减少10.26 km2,呈规模集中化趋势;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过程中,聚居结构趋向单一,新建聚落多为带状、网格状等规整结构;③民居建筑与景观风貌趋于现代化、同质化,建筑与景观风貌多样性降低;④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地区的人员交往与文化交流,导致景观基因隔离发展.[结论]国家公园在注重物种保护的同时应兼顾聚落景观多样性、人文多样性保护,可从开展聚落景观多样性普查入手,优化移民安置与风貌建设管理措施,科学引导传统民居有机更新,适当保留必要的人文交流廊道,合理划定人文缓冲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大熊猫国家公园乡村聚落形态分布建筑形制景观多样性演变趋势岷山片区

    国家公园导览地图表达要素及其启示——以美国、加拿大为例

    周佳梦孙乔昀刘星莹
    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今国内外国家公园管理与建设日益成熟,有关地图理论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有关国家公园导览地图绘制研究仍较少,旨在从表达要素层面完善国家公园导览地图的绘制理论体系.[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共73个国家公园导览地图,通过总结地图符号学理论,将表达要素分为文字要素、图像要素、地图图形要素3大类与8小类,并运用频率统计与二元Logistic回归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国家公园导览地图中"文字注记""具象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出现的频率为100%,加拿大国家公园导览地图中"文字注记"和"面状符号"频率同样为100%,"线状图形"和"具象图像"也显示出相对较高的频率.同时,"文字注记"与"具象图像"对于国家公园导览地图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通过对美国与加拿大国家公园导览地图分析,提出了表达要素的分类方法,为我国国家公园导览地图绘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应用方法,有助于提高国家公园导览地图的信息传达效率和准确性,对于国家公园的管理、保护和游憩活动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家公园导览地图表达要素地图符号地图美学旅游服务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访客心理契约的概念与特征

    王静玮章锦河钱张睿董盈嘉...
    7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家公园是人地关系复杂、人与自然交互频繁、生态系统敏感性与脆弱性高的区域,多利益主体在其间交汇.本研究旨在引入心理契约的概念以探讨国家公园与访客这一生态旅游关键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共享、探索国家公园同社会各主体之间建立具有共同目标的合作机制提供思路.[方法]梳理和回顾了心理契约概念的缘起、发展、内涵和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生态旅游活动等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辨和模型建构.[结果]心理契约目前在旅游领域的迁移应用中存在主客关系不明、概念阐释不清等问题,将心理契约应用于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国家公园和国家公园访客之间关系时应当明晰主客关系、个体角色、双方诉求等关键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访客心理契约是用以描述国家公园与访客之间在认知与情感上相对一致性的概念,其概念维度包括目标认同、权利期望和义务承诺三方面.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境,在原先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上加入了社会认同和集体主义理论,形成新的解释框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访客心理契约的特征包括对象特殊性、要素多元性、程度可比性和时空动态性四项特征.[结论]从访客心理认知的角度探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具有其必要性,为访客视角下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参考和借鉴.未来研究应关注国家公园不同主客对象下的心理契约,确立有效的测量体系并拓展研究的时空尺度.

    心理契约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国家公园访客利益相关者

    越冬白鹤在江西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的数量动态与空间分布

    郭恢财邵菁杨小兰熊波...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0年起鄱阳湖实施10年全面退捕禁捕,南矶湿地保护区"堑秋湖"渔业生产也宣告暂停,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状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2年鄱阳湖持续受极端干旱气象的影响,保护区内沉水植被无法生长发育,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等沉水植物食物匮乏,导致越冬候鸟栖息食物短缺,影响越冬白鹤(Grus leucogeranus)等珍稀物种的觅食和分布.因此,有必要及时调查掌握越冬白鹤在江西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的数量动态与空间分布状况,为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择了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及周边区域为监测范围,以白鹤为监测对象,对2022—2023年越冬期(10月至翌年4月)白鹤的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越冬期内白鹤数量呈现明显的波动,其中,2023年3月7日共记录到白鹤524只,为此次越冬期最高纪录.白鹤于11月上旬飞抵南矶湿地保护区,于4月底5月初飞离保护区,越冬白鹤在保护区停留时间比往年越冬期有所延长.从空间上看,白鹤仍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内,占93.55%,保护区周边恒湖和朱港农田也存在少量白鹤分布;从时间上看,越冬白鹤主要集中在2023年1月中旬至3月下旬间.[结论]越冬白鹤在江西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存在明显的数量动态与时空分布,受食物资源的影响有向周边扩散趋势.本研究最后对如何加强保护区白鹤等越冬候鸟重要栖息地的管理提出了保育对策.

    白鹤南矶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动态空间分布

    地形驱动下伊犁河谷草原生物灾害的分布效应

    宁昂陈万基赵阳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伊犁河谷草原生物灾害空间分布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程度,为林草部门进行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与草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结合实地调查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形的视角下对伊犁河谷草原鼠害、虫害、毒草害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地形对草原生物灾害的驱动机理.[结果]①伊犁河谷草原鼠害在海拔900~1200 m和1600~2100 m区间大面积分布;虫害主要集中在海拔800~1900 m区域内;毒草害在垂直空间上规律明显,主要集中在海拔1800~2500 m区域,随着海拔升高,毒草害面积增大,在海拔2000~2100 m达到峰值后面积开始减小,在较高和较低处几乎没有毒草害分布.草原生物灾害在坡度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坡度6°~15°的缓坡,绝大部分生物灾害分布在平坡、缓坡、斜坡等坡度较小的空间内,少部分分布在急坡,陡坡和险坡几乎没有生物灾害分布.草原生物灾害各坡向均有分布,且不同坡向灾害分布面积差异不明显.②坡度对鼠害和虫害影响明显,坡向对3种生物灾害影响都不明显.③草原生物灾害分布受多地形因子共同作用,海拔与坡度之间交互作用显著,海拔与坡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④海拔与坡度、坡向和坡度与坡向对草原鼠害、毒草害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海拔与坡度对草原虫害分布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伊犁河谷草原生物灾害受地形影响显著,不同生物灾害类型对地形有不同响应程度,海拔和坡度交互作用呈现对草原生物灾害分布的非线性增强影响.[结论]伊犁河谷不同的草原生物灾害空间分布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交互地形因子对水热条件的调控机理是影响草原生物灾害空间分布的直接原因.通过对伊犁河谷草原生物灾害地形驱动机理的研究,可为今后伊犁河谷草原保护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与理论依据.

    草原生物灾害伊犁河谷地形地理探测器分布效应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的响应关系

    李国霞苏军德赵晓冏
    11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求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的响应关系及其驱动机制,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CA)、相关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对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99°30′~100°53′E,38°12′~39°17′N,海拔1500~3700 m)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结果表明:①不同层次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海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草本层和灌木层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环境梯度和海拔梯度均表现出"单峰型"变化格局,除高海拔(2950~3700 m)外,在其余海拔梯度上,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灌木层(P<0.01),且在中海拔(2400~2950 m)地带达到最高;②植物群落各层次Pielou均匀度并未随环境梯度和海拔梯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植物群落均匀度受环境响应较小,而主要受群落自身的结构类型和稳定程度的影响;③草本、灌木和乔木植被分布格局被环境因子解释部分分别占29.32%,23.24%和9.05%,被空间因子解释部分分别占15.21%,11.08%和7.52%,被空间和环境因子交叉作用的解释部分分别占11.04%、8.42%和5.31%,未被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解释部分分别占44.43%,57.26%和78.12%.[结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除受海拔引起的水热梯度影响外,还受生物间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中,在减少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应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保护措施和力度.

    植物群落海拔祁连山植物多样性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

    日本森林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宫俊琛李楠
    12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世界森林特色小镇建设的典范——日本长野县轻井泽町森林小镇(简称"轻井泽"),总结日本森林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及其对中国森林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意义.[方法]首先,对中国和日本森林特色小镇发展历史、建设模式等进行文献分析;其次,结合实地调研,走访轻井泽当地房地产和旅游业从业人员,对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度访谈;最后,选取轻井泽森林特色小镇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过130多年4个时期的建设,轻井泽完善了外部高铁、高速公路、内部循环交通在内的综合交通网;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环境,控制无序商业发展的法规条例;建造了一系列融合人文和自然景观,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博物馆、美术馆、酒店、民宿;吸引了日本国内著名企业参与到轻井泽森林小镇的建设中,培育了婚庆、会议、观鸟等新业态;发展了农林业产品培育、采集和初加工的绿色产业;形成了轻井泽风格的生活方式,成为文旅融合、产业创新、社区发展的平台.[结论]借鉴日本森林小镇建设经验,提出了中国特色森林小镇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开发森林小镇要摸清基础条件,定位主导产业,明确发展目标;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相辅相成.同时,政府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中央政府的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以实现更有效的决策和政策执行.

    森林特色小镇区域产业规划功能布局建设模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