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反思窘境

    葛四友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引发了诸多反思,但其中少有政治哲学的声音,其缘由在于政治环境与人工智能两者的特点:引发人类生死存亡忧思的超级人工智能会摧毁形成政治的环境;自主人工智能会引发道德主体资格的反思,而准自主人工智能引发当下的道德原则是否根本的追问,但只有当两类人工智能实际参与人类生活后,这两者才能获得具体的实质结论.

    政治环境人工智能政治哲学反思窘境

    人类的复杂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兼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

    秦子忠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人工智能人性复杂性政治哲学人文主义

    变革的生产视角——对人工智能政治批判的批判

    黄竞欧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作为热点话题吸引了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政治哲学维度的批判,但其批判依然停留在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半径之内,并未深入到政治的前提——生产领域.大数据算法作为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其所得出的非线性结果重塑了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并引导一种对于"使用价值"追求的复归.随着边际成本的不断递减,大规模生产逐渐向大众生产转变,这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重组,社会消费力变革的趋势开始出现.产消一体化,即新型工人——"产消者"的大众化成为这一变革的可能性路径.

    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社会消费力产消一体化

    心理空间:知觉符号理论的修正与扩展

    张绣蕊魏屹东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信息的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不仅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而且强调空间经验在表征中的作用.然而,知觉符号理论既没能解释空间经验,其基于相似性和图解式概念的核心解释也不完善.大量相关研究在证实知觉符号理论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心理空间的存在.若将知觉符号置入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中,则不仅使该理论的表征相似性转向空间语境同一性,解答了一系列疑惑,而且借用心理空间的拓扑性,知觉表征也更加符合心理现实性.

    心理空间知觉符号语境同一性拓扑空间

    预测心智进路中的社会认知观

    何静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一种以"预测加工"为核心的社会认知观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其基本主张为:社会认知过程就是两个大脑之间持续进行双向预测,实现错误预测最小化并最终达致某种动态耦合的过程.一方面,这种新兴的预测理论在脑与神经科学层面澄清了关于社会感知的机制问题;但另一方面,它还不能构成对社会认知的完备解释,因为社会认知作为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性理解过程,不仅仅是两个大脑之间的双向神经建构的结果,还需要通过主体间动力交互的意义-建构过程来实现.

    社会认知预测错误预测最小化交互意义建构

    对心灵因果性的辩护——论过决定的区分

    董心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在权的排斥论证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带来严重的危机,该论证通过说明非还原物理主义所接受的五个前提之间的不自洽,从理论层面否定了不可还原的心灵因果性.面对金在权的质疑,很多学者尝试从前提之一——非过决定论入手,试图解决危机.然而,笔者认为他们的尝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过决定状况所带来的困难.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过决定状况的定义做出进一步的澄清,从而对过决定定义中的关键概念进行区分.以此说明非过决定论这一前提的合理性有待考量,金在权的排斥论证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

    排斥论证过决定兼容主义

    "中层性质"的因果力与稳健性论证

    张孟雯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层性质",例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殊科学关涉的物的性质,是否具有因果力,向来是科学哲学中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为中层性质拥有自发的、不可还原的因果力辩护的论证当中,基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稳健性论证,相较于传统论证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层性质的因果力来自于中层的因果共变的稳健性,因而独立于底层,进而能够回应因果排他问题.但进一步分析稳健性论证所提供的案例表明,事实上,稳健性所依赖的中层性质对底层性质的反馈性约束作用才是中层性质具有因果力的关键理由,然而该反馈性约束作用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中层性质;换言之,并非所有中层性质都具有独特的因果力.

    因果性还原主义干预主义因果排他科学实践

    劳丹悲观归纳中的两个统计学错误

    成骁杰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丹借助科学史对科学实在论的观点进行反驳,特别是通过一组曾经取得成功但无指称的理论列表来否认成功和近似真理之间的关联.为了使反驳有效,劳丹归纳出的列表必须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但同时又犯了统计学错误.刘易斯认为悲观归纳犯了假阳性错误,米兹拉西认为悲观归纳犯了样本错误.米兹拉西同样以科学史为依据提出了一种支持实在论观点的乐观归纳,乐观归纳能同时避免以上两种错误,比无奇迹论证更有力.

    悲观归纳假阳性错误样本错误乐观归纳无奇迹论证

    数学发现和论证的两种原型:古希腊与古中国

    佐々木力徐光惠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博论点认为希腊数学证明源于埃利亚学派,但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原因.把视野扩大到社会文化背景,可以发现,古希腊重甲步兵的出现以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以对抗或竞赛为象征的民族精神,从而既摆脱了怀疑主义哲学的束缚,又使得批判思维统治社会成为可能,这才是埃利亚学派及其数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考察,分析《九章算术》源于日常实践的问题以及复杂的理论回答,可以发现,中国古代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农业技术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术发展,都得益于其算法的实用性,中国传统数学由此而成为东方数学的最高形式.两种数学实践的原型代表着两种重要的数学价值观,即确定性与实用性.

    希腊数学中国古算数学发现原型萨博论点算法

    代际冲突与认知差异——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信函疏证

    张剑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现的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往来信函六通,聚焦于《科学》停刊、中国科学社改组两个问题.信函内容不仅解决了末期中国科学社的一些谜团,更反映了国家科学政策探索时期科学家之间的复杂面相:《科学》停刊的矛盾背后是民国时期科学家代际冲突在新形势的新表现;任鸿隽、竺可桢对《科学》停刊特别是中国科学社改组的不同意见是他们在新政权的不同社会角色对国家科学政策认知差异的体现.代际冲突中年轻一代的胜利与竺可桢对新政策的更准确认知,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方向;中国科学社又苟延残喘八九年的历史事实,显现了当时全面统一政策下,社会需要民间力量也提供了民间力量生存的缝隙.

    中国科学社任鸿隽竺可桢代际冲突认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