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统治人类还是服务人类?——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袁伟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人工智能的风险产生了巨大的担忧.人工智能究竟会统治人类还是服务人类?历史唯物主义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视角.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人工智能的活动与人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它不会实践,因而人工智能不是人,更不会全面超越人类和统治人类.人工智能的益处和风险均来自于其应用,而其应用又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故人工智能究竟是全面服务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风险,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方式.

    人工智能历史唯物主义生产方式实践对象化

    人工智能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刘鸿宇彭拾王珏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CitespaceⅢ对选自WoS的人工智能心理学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探析,结合自动聚类视图与议题标签展现了人工智能心理学领域的6个知识聚类:#0人工智能解决问题议题;#1人工与人类认知共性议题;#2人工智能学习议题;#3人工智能脑科学议题;#4人工智能环境认知议题;#5人工智能表征议题.在深入探究各聚类的核心与热点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心理学发展的各阶段特征:1.上世纪50年代图灵和米勒等人对机器认知与学习等概念的猜想与初探;2.70-90年代纽厄尔、西蒙和莱尔德等人基于模块记忆与层级分析对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模型的系统性构建;3.本世纪初基于神经生理学的降维数据认知理论的发展;4.当下人工智能贝叶斯大脑与深度学习理论的兴起.

    人工智能心理学大数据知识图谱认知理论深度学习

    参差赋权:人工智能技术赋权的基本形态、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

    王磊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差赋权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赋权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工智能对党政部门、社会媒体与公众、技术生产部门三大主体赋权过程及其结果的不均衡性特征.这种非均衡性的扩张和深化可能会导致社会遭受"技术利维坦"、"信息茧房"与"公民离散"、"技术鸿沟"相互叠加的社会风险.基于此,从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参差赋权的特征来看,防止参差赋权风险有赖于技术生产部门的自觉调整、社会价值的道德规范与国家权力的强制性规制共同作用.

    参差赋权人工智能技术赋权风险治理

    伦理推理:一种中国古代归纳推理——以儒、墨两家为例

    黄闪闪任晓明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推类"逻辑的归纳特性剖析表明,中国古代有归纳逻辑,作为一种非形式逻辑,其推理类型具有不同于西方归纳逻辑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推类的价值相关性上.从逻辑系统看,伦理推理是中国古代归纳逻辑的基本推理系统.儒墨对丧礼的不同推论表明,伦理推理具有三个特征:大前提有较强语境敏感性;推导一般不具演绎有效性,更具概率性;类比是推论的主要方式.虽然在伦理推理中可以找到作为公理的基本伦理原则,但是采取概率逻辑的视角,人们的主观概率有时候并不遵循外延性原则,这为伦理推理中的非外延性或情境等内涵因素提供了一种合理性辩护.

    非形式化归纳特性仁爱原则

    内禀政治性技术:对温纳旧概念的新释

    程志翔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纳所界定的内禀政治性技术概念面临争议;但借"旧瓶"以装"新酒",我们可在至少两种不同于温纳所给的意义上重新阐发技术的内禀政治性:其一,技术是赋权者,其引入使用一定会引起潜在人际权力均势的变化,进而引发政治空间的变动;其二,某些技术是某种政治关系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从而同类但更低阶的无法支撑这种政治关系的其它技术,就排斥着此政治关系及其体现的价值.这两种更基础更可靠的新阐释,更好捕捉了技术内蕴的政治价值属性.

    内禀政治性技术兰登·温纳

    认真对待"现象"——意识科学中的"纯粹经验"及其哲学意义

    颜鸿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认知科学中,"现象"一词指人类在感知外部事物或内在状态时,于意识中直接呈现的纯粹经验.受到一种可以称之为"概念全能主义"的观念影响,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普遍坚持,现象的存在必须依赖其他更重要的认知能力,也即注意力或概念能力,纯粹现象因而遭到否定.然而通过对"斯佩林-兰德曼实验"的数据与结果进行分析权衡,可以在经验科学的意义上证明纯粹现象的存在,进而揭露概念全能主义的谬误.纯粹现象及其证明过程揭示出:处在人类认知界限之外的经验与世界是不能被摒弃和偷换的,它们是实在论链条的必要环节,并且能够在经验科学中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对待.

    纯粹现象意识实在论概念能力

    论因果传递性原则

    何朝安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果关系通常被视为一种传递关系.近年来,哲学家们提出了两类典型的反例来挑战因果传递性原则.当前有代表性的三种解决方案,即相称性方案、面向性方案、对比主义方案,均能够恰当应对第一类反例,但却难以应对第二类反例.通过区分事件系统演化的缺省状态与偏离状态,可以构造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下,因果陈述中所隐含的对系统演化状态的索引化指称得以明晰化,从而可以看到,在两类反例中要么事实上存在因果传递性,要么表面的传递性失败其实源于对案例的不恰当表征.继而因果传递性原则得以捍卫.

    因果性传递性缺省状态偏离状态

    唐宋时代制墨技术的传承与革新

    陈涛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时代正是中国古代制墨技术体系发展的完备阶段.宋代以前,制墨原料以松烟为主.北宋以降,制墨原料多元化,包括松烟、漆烟、油烟、石油烟和混合烟等,成为制墨史上的重要革新.唐宋时代,制墨过程中形成精选原料、精练技艺、精创式样的特点,不仅重视技术的传承与广播,而且关注原料的选取和加工,还强调风格与式样的创新,已经具备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

    唐代宋代制墨业技术传承技术革新

    高平开化寺"立机子"图像探微

    伊宝高策史宏蕾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平开化寺壁画有"立机子"织造图一幅,成为宋代踏板单综立式织机目前仅见遗存.其形制与金末元初薛景石《梓人遗制》中所载"立机子"相近,两幅图像具有高超的写实绘画技术,其真实性较高.从织机结构与装配工艺分析,该织机与薛氏"立机子"在中轴及马头等诸多零件上不尽相同,其分经工艺差异性较大.这两幅图像也呈现出晋南、晋东南家庭作坊式织造业发展过程中区域工具特征,是宋元时期北方小型织机代表,有着极高的图像史料价值.

    高平开化寺中西立织机图像科技

    传统工艺历史缘起的塑造现象探微——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为例

    王挺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工艺传承于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其历史缘起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往往存在被后人不断塑造的现象,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关于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历史缘起的文献记载、传说故事精彩纷呈,但史实与虚构杂糅.文章对芜湖铁画的历史缘起进行再次考证,发现:安徽博物院所藏铁字"晴联"可能并非芜湖铁画创始人汤鹏所锻制,而是后入托名伪制的.汤鹏与萧云从砥砺合作创造芜湖铁画的主流说法,是清乾隆之后汤鹏故事三种体系之一——"萧云从呵叱汤鹏催生铁画"体系的再塑造,汤、萧之间有无直接交往应当存疑.

    传统工艺芜湖铁画汤鹏萧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