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玛丽·米特福德的村庄:性别视野下的阿卡迪亚博物学

    姜虹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玛丽·米特福德延续了吉尔伯特·怀特为代表的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传统,其代表作《我们的村庄》是文学与博物学完美融合的又一经典之作,以她生活的三里口村庄为背景,描述了乡村生活和大自然.她博览博物学书籍,以博物学家的好奇心和诗人的审美观察、欣赏和描述身边的自然世界,对自然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从中得到慰藉和快乐.她拒绝采用18、19世纪女性博物学普及者青睐的书信体写作,但《我们的村庄》让读者与其一道漫步乡间,同样营造了浸入式的体验.她有着传统的性别观念,谦逊地对待自然和学识,拒斥学术化的自然写作.米特福德及其作品表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女性的阿卡迪亚博物学实践在博物学文化、生态伦理观、自然写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地性谦逊亲切写作博物学文化

    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在日本:从万叶博物学到里山模式

    邢鑫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说帝国型博物学的发展局限于近代西方文明,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则出现在人类诸文明的博物学传统之中,其共同特征是天人和谐的乌托邦理念.对日本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传统的考察有助于从非西方视角丰富其理解.17世纪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东传刺激其形成了以辨物为核心的本草学传统.19世纪初,本草学与国学的交汇促进了万叶博物学的兴盛,幕末本草家畔田翠山可谓集大成者.万叶博物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感受、认知和体验自然的方式.日本近代化所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激起了部分有识之士的抗议,博物学家南方熊楠在反对运动中集中论述了神社周围的镇守之森的重要性,回应了如何在现代社会维持日式自然的挑战.战后高速成长导致日本环境问题丛生,197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使得里山模式成为备受推崇的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实践方案之一.

    和歌神道教自然圣境南方熊楠生态文明

    博物学伴随人类行稳致远

    刘华杰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辩证法不等于科技辩证法,关键词和焦点不同.达尔文式创新风险较小,与博物学一致;弗兰肯斯坦式创新涉及"存在性风险",创生并累积大量致毁性知识,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减少天人系统可持续生存的风险,需要重启古老的博物学.沃斯特划分的帝国型与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中,前者与自然科学接近反而意义不大;后者更接近于地方性知识,目标是恢复个体与其他有机体和谐共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值得向公民推荐.复兴公民博物学可以重塑自然观、价值观,在最终意义上有助于通过顺应自然而减轻现代性的桎梏.

    达尔文式创新弗兰肯斯坦式创新存在性风险博物学文化自由

    延展心灵理论可以扩展神经伦理学的论域吗?

    樊岳红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延展心灵理论来看,部分技术和设备可以延展个体心灵的功能,但这些技术和设备是否可以纳入到神经伦理学讨论的范围,当前还是存在争议的.本文一方面赞同通过延展心灵的方式来扩展神经伦理学的论域,但另一方面延展心灵理论所信赖的信任和粘合标准可能会夸大外部表征设备在神经伦理学领域的相关性.由此,本文主张修改信任和粘合标准,从而进一步揭示神经伦理学的准入门槛和标准.

    神经伦理学延展心理理论伦理平等原则信任和粘合标准脑深度刺激

    论哈贝马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现象学视域

    雷德鹏李霞丽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贝马斯把现象学的"设计"和"兴趣"两个概念勾连起来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视域,以之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严厉地批判了近代以来在技术认识兴趣导向下把自然视为"开采对象"的狭隘的科学主义意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当以解放认识兴趣为导向把自然设计为人类的"生存伙伴"的新见解,从而构建起一种具有浓郁现象学气息的人与 自然关系理论.

    哈贝马斯认识兴趣人与自然关系现象学

    数字记忆的困境——基于斯蒂格勒技术观对数字记忆的反思

    赵培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记忆是人们通过现代技术将信息转化成存储于脑外的能被计算机运算、提取和传送的数据.依据斯蒂格勒的技术思想,数字记忆是一种第三持留的物质性记录,数字技术本质上是记忆技术的发展.在数字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个体的记忆通过寄寓于数据得到了增强甚至永生;但同时,个体的记忆成为工业化的原材料被收集与挖掘,记忆的选择和检索被依附算法的大数据所规训,记忆被迫共享而不再拥有自主控制的私密性.数字记忆不允许遗忘的存在,个体进入了数字全景监狱中.基于数字化第三持留的记忆的工业化,不仅导致了知识的丧失,还造成了欲望与个性化的毁灭,从而引发时代的精神性危机.为了抵抗数字记忆的威胁,当代需要发展数字遗忘来维护人的尊严.

    数字记忆第三持留数字遗忘精神危机斯蒂格勒

    进化元伦理学与是/应当问题

    李胜辉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化元伦理学试图以进化科学为基础来探讨元伦理学中的相关议题,围绕它的重要争议之一是,它是否会遭遇"是与应当问题".一种否定的意见是,元伦理学陈述是规范陈述,进化元伦理学是从进化科学的事实陈述中推出元伦理学的规范陈述,因而它会遭遇这一问题.相反的意见认为,元伦理学陈述是事实陈述,进化伦理学不仅不会遭遇这一问题,它反而可能会消解这一问题.对两种意见的深入辨析表明,不管元伦理学陈述是事实陈述还是规范陈述,进化元伦理学都不会遭遇这一问题,至于它是否会消解这一问题则远未有定论.

    进化元伦理学是与应当道德先天论道德怀疑论

    钱学森与中国计算机事业初创

    司宏伟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学森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创立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1956年"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过程中,他多次参与或主持规划委的研讨会,积极建议发展计算机科技事业.在钱学森等人的推动下,"计算技术的建立"被列入科学规划57项重要科学任务和"四项紧急措施"之一,为国家大力建设和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提供了体制保障.钱学森还十分关心中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和推动国产计算机在导弹和航天型号研制工程中发挥作用.

    钱学森中国计算机十二年科学规划

    王鹤亭与灰土代水泥——抗战时期中印交流的一个特殊案例

    付邦红尤宇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王鹤亭留学印度,在水利信息和技术方面实现了深入的交流.其引荐回国的印度四合土技术,在1940年经过王鹤亭的本土化试验和改进后,设厂制造产出灰土代水泥,成为战时水泥严重短缺情况下的替代方案,为綦江的水道整理和战略作用的发挥立下汗马功劳.灰土代水泥技术在我国引进并改进成功,顺利实现产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技术交流的一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在当前复杂背景下予以重新考量.

    四合土技术发展中国家技术交流綦江水道整理

    一个数学定理是怎样被误读的?

    曾仙赐曲安京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五次方程根式不可解的证明是近代数学史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在这个定理的证明中,鲁菲尼-柯西定理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在众多数学史著作中,常常会引述鲁菲尼-柯西定理.但是,由于柯西原文的描述容易引起误解,导致后世数学史家对鲁菲尼-柯西定理给出了三种意思相左的释读,以至于谬种流传,在数学史著作中造成了混乱.通过追根溯源,梳理了对这个重要定理产生误读的历史脉络.这一个案研究,反映了一些近现代数学史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缺乏对原始文献的文本分析,望文生义,以至以讹传讹.

    鲁菲尼-柯西定理代数方程根式不可解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