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科学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科学史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

王扬宗

季刊

1000-0224

studyhns@263.net

010-57552523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自然科学史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医学史领域唯一国家级的多学科综合性刊物。致力于弘扬学术创新精神,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的方向,积极反映海内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本刊发表科学史领域的综合性刊物研究、科技史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书评和学术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汉病方类文本发展初探——基于北大秦简《病方》的考察

    田天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大秦简《病方》等新材料的公布,使秦汉病方类古书的发展线索更为明晰.秦代病方往往没有目录,内容构成相对驳杂.西汉病方常附有以病名分类的目录,正文抄写格式与目录配合.秦代病方中常见的家畜方在西汉初年已经消失,祝由方也在西汉中期以后逐渐边缘化.秦代病方中的祝由方所涉对象广泛,病方因此与其他类型的数术文本边界模糊.西汉以来,祝由方成为与药石对举的治疗人类疾病的方式,病方类古书与其他数术文本的边界也随之变得清晰.从秦到两汉之际,病方从内容、结构到体例逐渐定型,其形态更近于后代的医方.

    北大秦简病方祝由

    吐鲁番洋海弓箭分类研究

    张中原仪德刚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复合弓与埃及图坦卡蒙复合弓年代相近,表明墓地所属人群在公元前1千纪已经掌握复合弓制作技术.洋海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早期复合弓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复合弓,在制作技术上具有明显承接关系.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元年,洋海地区与外界的弓箭制作技术互动更加活跃,出现了尼雅类型复合弓技术.本文从形制、材料、工艺等方面对洋海墓地出土的弓箭进行科学分析,梳理洋海弓箭技术发展全貌,完善了弓箭技术史研究所需的部分基础资料;通过与同时期欧亚大陆其他弓箭类型的对比分析,可追溯洋海非对称∑弓形起源于东亚的可能,并了解游牧经济、金属箭头、战争等因素对复合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可发现洋海弓箭对斯基泰弓箭起源的重要影响,进而探索∑弓形的早期传播路径和弓箭技术交流问题.

    洋海墓地复合弓筋角弓斯基泰∑弓形

    中国古代芍药文献考释

    久保辉幸
    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芍药早在春秋时即见记载,是拥有很长文化史的花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几首咏物诗歌,也孕育出如女诗人辛萧《芍药花颂》这样的芍药名篇.至北宋,扬州的芍药种植空前繁盛,同时受以牡丹谱为代表的植物谱录影响,芍药著谱活动兴起.在11世纪70年代,刘放、王观、孔武仲相继寄居扬州,共留下3本芍药谱,在短短数年间集中出现同类植物谱录是极为罕见的.事实上,孔谱之后亦有艾丑的芍药谱,至明代,曹守贞又编撰《维扬芍药谱(合纂)》.本文对这5部芍药谱的成书时间、撰者经历、内容等进行探讨,并针对各谱版本进行比较甄别.此外,对绍熙《广陵志》、《花镜》等其他文献中出现的芍药品种及其相关记载,本文也做简单梳理,以进一步揭开中国芍药史的神秘面纱.

    芍药谱艾丑曹守贞《全芳备祖》文献学

    夹钢制作工艺初探

    吴伟李晓岑李硕阳
    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与夹钢工艺有关的文献史料和考古成果,总结了中国古代夹钢制品的金相特点并对焊药进行了探讨,认为夹钢起源于汉魏时期,锻焊所用的焊药为黄泥或陈久壁土.通过对阿昌族"户撒刀"的工艺调查及样品分析,本文又侧重研究了夹钢界面、焊药及夹钢刀的性能.研究表明:夹钢户撒刀淬火后的两侧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心部夹钢层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界面达到了冶金结合,自回火过程减小了淬火后界面的开裂倾向.夹杂物的能谱分析表明含有Si02的砂土焊药,在高温下与锻接表面的氧化铁形成低熔点的液态硅酸盐,起到了造渣作用.显微硬度测试结果为心部平均硬度800HV,两侧平均硬度为350HV,表明夹钢户撒刀达到了刚柔相济的性能.

    户撒刀夹钢界面焊药淬火

    岭南医学的外治传统

    何建华
    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偏居南疆,区域特性包含地方性与边缘性两个层面,其医学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还具有边缘文化的特征.自葛洪隐居罗浮山以来,岭南医学在各个时代的发展虽然呈现不同面貌,但都注重对疮疡、蛇咬、骨伤等外科病的防治,而且对手术、敷贴、热熨、针灸等外科疗法相当依赖,可谓具有外治传统.道教文化的持续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非文本化的知识传播方式以及区域文化的边缘遗存机制,共同形成岭南医学的外治传统.

    岭南医学外治边缘遗存地方经验知识

    《水雷秘要》的翻译与晚清西方海军技术的引进

    郭覃硕冯立昇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雷秘要》是晚清第一本以专书形式全面介绍水雷、鱼雷相关知识的兵学译著,其翻译活动发生于19世纪80年代前后洋务派力图"自主"引进相关西方海军技术和装备的时期.本文对《水雷秘要》的底本内容、译员安排和文本翻译等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其与其他相关文献的承接关系,讨论推动和影响翻译活动的特殊社会因素,考察《水雷秘要》及相关其他译本的翻译与出版对晚清西学和海军相关技术装备引进活动的影响和意义.

    水雷秘要鱼雷徐建寅舒高第

    秦仁昌在甘肃和内蒙古的植物考察活动考述

    席颖颖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3年3月,秦仁昌参加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的科学考察队,前往甘肃收集植物标本,途经内蒙古、宁夏、甘肃和青海,共得植物标本1158号.不同国家的40余位植物学家参与了这批标本的鉴定工作,完整的标本名录于1941年由美国学者和嘉发表,秦仁昌也曾著文介绍沿途人文景致和植物采集情形,并对所经之地的植物地理情况进行初步探究.秦仁昌是对这些地区进行植物学考察的第一位中国人,他的工作表明本土培养的植物学者已经开始在将中国植物纳入现代植物学体系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秦仁昌甘肃内蒙古植物考察

    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的贡献

    曾毅肖永芝
    10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田宗伯是日本近代最重要的汉方医家之一,他在日本霍乱大流行时期(1858-1860)的活动与贡献迄今为止未受到学界关注.本文考察了浅田宗伯在霍乱大流行时期抗击霍乱的活动.1858年7月霍乱在江户爆发后,浅田宗伯深入疫区,成功救治大量霍乱病人,撰著、刊刻霍乱应急手册《暴泻须知》供疫区民众使用.此后到1860年,浅田宗伯相继编撰了《治瘟编》、《治瘟编补》、《治瘟编考证》.其中《治瘟编》最具临床与学术价值,推动了汉方医家对霍乱的研究与讨论.浅田宗伯对真性霍乱的命名以及对霍乱病因、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及清代医家,但对霍乱的诊断与治疗颇具特色.与兰医绪方洪庵对比,浅田宗伯经过临床实践,参阅中、日及西方医书后才推广他的个人经验与治法,更为谨慎.

    江户时代浅田宗伯霍乱汉方医学

    丝绸之路纺织史研究的里程碑著作——评《纺织与服装》

    陈巍
    121-124页

    高屋建瓴,泽被后学——《生物学编史学手册》评介

    付雷
    125-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