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李文华

月刊

1000-3037

zrzyxb@igsnrr.ac.cn

010-64889771

100101

北京9719信箱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任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促进自然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报道范围:(1)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2)中国自然资源考察(数量、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经验及研究成果;(3)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其研究成果;(4)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综述和简要报道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6)自然资源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7)其他对自然资源研究具指导意义的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的政策偏好及其异质性来源——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实证分析

    苏凯文任婕侯一蕾温亚利...
    2431-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政策主要受体农户的角度出发,基于洋县朱鹮栖息地的816份农户问卷调研数据,利用选择实验法测度农户对有机农业发展政策的需求,进而分析政策优化的方向。结果发现:(1)资金补贴、技术培训、品牌认定和电商帮扶这四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参与有机农业发展方案的意愿,而化肥农药限制会起到负向抑制的作用;(2)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农户对有机农业发展政策的偏好存在异质性;(3)农户对不同有机农业发展政策组合的偏好程度存在差异,对电商帮扶的偏好程度最高,其次是品牌认定,之后是技术培训,再次是资金补贴,而对化肥农药限制的偏好是负向的。研究结论对未来有机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政策的制定不应只局限于常规的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应该打破固有思路,从电商帮扶、品牌认定等方面入手,帮助农户搭建从产到销的桥梁,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区位和禀赋的异质性,紧扣农户需求,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有机农业农户参与政策偏好选择实验

    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机制、模拟与优化

    黄安王燕田莉刘琳欣儿...
    2450-2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全球碳系统的重要系统之一,在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建立了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治理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内涵机理,总结梳理了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的研究历程、基础测算方法以及模拟预测方法体系,并初步建立了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的优化路径和工具箱。当前,有关土地利用系统碳排放量、碳汇量的测算基础研究已较为成熟,研究重点已从基础研究转向了影响因素全面挖掘、碳减排增汇定量预测模拟以及碳中和路径研究等。但仍存在缺乏碳排放和碳汇基础测算当量系数的区域性校正;理论分析框架缺少治理维度影响因素的考量,进而缺少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优化的协同治理情景模拟研究;碳效应情景模拟缺少成本与收益分析;碳中和的治理技术与工程技术尚处于研发、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优化路径等不足。未来,可从深化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复杂系统理论框架及视域研究、加强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拓展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协同路径研究、深入开展土地利用系统碳中和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深度融合并搭建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与国土空间"规—建—管"体系及平台等方面深入推进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的研究,为"双碳"背景下的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治理内涵机制测算模拟优化路径

    城镇化视阈下荒野研究进展:内涵、脉络与框架

    陆健滨严小燕祁新华
    2471-2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野刻画着自然演替的动态过程,其位置的特殊性、服务功能的优越性和生态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引发广泛关注。尽管国内外对荒野进行了积极讨论,但鲜有在城镇化视阈下对荒野研究进行系统阐释,制约了其价值判断与科学管理。本文搭建"内涵辨识—发展脉络—框架构建"的逻辑主线,梳理荒野的概念、特征、属性、类型与演替,剖析其作用机理,进而提出"一体两面"城野演变概念模型,刻画荒野与城市的动态交互机制;基于文献计量与区域研究差异,归纳了"荒野开发—荒野认同—荒野保护—荒野共生"四个主题脉络演进阶段;从荒野内涵、荒野认定、荒野认知和荒野保护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荒野研究的框架。基于此,瞄准荒野研究的航向,以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荒野城镇化荒野保护自然保护地研究进展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方法及应用

    刘成武谭书德焦文轩
    2484-2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方法,对优化生态修复管理政策、夯实生态修复过程与提升生态修复成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监测评估的需求,以湖北省为案例研究区,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依托部门数据,采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实施进展"和"目标达成"两个维度构建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反映当前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成效。(2)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实施进展"与"目标达成"的评估结果分别为67。97分与86。40分,阶段性"目标达成"效果优于"实施进展"成效。从整体来看,在"项目实施、条件建设"等环节得分较高,而在"资金筹措、项目管理"等环节由于社会资本参与不足、项目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效有待提升;从"目标达成"情况看,生态保护目标成效要好于修复治理目标成效,相关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度好于规划中的预期性指标。(3)构建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具有操作性,评估结果可以客观反映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成效,研究结果得到地方政府认可。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规划实施成效规划实施成效评估评估方法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区范围"的应用探讨与未来方向

    刘春张尚武冯健应申...
    2497-2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规合一"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需要精细的"城区"空间数据做支持。但以往的城乡识别缺乏统一的"城区范围"概念内涵和划定标准,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科学决策带来一定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6月发布的《城区范围确定规程》提出了系统的城区范围内涵和划定方法。该方法基于高精度测绘和人居环境评估两个核心逻辑,确立了侧重于城市人居环境的"城区范围"和侧重于实际建设状态的"城区实体地域范围"。这一成果目前已应用于国土空间监测等方面。然而,现有城区范围的划定方法尚处于初步构建阶段,未来仍需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国土空间规划城区范围实体地域城乡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