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李文华

月刊

1000-3037

zrzyxb@igsnrr.ac.cn

010-64889771

100101

北京9719信箱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任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促进自然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报道范围:(1)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2)中国自然资源考察(数量、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经验及研究成果;(3)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其研究成果;(4)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综述和简要报道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6)自然资源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7)其他对自然资源研究具指导意义的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基于"技术—制度—主体"框架

    孙九霞周明王钰宁
    1924-1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结构—能动"二元视角对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的诠释,已不能满足技术快速迭代下的资源生产和消费需求。新的视角需要有效识别各主体在技术驱动下的行动及规则对传统村落产生的动态影响。基于此,提出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选择爨底下村、吉迪村、夏荣村、仓东村、普济村、明月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长时间、跟踪式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诠释技术的链接与再造、制度的整合与赋能、主体的内生与更新等机制,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互构与转化。研究发现:传统村落资源是一种基于资源本体整合村落内外部功能的系统,"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的提出将有效回应传统村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实矛盾和发展需要。

    传统村落临界状态数字技术"技术—制度—主体"资源价值生成

    "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于海口施茶村的田野调查

    李灿马童宇
    1940-1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核心环节。基于海口施茶村的典型案例研究,以"资源—资产—资本"为视角探索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发现:乡村自然资源资本化呈现出"价值潜在—价值显现—价值形成—价值变现"的转换路径。村集体首先需要科学判断村庄生态资源的特性,从而促进资源优势内化为与之最适配的特色生态产品;其次需要有效整合外部要素,在村两委、政府部门、工商资本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完成资产资本化;最后通过充分的产品市场化来最终实现生态产品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层面的多维价值。本文为乡村自然资源开发研究贡献了新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思路,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实践启示。

    "资源—资产—资本"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建构田园牧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推广与乡村消费研究

    陈品宇赵弋徵陶汝聿孔翔...
    1956-1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推广是提升地方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但已有研究集中在城市场域,且较少评估地方推广的效应。在批判性地审视地方推广、乡村性和消费乡村等关联性文献的基础上,借助旅游循环理论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并以黄山市西溪南村古村落的网红化推广为个案,探讨乡村旅游地的地方形象建构与传播过程以及游客的感知与反馈。研究发现:当地政府利用了枫杨林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改造以及特定的话语建构,描绘了"绿野仙踪"的乡村形象,营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地方神话。对游客的具身消费分析进一步发现,游客的消费行为、感受符合当地政府所建构的田园牧歌乡村性的设定,并在身体感官、认知和情感上表现出相应的细致特征,但也不局限于先前地方推广话语的范畴。在地方推广成功的前提下,游客的能动性能够反馈到下一轮的旅游生产,从而强化先前建立起来的旅游景观话语的表征。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推进地方推广与地方营销的学术争论,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循环的框架发展,在实践上可为乡村旅游营销以及旅游体验营造提供借鉴。

    地方推广乡村性田园牧歌地方形象消费具身旅游循环

    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地方营造——以江西婺源县篁岭村为例

    黄成昆张行发徐虹
    1974-1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凋敝危机。旅游引发的景观符号生产与消费,为新时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江西婺源县篁岭村为例,探究"晒秋"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的旅游地方营造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在篁岭村旅游地方营造中,篁岭文旅公司始终扮演着关键行动者的角色,围绕"晒秋"景观的符号化运作,通过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推动着更多异质行动者加入行动者网络。(2)篁岭村的旅游地方营造经历了"晒秋"核心景观符号塑造与"晒秋"泛化景观符号融入两个阶段。在阶段演化过程中,行动者网络的强制通行点(OPP)由"发展乡村旅游,振兴篁岭"转变为"提升旅游项目品质,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3)关键行动者的能动性发挥、非人类行动者的属性挖掘与重要异质行动者的介入是在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驱动篁岭村旅游地方营造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从景观符号化运作的视角拓展了地方营造的理论内涵,为新时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实践启示。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旅游地方营造行动者网络篁岭村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与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吕龙
    1993-2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繁荣与变迁,沿线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直接展示。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还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指标定量描述其空间形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层次聚类方法确定空间形态的类型,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高穿行型、高紧密型、高识别型、高穿行—高紧密型、高穿行—高识别型、高紧密—高识别型,分别占25%、6%、10%、17%、19%、23%。(2)在空间渗透能力、穿行可能性、空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江南运河段的村落均高于中运河段和里运河段的村落。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的村落主要以三种双高型为主;淮安市则以高紧密型和高识别型为主,扬州市以高穿行—高紧密型和高紧密—高识别型为主;而徐州市和宿迁市的村落更多以高穿行型为主。(3)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地形和山水格局等自然因素,它们约束了村落的轮廓边界,引导了形态生长走向;还有行为主体主动适应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因素,以及围绕乡村建设实时调控的经济推动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乡村规划建设应更加明确乡村空间界线、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并优化乡村内外的交通。这既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层次聚类大运河江苏段

    探索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之路: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写在专辑刊发之后的话

    程叶青
    2008-2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