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砖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砖瓦
砖瓦

邹基

月刊

1001-6945

qiangcai@vip.sina.com

029-85221486

710061

西安市长安南路6号

砖瓦/Journal Block-Brick-Til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面向砖瓦等墙体材料行业的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权威报道国家有关行业的方针、政策及最新科研成果、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及国内外有关墙体屋面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是广大砖瓦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技术交流、传播信息的园地。本刊聘行业的资深专家作为编委,全国设有通联站25个,通讯员达400多人,所建的“中国墙材信息网站”是行业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网站之一,杂志社每年在全行业举加技术交流装备展览会一次,每年参会人数超过800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市政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研究

    严达兵
    150-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日益增多,深基坑工程是市政项目建设中十分关键的部分,深基坑施工安全性和有效性可直接影响市政工程建设质量.深基坑施工环境复杂,技术类型多,对此,首先介绍市政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重要性,然后详细分析多种深基坑支护技术,并结合实例对市政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详细探究.

    市政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

    仿古建筑屋面瓦施工设计理念与工程实践研究

    金龙成
    15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仿古建筑在现代建筑领域中逐渐崭露头角,而仿古建筑屋面瓦施工技术作为其中关键一环,其设计理念与施工工程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深入研究了仿古建筑屋面瓦施工技术,探讨其工法特点、适用范围与建筑设计要求以及施工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同时,通过对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环保控制标准与措施的分析,全面掌握仿古建筑屋面瓦施工技术的质量与环保控制.最后,通过效益分析与应用实例,为相关领域提供实际应用参考.

    仿古建筑屋面瓦施工技术设计理念工程实践

    建筑基坑施工过程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分析

    张建华
    156-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对基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掌握建筑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受力变形情况,通过建立数值模型,从支护桩桩长、桩径、桩间距三个方面计算了支护桩的桩身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大,不同长度、桩径围护桩桩身弯矩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规律;当支护深度大于10m时,随着支护深度的增加,且不同桩长、桩径下桩体弯矩间的差距也逐渐变大,而不同桩径下桩体的弯矩值基本一致;随着支护深度的增大、不同桩长、桩间距下桩体的水平位移基本保持一致,均表现为桩身先向基坑内侧移动,位移达到峰值逐渐转向基坑外侧,但桩体的水平位移随着桩径的增大而减小;当支护桩支护深度达到某一值后,提高桩长和桩径能够增加桩身弯矩,且增大桩径能够控制桩体变形.

    基坑支护受力变形数值模型桩长桩径

    智能建造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燕芳王勇华张冰任超...
    159-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建造是未来我国建筑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然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包含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体系,与智能建造中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契合度较高.从实践课程体系反思,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搭建综合实践与创新平台.以现代产业学院平台为基础,从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科研合作、工程技术研发、青年师资培养等方面重构第一至第八学期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多学科知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拥有信息化、智能化素质的工程管理高级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育人路径.

    智能建造实践教学贯通式综合实训校企合作师资培养

    SU在《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董成刘禹孙刚王侠...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锻炼学生识图和画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的三维想象力较差且前期没有专业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尤其是阴影透视部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充分利用SU建模软件制作优质的教学资源库,将其应用于教学,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SU建模软件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教学资源库教学模式

    课证通融和产教融合模式下《建筑设备BIM》课程改革探究

    陈越
    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设备BIM》课程不仅是机电BIM模型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模型教学过程中融入设计、施工和运维等项目全过程的数字化应用.同时,BIM证书考核的能力与模型的综合应用相匹配,因此,《建筑设备BIM》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证通融和产教融合视为主要目标,尤其需要注重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BIM综合能力.以课证通融教学改革指导学生技术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以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开展实际工程的BIM技术综合应用,提高工程协同能力和BIM综合应用能力.

    BIM技术课证通融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工程法规》教学改革探讨

    王强张喆许天航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值蓬勃发展期,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智慧教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交通等诸多领域的创新发展.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以《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为例剖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各种弊病和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类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授课实施方案.同时,探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提升对信息化混合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分别建议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和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措施.

    移动互联网课程改革混合课堂信息化能力素养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王媛
    17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新职教理念,对《建筑CAD》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分析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理清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将建筑工程识图1+X技能等级证书和相关技能大赛有效融入课程,以实现课岗对接、课证相融、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岗课赛证建筑CAD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路径

    张海柳雪丽赵剑楠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介绍土木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能、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的理工类专业课程,课程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强,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将思政教学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专业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土木工程材料思政元素挖掘

    《砖瓦》征稿启事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