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梅树上病毒及类病毒的检测和鉴定

    张煜泓徐惠媛战斌慧卢美光...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梅树上的病毒种类及发生情况仍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从北京、武汉、南京和无锡的梅园中采集了64份疑似感染病毒的叶片样品,通过RT-PCR和斑点杂交,对7种病毒和2种类病毒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到6种病毒和1种类病毒.其中,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PNRSV)和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PLMVd)为我国梅树上的首次检出.PNRSV、亚洲李属病毒2号(Asian prunus virus 2,APV2)、桃叶痘伴随病毒(peach leaf pitting-associated virus,PLPaV)的检出率高于30%.综合考虑病毒的分布及检出率,PLPaV、APV2、PNRSV 和李树皮坏死茎痘伴随病毒(plum bark necrosis stem pitting-associated virus,PBNSPaV)是武汉、南京和无锡梅树上的主要病毒.此外,通过克隆和测序,获得了 PLMVd和梅树病毒A(mume virus A,MuVA)的基因组,PLPaV的RNA1组分和PNRS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序列比较分析显示,我国PLMVd梅分离物和PNRSV梅分离物与我国桃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表明PLMVd和PNRSV可能在梅和桃树间交互侵染;我国MuVA梅分离物序列与日本梅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8.56%;PLPaV梅分离物与我国桃分离物之间序列变异较大.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梅树上的病毒及类病毒种类和分布情况,而且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流行与传播.

    梅树核果类果树病毒类病毒检测

    红彩瑞猎蝽微胶囊人工饲料饲养效果评价

    郭义肖俊健夏长剑李敦松...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展红彩瑞猎蝽的人工规模化繁育,研制了一种以自然猎物血淋巴为主,烟草汁液为辅的微胶囊人工饲料,并对其性状和饲养效果进行了评价,以面包虫饲养的猎蝽作对照.结果表明,人工饲料微胶囊成品率73.17%,含水率92.35%,综合感官评定86.8分.取食微胶囊的红彩瑞猎蝽若虫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对照,若虫的存活率、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随龄期的增长与对照差异的显著性逐渐减小;处理组成虫获得率16.7%,对照68.9%;成虫产卵前期显著长于对照,但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猎物斜纹夜蛾幼虫密度为8头/皿时,微胶囊饲养的红彩瑞猎蝽的捕食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在较低猎物密度时无显著差异.此种人工饲料能基本满足红彩瑞猎蝽的生长发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面包虫.

    红彩瑞猎蝽微胶囊人工饲料发育历期繁殖力

    寄主对瓜实蝇老熟幼虫和蛹的低温耐受性的影响

    朱丽珊陈红松田震亚周忠实...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寄主饲养的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幼虫与蛹的低温耐受性差异,选择西葫芦Cucurbita pepo、节瓜Benincasa hispid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饲养多代的瓜实蝇老熟幼虫和不同日龄的蛹,分别测定其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在不同低温下的存活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瓜实蝇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取食节瓜的老熟幼虫的结冰点[(-5.33±0.23)℃]最低,且与取食黄瓜的种群没有显著差异;取食节瓜的蛹的过冷却点与结冰点均最低,其中1日龄、3日龄和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9.28±0.30)℃ 和(-15.06±0.34)℃,(-20.97±0.40)℃ 和(-17.33±0.39)℃,(-20.08±0.46)℃ 和(-16.39±0.46)℃.取食节瓜和黄瓜的老熟幼虫在3、6℃和9℃下暴露1 d,其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取食西葫芦的老熟幼虫;节瓜种群的1日龄蛹在3℃和9℃下暴露1 d时,其存活率都显著高于黄瓜和西葫芦种群的1日龄蛹的存活率.寄主植物可影响瓜实蝇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及低温存活能力,与其他寄主种群相比,瓜实蝇节瓜种群老熟幼虫和蛹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更强.

    瓜实蝇寄主植物低温耐受性

    肉桂醛对赤拟谷盗的熏蒸作用及对成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王莹莹邵云飞杨浩岚曹付...
    172-176,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肉桂醛对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各发育阶段的杀虫活性及对成虫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肉桂醛对赤拟谷盗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蛹和成虫的熏蒸作用及24 h致死中浓度熏蒸后成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肉桂醛的熏蒸效果与其浓度和赤拟谷盗发育阶段有关,肉桂醛2.5 μL/L熏蒸72 h对赤拟谷盗成虫的熏蒸效果最好,幼虫次之.在24 h致死中浓度处理下,赤拟谷盗成虫体内SOD、POD、CAT活性分别在48、12 h和36 h达到最高,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70、1.03倍和1.96倍.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成虫POD活性在处理36 h后低于对照,SOD、CAT活性分别在处理36~60 h和24~48 h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经肉桂醛熏蒸处理后,赤拟谷盗成虫体内动态平衡受到破坏,进而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肉桂醛对赤拟谷盗的生物防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肉桂醛赤拟谷盗熏蒸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

    4种植物精油对瓜实蝇毒杀及驱避作用

    涂华龙高旭渊于永浩曾宪儒...
    177-18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pullett)是我国瓜类蔬菜的重要入侵害虫,为筛选出对瓜实蝇具有毒杀及驱避作用的植物精油,室内测定了 4种植物精油在不同浓度下对瓜实蝇的毒杀及产卵驱避效果,并进行了田间验证.结果表明:4种植物精油对瓜实蝇成虫的毒杀效果随精油浓度升高而升高,浓度为7 mg/mL和10 mg/mL的肉桂精油对瓜实蝇的毒杀效果极显著高于其他精油,处理后24 h瓜实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9%和100%;雌虫对冬青精油的嗅觉反应率为93.3%,显著高于紫苏精油和山苍子精油.不同植物精油对雌虫产卵的驱避效果不同,当植物精油浓度为10 mg/mL时,冬青精油对雌虫的产卵驱避率为69.04%,显著高于其他精油.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精油对瓜实蝇成虫具有一定防控效果,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可能是由于田间环境复杂、植物精油理化性质存在差异等因素导致.

    植物精油瓜实蝇毒杀产卵驱避

    芦笋对烟粉虱的抗性品种筛选及抗性机制研究

    张冰冰叶艳英洪霖尹玉玲...
    18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芦笋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抗性机制,为芦笋抗性品种的选育及烟粉虱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收集的16份芦笋品种为材料,于苗期人工释放烟粉虱后测定各品种抗性相关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POD、SOD、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单宁、类黄酮、总酚和表皮蜡质等的含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虫量比值法"和"表型观察法"对其抗虫性进行鉴定并研究其抗性机制.结果表明,释放烟粉虱后不同时间,品种间烟粉虱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芦笋品种对烟粉虱诱集能力不同;各生化指标在烟粉虱为害下变异程度较大,变异系数变幅在24.46%~47.43%;16个芦笋品种中,'浙丰1号''阿特拉斯'和'紫色激情'的抗虫能力相对较强.12个生化指标降维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136%;相关分析表明:芦笋抗虫性与单宁、表皮蜡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OD活性、总酚、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性状无明显相关性.选育单宁、总酚、表皮蜡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高、POD活性高、丙二醛含量低的品种,可提高芦笋对烟粉虱的抗性.

    芦笋种质烟粉虱抗性鉴定主成分相关性

    西番莲中夜来香花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顾佩佩王莹杨之巽韩俊娜...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TeMV)是对西番莲危害较大的一种病毒病原.根据病毒末端结合蛋白(VPg)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以Vpg-334F/506R为特异性引物,退火温度54℃,引物浓度0.6 μmol/L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TeMV基因组6 483~6 675 nt区域,所得标准曲线扩增效率为102.77%,决定系数为0.996 1,最低检测浓度为2.3 70×102拷贝/μL,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 000倍.应用该方法对接种TeMV的西番莲进行检测,发现接种3 d后可在叶片中检测到TeMV,定量分析不同温度下TeMV在叶片中的积累,发现26~28℃下病毒积累速度最快,且植株症状表现与病毒积累量密切相关.对赣南地区采集的76份西番莲田间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71份阳性样品,检出率为93.4%.综上,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于TeMV的快速检测.

    夜来香花叶病毒西番莲实时荧光定量PCR

    广东番茄巨芽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汤亚飞李正刚佘小漫于琳...
    203-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对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田间发现的疑似番茄巨芽病病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相关植原体进行了鉴定.以番茄病株叶片总DNA为模板,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F2/R16mR1进行PCR扩增,获得了广东番茄巨芽病植原体(TBB-GD-2022)16S rRNA基因片段(1 430 bp,GenBank登录号为ON102780).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TBB-GD-2022与16Sr Ⅱ组植原体菌株的相似性较高,为96.82%~100%,其中与隶属于16SrⅡ-Ⅴ亚组的6个植原体株系相似性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TBB-GD-2022与16SrⅡ组各植原体株系聚类在一个大分支,并与16SrⅡ-Ⅴ亚组成员聚类在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较近.16S rRNA 基因相似系数分析表明,TBB-GD-2022 与 16Sr Ⅱ-Ⅴ 亚组的参照株系'Praxelis clematidea'phyllody phytoplasma(GenBank登录号:KY568717)的相似系数为1.00.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番茄巨芽病植原体隶属16Sr Ⅱ-Ⅴ亚组成员.本文首次报道在广东发现番茄巨芽病,通过其16S rRNA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其相关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番茄巨芽病植原体16SrRNA分子鉴定

    香蕉枯萎和细菌性软腐病菌的多重PCR检测

    蒲小明张景欣沈会芳孙大元...
    211-218,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基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1,FOC1)基因组 contig 438 区间(35 631-37 693 bp)(GenBank:AMGP01000438.1)和 4 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基因组 contig 195 区间(4 028-6 126 bp)(GenBank:AMGQ01000195.1)存在 160 bp 插入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扩增引物FOC-F/-R,同时以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zeae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the subunit B of gyrase gene)(GenBank:JQ284039)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gyrB-F/-R.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技术可在一次PCR扩增反应内同时检测香蕉枯萎病菌1号、4号生理小种和细菌性软腐病菌;多重PCR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检测香蕉枯萎病菌的DNA浓度最低限为0.1 ng/μL,细菌性软腐病菌的灵敏度为103cfu/mL;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检测香蕉发病组织中的香蕉枯萎病菌和细菌性软腐病菌,也可用于香蕉种苗和田间土壤带病菌的监测,为香蕉种植保驾护航.

    香蕉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玉米迪基氏菌多重PCR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

    温度对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

    金银利马全朝郑艳磊张招阳...
    219-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温度对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设置13、16、19、22、25℃和28℃不同恒温和室外自然变温(日均温度波动范围8.87~26.40℃,日均温度平均值16.89℃)处理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监测其发育历期和孵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上述6个不同恒温条件下,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2.28、28.58、13.51、10.11、10.33 d和7.07 d,随着温度的升高,越冬卵发育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与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的发育速率关系满足方程:y=-0.086+0.008x,得出越冬卵发育起点温度为10.80℃,有效积温为125 d·℃.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发现越冬卵从4月10日开始孵化,到5月5日累计孵化率达到73.37%,揭示了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在这段时间范围内陆续孵化出1龄若虫.本研究对信阳茶区茶树柿广翅蜡蝉若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柿广翅蜡蝉茶树温度越冬卵发育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