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中国广东侵染胜红蓟的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的鉴定和全基因组分析

    乔蕊周雪平李方方
    26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9月在广东省罗定市发现了叶片表现为黄色网状症状的胜红蓟病株.为了明确胜红蓟叶片的黄脉症状是否由双生病毒感染引起,本研究使用检测双生病毒的简并引物PA/PB进行PCR扩增,获得约500 bp的片段.根据该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并且克隆得到了病毒DNA-A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BLAST比对发现,获得的 DNA-A 与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ageratum yellow vein China virus,AYVCNV)海南分离物(OQ421190)的 DNA-A的相似性最高,相似度为98.11%.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获得的病毒DNA-A与海南分离物(OQ421190)在同一分支,说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侵染胜红蓟的病毒是AYVCNV的分离物.这是关于AYVCNV在广东地区侵染胜红蓟的首次报道,可为当地病毒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PCR技术基因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植原体引起雪花木小叶病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宋晓兵黄峰汤亚飞崔一平...
    272-277,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首次在广州市发现园林植物雪花木小叶病病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植原体的种类鉴定.以雪花木叶片总DNA为模板,利用植原体16S rRNA通用引物P1/P7进行PCR扩增,获得广东雪花木小叶病植原体(BLL-GD2022)16S rRNA基因片段(1 811 bp,GenBank登录号为OQ625536).16S rRNA序列相似性显示,BLL-GD2022与16 Sr VI组植原体株系的相似性最高,为97.05%~99.83%,其中与隶属于16SrVI-D亚组的10个植原体株系相似性为99.21%~99.8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LL-GD2022与16SrVI组各植原体株系聚类在一个大分支,其中与16SrVI-D亚组成员聚类在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基于16S rRNA序列的iPhyClassifier限制性内切酶虚拟 RFLP 分析表明,BLL-GD2022 与 16SrVI-D 亚组的参考株系 Brinjal little leaf phytoplasma(GenBank登录号为X83431)的酶切图谱一致,相似系数为1.00.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明确广州市雪花木小叶病植原体隶属16SrVI-D亚组成员.本研究首次在园林植物雪花木上检测到植原体,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明确为16SrVI-D亚组成员,为开展16SrVI-D亚组植原体在蔬菜、花卉和园林植物的发生监测及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雪花木小叶病植原体16SrRNA分子鉴定

    广聚萤叶甲Vg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周永平黄玉锋张燕马超...
    27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作为雌性多功能生殖蛋白,为卵黄发生提供所需的储备能源.为明确Vg基因在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生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广聚萤叶甲的3个Vg基因,其OcVg1,OcVg2和OcVg3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5 310、5 322 bp和5 298 bp,对应编码1 768、1 772和1 764个氨基酸.其OcVgs蛋白具有LLTP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LPD_N、DUF1943和VWD结构域;多位于N-端的多聚丝氨酸区(polyserine domains),保守的GL/ICG、R/KXXR/K、DGXR基序和C-端半胱氨酸残基等.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OcVgs与鞘翅目昆虫聚为一支.时空表达分析发现,OcVgs基因在不同组织及发育阶段的表达动态相似,在脂肪体中特异性高表达(P<0.05);在成虫羽化后的性成熟阶段的表达量最高,幼虫期的表达水平可以忽略不计(P<0.05).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广聚萤叶甲生殖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广聚萤叶甲卵黄原蛋白基因克隆序列分析表达水平

    铃斑翅夜蛾蛹及成虫性别的快速鉴定

    李露李素欣王冕之孙学文...
    287-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观察比较铃斑翅夜蛾Serrodes campana Guenée蛹及成虫雌雄个体之间外部形态差异,总结出其蛹及成虫个体雌雄鉴别特征与区分方法,结果表明:雌蛹腹部末端第8腹节有生殖孔和产卵孔连接形成的纵裂缝,形成"人"字形,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第9腹节靠近第10腹节中央有1纵裂缝,裂缝两侧各有1个半圆形瘤状突起.雌成虫前翅亚中褶内侧的黑斑外侧半圆形,前翅基线至外线间与前胸背板同色,腹部末端圆锥状;雄成虫前翅亚中褶内侧的黑斑外侧直线形,前翅基线至外线间浅黄色,颜色较前胸背板浅,腹部末端圆筒状.此方法简易有效,能极大提升野外区分蛹和成虫性别的效率,对研究其生殖生物学和后续提取性信息素意义重大.

    铃斑翅夜蛾成虫形态特征性别鉴定

    云南曲靖和蒙自万寿菊主栽区有害生物调查与分析

    张艺萍杨慈琳许凤钱绍方...
    293-299,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万寿菊单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有害生物的发生越发严重,影响万寿菊产量与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关于万寿菊有害生物调查,前人报道多集中于吉林、海南、黑龙江、贵州、甘肃、山西等地,对云南万寿菊主产区的有害生物缺乏系统调查.因此,本次研究在全国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区和近两年来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最高的种植区,即曲靖市沾益区和蒙自市冷泉镇进行有害生物系统调查,发现曲靖地区万寿菊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枯萎病;主要害虫包括美洲斑潜蝇、斜纹夜蛾、棉铃虫等10种;主要杂草有粗毛牛膝菊、鬼针草、马唐、千针苋等19种.蒙自地区万寿菊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炭疽病;主要害虫包括美洲斑潜蝇、四斑长跗萤叶甲、棉铃虫等9种;主要杂草有粗毛牛膝菊、马唐、尼泊尔蓼、细柄野荞麦等13种.

    万寿菊病害虫害草害调查

    江西油菜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吴彩云高春华周继中刘子荣...
    300-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菜根肿病在江西省多市均有分布,尤以上饶婺源、吉安永新、九江瑞昌等地发生严重.为明确江西省油菜主产区根肿菌的生理小种,采用SCD鉴定系统对江西油菜主产区根肿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3个生理小种类型:Pb1、Pb5和Pb12.为筛选出适于江西根肿病发病地区种植的油菜材料,开展了油菜材料对根肿菌的抗性测定.室内盆栽抗性测定表明,育种中间材料'P360429001''2018362481''P360924009''P360281040''中油杂12''华油杂62R'和'华双5R'的病情指数均低于或等于30.00,其中'华油杂62R'和'华双5R'表现为中抗水平.田间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华油杂62R''秦优DK4''阳光50'和育种中间材料'P360429001''ZS115R'的根肿病病情指数均低于30.00,但只有'华油杂62R'对Pb1生理小种表现出中抗水平.本研究针对性地筛选出适于江西油菜根肿病发病地区种植的油菜材料,对江西油菜根肿病的防控和创制抗病性油菜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油菜根肿菌分布生理小种抗性

    施用茚虫威饵剂后红火蚁的蚁巢迁移及弃尸行为

    韩冬银马泽文朱俊洪李磊...
    307-31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在防控过程中容易引起红火蚁巢体迁移和弃尸等现象,影响防控效果.本研究对标记好的蚁巢施用茚虫威饵剂,然后定时观察新增加的蚁巢数量和工蚁弃尸量.结果表明,施用0.08%和0.1%茚虫威饵剂后,所有处理均有新蚁巢出现,施药后5~10 d,新蚁巢大量出现,随后蚁群趋向稳定,新增蚁巢减少,至处理后25~30 d,再次出现新蚁巢.0.1%茚虫威饵剂15 g/巢处理在施药后5 d出现8个新蚁巢,药后10 d和30 d分别又新增5个蚁巢,其他时间新增蚁巢数较少.按处理剂量,药后30 d,2种药剂15 g/巢处理出现的新巢数量均显著高于25 g/巢处理.0.1%茚虫威15 g/巢处理,校正蚁巢累计增加率高达124.98%,0.08%茚虫威饵剂15 g/巢处理为89.05%;0.08%和0.1%茚虫威饵剂25 g/巢处理,校正蚁巢累计增加率分别为12.00%和51.34%.施用15 g/巢饵剂后2 d开始有大量工蚁尸体被丢弃,至药后4 d弃尸量达最大值,0.08%和0.1%茚虫威饵剂处理弃尸量分别为330.5头/巢和300.2头/巢,随后呈逐步下降趋势,至14d,弃尸量降至最低.施药后8 d内弃尸量达总弃尸量75.26%以上,至药后10 d,已达总弃尸量的90.08%以上.施用0.08%和0.1%茚虫威饵剂25 g/巢的处理新蚁巢出现较少,表明施用相对低剂量的饵剂,更容易引起蚁巢迁移.红火蚁的弃尸行为主要发生在饵剂施用后的前8 d.

    红火蚁茚虫威蚁巢迁移弃尸

    杀虫灯诱杀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的距离与性比研究

    韩海亮刘敏董航顺赵福成...
    312-315,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杀虫效果,分别对2种害虫人工饲养的成虫进行颜色标记后,在距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根据杀虫灯下回收数量确定有效防控距离.同时对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2种不同光源测报灯诱集到的2种害虫的性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距杀虫灯15~45 m内,亚洲玉米螟的回收率随着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距灯45 m的回收率最高,为4.95%,在距离增加到60 m时,回收率显著下降.草地贪夜蛾在距灯30 m处的回收率为6.08%,随着离灯距离的增加,雌、雄蛾回收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回收的雌蛾比例减少.杀虫灯在1.2 m高度时对亚洲玉米螟的回收率高于1.5 m和1.8 m,3个高度雄蛾的回收率均高于雌蛾,随着高度增加,回收率下降,雌蛾的回收比例也呈下降趋势.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捕获的2种害虫雌雄性比均低于0.45:1,2种害虫的趋光性均存在雄性偏好.

    杀虫灯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诱杀距离性比

    黑龙江省大豆田苘麻田间发生动态

    贾金蓉耿志同王月超李欣怡...
    316-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黑龙江省大豆田苘麻的危害也显著加重.掌握苘麻在大豆田中的发生规律,抓住防除苘麻的关键时期,可以更好地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除策略.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初步分析了苘麻的田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拔除处理的苘麻种群数量达79.0株/m2,显著高于不拔除处理的苘麻累计出苗数18株/m2,且不拔除处理苘麻累计出苗数比其最高值33.8株/m2减少了 46.75%.5月下旬到9月初苘麻的株高及鲜重变化曲线呈S形,即表现"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大豆播种后10~20 d为苘麻出苗高峰期,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苘麻快速生长期,7月下旬苘麻进入开花结实期,8月中旬苘麻种子逐渐成熟,9月初苘麻种子大部分成熟.单株苘麻的生物量和结籽量随着出苗时间的推迟而降低.5月下旬到7月上旬出苗的苘麻均能开花结实完成整个生长繁殖过程,且出苗越早的苘麻开花期越长,苘麻蒴果的平均直径更大,单蒴果平均种子数更多,结实能力更强.7月中旬以后出苗的苘麻不能开花无生殖生长.

    苘麻出苗株高鲜重大豆

    大棚杨梅柏牡蛎蚧发生规律及4种杀虫剂的防治效果

    吴聪陈镓豪邵庭毛程鑫...
    32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溪杨梅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随着大棚设施的普及,以柏牡蛎蚧为主的介壳虫呈日益加重趋势.本研究在浙江兰溪大棚杨梅主产区调查了大棚和露天杨梅柏牡蛎蚧的发生规律,并开展了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大棚与露天杨梅柏牡蛎蚧一年发生2代,种群数量动态呈现双峰型.大棚杨梅柏牡蛎蚧发生高峰期为3月中旬至下旬,相比于露天柏牡蛎蚧早一个半月左右.不同乡镇和不同栽培方式条件下杨梅柏牡蛎蚧虫口发生量均有显著差异,4个乡镇街道大棚杨梅柏牡蛎蚧平均每叶虫量是露天的5倍之多,其中马涧镇杨梅受害最为严重.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SC)2 000倍液药后15 d和30 d平均药效分别为90.5%和94.4%,防治效果最好,20%螺虫·呋虫胺SC 2 500倍液及3 000倍液、95%矿物油乳油(EC)50倍液和20%松脂酸钠可溶性粉剂(SP)200倍液30 d药效均在85%上,显著优于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WP)2 500倍液.建议果农在杨梅柏牡蛎蚧卵孵化高峰期选择矿物油或松脂酸钠进行防治,目前螺虫·呋虫胺还未在杨梅上登记,待进一步测试并登记后,可在实际生产上推广应用.

    大棚杨梅柏牡蛎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