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药制剂中异硫氰酸烯丙酯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朱峰廖国会张海艳宋邦燕...
    234-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农药制剂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农药制剂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质量分数,使用HP-5毛细管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在载气流速1.5 mL/min,分流比30:1,进样口温度180℃,柱温70℃,检测器室180℃的条件下,用癸烷作为内标,用内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在异硫氰酸烯丙酯质量浓度为1 029.1~5 204.6 mg/L时,异硫氰酸烯丙酯与内标物癸烷的峰面积比与质量比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 0;异硫氰酸烯丙酯可溶液剂、水乳剂标准偏差分别为0.01%、0.1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1%、100.85%.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灵敏、快速,适用于农药制剂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含量检测.

    异硫氰酸烯丙酯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植物诱抗剂AHO联合茎尖培养脱除马铃薯S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

    张丽珍赵立华吴阔陈永对...
    239-245,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植物诱抗剂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3-acetonyl-3-hydroxyoxindole,AHO)联合茎尖培养从试管苗中脱除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Y病毒(PVY)的方法和效率.取PVS侵染的'定薯3号'和'定薯4号'以及PVY侵染的'靖薯3号'和'靖薯4号'的壮芽,茎尖剥离后培养至4~5个叶片,用100 mg/L植物诱抗剂AHO水剂喷施试管苗,每隔2 d喷施一次,共3次,末次喷施2 d后取茎尖剥离培养,获得再生试管苗.用电子显微镜负染色、ELISA、荧光定量RT-PCR检测再生试管苗的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AHO对4个品种的马铃薯试管苗生长无影响,用AHO处理后再茎尖剥离培养,脱毒率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检测结果还显示AHO处理的马铃薯再生苗的带毒量也低于未处理的对照,且随处理次数增加带毒量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植物诱抗剂AHO联合茎尖剥离培养方法可以提高脱除PVS、PVY的效率,获得无病毒核心苗.

    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茎尖培养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Y病毒病毒脱除

    短期低、高温对草地贪夜蛾蛹和成虫的影响

    杨艺炜袁冬贞谢飞舟王家哲...
    246-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短期低温和高温对草地贪夜蛾蛹和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低温10、13、16、19℃和高温35、38、41、44℃共8个温度梯度,将初化蛹和新羽化成虫分别处理2 d和4 d,之后置于28℃下继续饲养,观察了不同处理下蛹的发育历期、羽化率、成虫寿命、成虫产卵期及繁殖力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蛹经10~19℃低温2 d和4 d处理,羽化率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最高达到100.0%,而经35~38℃高温2 d和4 d,其羽化率降至30%~60%.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41℃以上高温处理2 d时蛹全部死亡,即蛹的致死高温≤41℃.在10~19℃时,成虫寿命随着温度升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6℃处理4 d时雄成虫和雌成虫寿命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0.2 d和11.1 d,44℃处理2 d成虫不能存活,即成虫的致死高温≤44℃.雌蛾产卵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19℃处理4 d的产卵量最高,为984.5粒.35~41℃处理2 d或4 d,雌蛾不产卵或产卵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16~19℃短期低温有利于草地贪夜蛾雌成虫产卵,而16℃以下短期低温或35℃以上短期高温对草地贪夜蛾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

    草地贪夜蛾温度羽化率发育历期繁殖力

    畸形桑叶中病毒的鉴定及其小RNA特征分析

    孔卫青凌君杨金宏
    251-25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安康市桑园采集了 68份畸形桑树叶片样品,利用PCR扩增检测鉴定其中存在4种病毒,分别是桑花叶型萎缩病相关病毒(mulberry mosaic dwarf-associated virus,MMDaV)、桑花叶卷叶病相关病毒(mulberry mosaic leaf roll associated virus,MMLRaV)、桑花叶萎缩类病毒(mulberry mosaic dwarf viroid,MMDVd)和桑潜隐病毒(mul-berry cryptic virus,MuCV),存在复合侵染.对4种病毒复合侵染桑叶进行小RNA深度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的sRNA来自MMDaV、MMLRaV、MMDVd、MuCV4种病毒,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sRNA长度和5′-末端序列,MMDaV sRNA长度以24 nt最多,其他病毒sRNA主要为21 nt.MMDaV基因组链sRNA 5′-末端以A和T为主,MuCV以C最多,MMLRaV和MMDVd一致,均以T最多.

    畸形桑叶病毒复合侵染小RNA

    安徽省太和县中国南瓜曲叶病毒自然侵染南瓜的检测分析

    陈莹马超郭志高正良...
    256-260,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quash leaf curl China virus,SLCCNV)是一种植物单链DNA病毒,属于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在自然条件下该病毒可以侵染多种葫芦科作物,如南瓜、甜瓜等.该病毒由烟粉虱进行持久性传播,是影响瓜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2021年4月—5月,安徽省太和县温室大棚中的南瓜叶片出现斑驳、皱缩、卷曲以及植株矮化等现象,我们采集了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南瓜病叶样品以及烟粉虱虫体进行RT-PCR鉴定,结合测序结果鉴定危害南瓜的病毒为SLCCNV.为了进一步明确安徽太和地区SLCCNV的系统进化特征,我们测定了 SLCCNV的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CP)序列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太和县所检测到的SLCCNV分离物与中国广东和海南地区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并且与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泰国等一些国家的分离物处于同一个大分支,存在较小的地域差异性,而与印度和孟加拉国地区的分离物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处于不同的大分支.本研究是安徽省SLCCNV侵染南瓜的首次报道,期望为该病害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南瓜中国南瓜曲叶病毒系统发育分析

    粗茎秦艽根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

    李云霞杨艳梅李朝凤彭昌田...
    261-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近年来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为明确粗茎秦艽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对其病原线虫进行种类鉴定,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雌成虫、2龄幼虫、会阴花纹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值进行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鉴定方法(比对rDNA-ITS和mtDNA-CO I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序列特异性扩增区段比对)对病原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雌成虫和2龄幼虫形态特征及测量值与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极为相似;该病原线虫rDNA-ITS序列和mtDNA-COⅠ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北方根结线虫相似性达100%;采用北方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该病原线虫能扩增出1 500 bp的特异性条带,与北方根结线虫特异性条带大小相同.上述结果表明,云南省丽江市鲁甸乡粗茎秦艽根结线虫病的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为首次发现北方根结线虫危害粗茎秦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粗茎秦艽北方根结线虫病原鉴定

    广西南宁避雨栽培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

    谭海芸吴林娜张玮周咏梅...
    269-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炭疽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避雨栽培措施对葡萄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然而2020年,在广西地区避雨栽培的葡萄上也发生了较严重的炭疽病,田间调查发现,炭疽病病穗率高达70%~80%,造成产量损失50%.本研究于2020年从广西南宁市的'阳光玫瑰'葡萄炭疽病病果中分离得到4株炭疽病菌.根据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ACT、TUB2、GAPDH和CAL)系统发育分析,将4个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viniferum.这是在广西首次发现C.viniferum引起葡萄炭疽病.

    葡萄避雨栽培炭疽病Colletotrichumviniferum

    茼蒿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曾蓉徐丽慧高士刚宋志伟...
    274-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茼蒿是上海地区设施叶菜主要种类之一.近年来,上海市部分地区的茼蒿上出现了一种叶部病害,叶片出现外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的圆形病斑,严重影响茼蒿产量与商品质量.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生物学特性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真核翻译延长因子 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钙调蛋白(calmodulin,CAL)基因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茼蒿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芹菜尾孢Cercospora apii,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6℃,复合氮源利于菌丝的生长.杀菌剂的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氟环唑、嘧菌酯的EC50分别为0.042 3、0.060 4、0.317 4、0.452 4、0.863 3 μg/mL,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为小宗作物病害的防控或杀菌剂登记提供重要依据.

    茼蒿芹菜尾孢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杀菌剂毒力测定

    我国城乡泡桐丛枝病区域差异因子分析

    孔德治田国忠张文鑫王圣洁...
    280-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析与揭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区域扩散和流行规律,科学制定病害防治策略与对策,分别于2018年至2020年在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内选取37个代表性城市与乡镇调查点,对泡桐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泡桐种类与栽植生境等进行了调查;采集休眠病枝于室内水培萌芽和外植体组织培养,并提取泡桐总DNA采用PCR与LAMP方法检测植原体.研究结果表明,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中黄淮海暖温区和西北干旱区是该病害发生的重病区,而西南亚湿热区次之,江南温暖湿润区受害最轻.多数情况下,同一地区的城区与乡镇的总体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存在一致性;在一些泡桐人工林主栽区与传统重病区呈现出中幼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泡桐丛枝病病情指数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除来自陕西省西安市楸叶泡桐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外,其他不同泡桐种类和地区来源染病外植体的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93.3%~100%和52.1~76.9,泡桐休眠病枝萌芽的植原体综合检出率为76.5%.因此认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危害的南轻北重差异受气候、寄主抗性以及种苗带菌等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针对不同生境的泡桐丛枝病制定综合防控策略与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泡桐丛枝病病情指数气候因子抗病性植原体检测

    2018年—2019年重庆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龙珏臣杜成章王萍张晓春...
    2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蚕豆赤斑病是世界蚕豆各产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连续2年对重庆地区29个区县的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口县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0.9,长寿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73.4.4个自然生态区中,秦巴山地常绿阔—落叶林生态区的发病最轻,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7.3.三峡库区平行岭谷农林复合生态区发病最重,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68.4.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月相对湿度、1月平均风速、3月降水量、3月相对湿度在蚕豆赤斑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11月平均风速对病情的发展产生较强的负向效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重庆地区蚕豆赤斑病发生规律的病害预测模型:Y=35.019 46-3.016 18 X7-5.575 8 X9+0.567 9 X27+0.158 6 X29,模型表明,11月平均风速(X7)、1月平均风速(X9)、1月相对湿度(X27)、3月相对湿度(X29)与病情指数(Y)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本模型的建立为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蚕豆赤斑病气象因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