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虫性研究进展

    张娜刘志伟刘德广
    238-24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s)是一种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可调控昆虫内源性蛋白酶活性,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生理过程;能进入昆虫消化道,抑制蛋白酶水解活性,干扰昆虫正常生长发育,从而有助于相关植物抵御昆虫为害.相关研究虽然很多,但不少基本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如昆虫识别食物中PIs的模式和策略、昆虫防御PIs涉及的关键基因和相关机制调控元件等.对于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蚜虫,寄主植物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虫性除了抑制蛋白酶的水解活性,也表现在对其免疫系统和繁殖能力的调节功能上,但其作用涉及的独特生理生化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速筛选新型、高效蛋白酶抑制剂已成为可能,这些新型、高效PIs与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RNA干扰等新技术的结合使用,将在各种害虫包括蚜虫等刺吸式害虫的绿色防控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植物蛋白酶抑制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植物蛋白酶抑制剂的生理功能、昆虫的适应机制以及在蚜虫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蛋白酶抑制剂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在害虫绿色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

    蛋白酶抑制剂生理功能抗虫性适应机制蚜虫治理

    双环磺草酮在我国稻田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田志慧袁国徽高原沈国辉...
    248-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环磺草酮是登记用于水稻移栽和直播田防除一年生杂草的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本文简述了双环磺草酮的研发概况及其产品特性,并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双环磺草酮的研究以及在推广实践中了解掌握的情况,全面分析了双环磺草酮在我国稻区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双环磺草酮的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双环磺草酮稻田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基于线粒体和初级共生菌基因序列的荻草谷网蚜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孙靖轩李迁谭晓玲范佳...
    255-263,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在中国长时间学名误用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小麦的主要害虫,为小麦蚜虫优势种.该蚜虫因繁殖速度快、发育历期短、适应能力强且能随着气流远距离迁飞等特性,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关于蚜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主要基于线粒体基因开展.然而,初级共生菌布赫纳氏菌Buchnera aphidicola几乎存在于所有蚜虫中,其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作用报道很少.本研究基于前期收集的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苏州、武汉、昆明、廊坊、泰安、银川),对其线粒体COI基因与初级共生菌B.aphidicola的两个单拷贝基因gnd与trp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根据对3个遗传标记基因聚类分析,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分为3组,分别为银川种群、苏州种群和其他种群(COI:FCT=0.364 2,P<0.05;gnd:FCT=0.403 3,P<0.05;trpA:FCT=0.222 9,P<0.05),3组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银川种群和泰安种群间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8(trpA),苏州种群和武汉种群也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2与H23(CO I),3组之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因此我们推测在4、5月份东南季风盛行的情况下,银川种群迁入了外来虫源.蚜虫线粒体基因和初级共生菌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共生菌基因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潜在应用意义.综上所述,基于线粒体和共生菌基因序列的荻草谷网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解析可为蚜虫的迁飞提供分子证据.

    荻草谷网蚜种群遗传结构线粒体基因初级共生菌基因遗传分化

    夜蛾黑卵蜂转录组及化学感受相关基因的分析

    周婉徐琢杨文俊毛燕...
    264-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寄生蜂在寻找寄主、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植物和寄主的化学信息物质的影响.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鳞翅目夜蛾科多种害虫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本研究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夜蛾黑卵蜂雌、雄成虫的头部和腹部转录组进行测序,共获得16 238条unigenes.通过NR、NT、KO、KOG、Swiss-Prot、PFAM和GO 7个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从NR数据库中筛选获得62个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表明,这些化学感受基因与其他膜翅目昆虫中发现的化学感受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大多数化学感受基因在头部高表达,表明头部器官在昆虫感受化学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CSP1和IR1在成虫腹部高表达,可能与成虫交配、产卵和性信息素的识别等行为有关.本研究将为揭示夜蛾黑卵蜂寄主搜寻和觅食行为化学生态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为研发夜蛾黑卵蜂天敌引诱剂、增强夜蛾黑卵蜂的田间防效提供参考.

    夜蛾黑卵蜂化学感受基因转录组测序生物防治

    基于YOLO V3的葡萄病害人工智能识别系统

    王超学祁昕马罡朱亮...
    27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葡萄在生长过程中会感染各种病害,葡萄病害的高效识别是防治葡萄病害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YOLO V3的葡萄病害智能识别系统,由微信小程序、云服务器和葡萄病害识别模型构成.其中的葡萄病害识别模型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2 566张原始葡萄病害图片为基础,构建了 32 871张葡萄病害图片数据集,采用改进的YOLO V3训练得到.本系统能对手机保存的或现场拍摄的自然条件下的12类葡萄病害图像进行识别,准确率达98.60%.识别结果、病害特征、发病原因、病害地理分布和防治建议可立刻反馈至用户.本系统不但识别率高,而且涵盖了目前大多数常见葡萄病害种类,可作为辅助果农、消费者和相关科研人员甄别葡萄病害的智能工具.

    葡萄病害目标检测YOLOV3微信小程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链格孢菌株HY-063的分离鉴定及除草潜力

    李欢朱海霞
    289-297,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具有广谱、高效除草活性的生防菌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自然罹病的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叶片上分离得到菌株HY-063,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核糖体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翻译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和抗原相关蛋白基因(Alt a 1)序列分析技术对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了鉴定,确定该生防菌株为链格孢 Alternaria alternata.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测试了菌株HY-063对6种供试目标杂草的除草活性以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HY-063菌丝块对不同杂草离体叶片致病性表现为:藜Chenopodi-um album>密花香薷 Elsholtzia densa>冬葵 Malva verticillata var.crispa>酸模叶蓼 Persicaria lapathifolia>反枝苋Amaranthits retroflexus>猪殃殃Galium spurium.室内盆栽试验喷雾接种法测试表明,HY-063发酵滤液对藜、密花香薷、猪殃殃、冬葵、酸模叶蓼和反枝苋均有致病性,6种供试杂草的发病率分别达到了 97.93%、91.73%、93.16%、77.56%、66.86%、72.00%.作物安全性试验表明,生防菌株HY-063的发酵滤液对蚕豆Vicia faba、豌豆 Pisum sativum、青稞 Hordeum vulgare 和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均安全,但对油菜 Brassica napus有轻微影响.综上,链格孢菌株HY-063具有开发成为蚕豆、豌豆、青稞、小麦田防除阔叶杂草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阔叶杂草链格孢鉴定除草活性作物安全性评价

    不同温度下小麦感染不同密度玉米象卵后微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刘浩星王殿轩王甜黄依林...
    298-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粮食微环境中CO2浓度变化快速检测粮粒内隐蔽性害虫发生状态,有利于早检、早治及避免隐蔽性害虫的取食为害.本文采用CO2检测仪循环取样检测方式,用带玉米象卵的小麦以不同密度混合到500 g无虫小麦的密闭微环境中,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不同时间点CO2的浓度,分析了微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与害虫感染和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象处于卵期时,相同温度下含不同密度玉米象的微环境中CO2浓度差异小.玉米象处于幼虫期时,20℃下密度5、10头/kg和20头/kg的微环境中CO2浓度分别于处理后18.5、18 d和15.5 d时首次出现显著升高,至34 d时其浓度达0.070%、0.112%和0.129%的相应峰值;随着温度升高,CO2浓度首次显著升高以及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提前,25℃下,分别于12、8.5 d和6.5 d首次显著升高,于22.5、23 d和24.5 d达到峰值;30℃下分别于7、5 d和2 d首次显著升高,于22、21 d和20 d达到峰值.同时CO2的峰值浓度也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加.结果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隐藏发生的玉米象幼虫期感染密度、发育时期以及温度相关,可通过检测微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监测玉米象幼虫感染与发育情况.

    微环境玉米象感染CO2浓度温度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赤眼蜂联用对斜纹夜蛾的室内防治效果

    贾世平曾维爱吴小森史子涵...
    307-312,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斜纹夜蛾卵及幼虫的长效控制方法,本文探讨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KY)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联用对斜纹夜蛾卵和幼虫的防治效果,并评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赤眼蜂的安全性.结果显示,SpltNPV-KY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联用处理斜纹夜蛾卵后,卵孵化率比用5%甲醛溶液处理分别降低了 46.80百分点和40.80百分点.SpltNPV-KY单独处理对斜纹夜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幼虫死亡率及正常发育至成虫的概率有显著的影响.SpltNPV-KY单独处理,或与赤眼蜂联用时幼虫的校正致死率均大于60%,卵和幼虫的总死亡率均大于80%;SpltNPV-KY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联用对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出蜂率均无明显影响,SpltNPV-KY对斜纹夜蛾的总致死率分别比单独用赤眼蜂处理高10.80百分点和10.00百分点.研究表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与核型多角体病毒联用对斜纹夜蛾卵和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SpltNPV-KY对赤眼蜂无不良影响.本研究对斜纹夜蛾卵-幼虫期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赤眼蜂寄生能力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联合作用生物防治

    寄主密度、寄生蜂密度和寄生蜂性比对麦蛾茧蜂繁殖的影响

    黄宁王秀琴王博欧后丁...
    313-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蛾茧蜂是鳞翅目昆虫的一种外寄生蜂,是仓储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提高麦蛾茧蜂的扩繁效率,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其寄主烟草粉螟密度、麦蛾茧蜂密度和性比对其子代出蜂数(雌蜂数、雄蜂数和总蜂数)和雌雄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烟草粉螟密度为5头/盒时,麦蛾茧蜂的子代出蜂雌蜂数、雄蜂数、总蜂数和雌雄性比最高,分别为(90.71±2.01)、(51.70±2.95)、(142.00±3.88)头和(1.79±0.11);当烟草粉螟密度为50头/盒而麦蛾茧蜂密度不同时,4对寄生蜂(蜂与害虫比为1 ∶12.5)的平均单雌出蜂数最高;此外,增加雌蜂数显著提高子代出蜂数,而增加雄蜂数并未显著影响这些指标.因此,本文推荐在麦蛾茧蜂的大量饲养中,按寄生蜂、害虫比为1 ∶5~1 ∶12.5、寄生蜂雌雄性比为1 ∶1的方式接蜂且可连续使用10 d,这将有利于麦蛾茧蜂的大量饲养.该研究结果可为麦蛾茧蜂的规模化繁育和应用提供技术参数.

    烟草粉螟麦蛾茧蜂密度性比局部配偶竞争大量饲养

    甘薯潜隐病毒莲藕分离物辅助成分蛋白酶基因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王凌琪董婷婷陈雯甘海锋...
    319-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已报道的甘薯潜隐病毒莲藕分离物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lotus(SPLV-lotus)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从感病莲藕样品中扩增获得SPLV-lotus辅助成分-蛋白酶基因(HC-Pro),大小为1 375 bp.通过序列测定和分析后,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经IPTG诱导并纯化获得大小为74 kD的融合蛋白pGEX4T-1-HC-ProSPLV-lotus.SDS-PAGE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获得过量表达.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血清,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对抗血清效价和特异性进行检测,当HC-Pro抗血清稀释比为1 ∶256 000时,ELISA显色后()D450读数仍高于0.6,表明所制备抗血清合格;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感染SPLV-lotus植株样品中仍能检测到单一目的条带.这些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血清效价合格且可用于SPLV-lotus的特异性检测.

    甘薯潜隐病毒莲藕分离物辅助成分-蛋白酶原核表达抗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