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麦田杂草节节麦与圆柱山羊草的DNA条形码鉴定

    姜翠兰黄红娟李龙龙吴凯蝶...
    164-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和圆柱山羊草Aegilops cylindrica Host.均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二者形态极其相似,导致生产中难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为快速、准确地进行区分鉴定,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河北、河南、山东等9省的52份样品进行了鉴定.针对4个DNA条形码序列区段rbcL、matK、trnH-psbA和ITS2,测序并计算种内、种间的双参数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matK扩增测序结果不理想;rbcL序列无差异;ITS2序列种内遗传距离0.000 7,种间遗传距离0.009 6;trnH-psbA序列存在15个差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0,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005 1,NJ树支持率为96.0%,能明显区分二者.特异性检测中,节节麦和圆柱山羊草均存在特异性碱基,进一步证明trnH-psbA为最优鉴定序列.本研究为快速、准确鉴定这2种检疫性杂草提供了新的分子检测技术.

    节节麦圆柱山羊草DNA条形码trnH-psbA

    新疆绿洲灌区玉米田杂草群落演替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巩雪花王小武张慧菊吐尔逊·阿合买提...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新疆绿洲灌区玉米田间杂草群落演替及原因,于2023年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新疆5地州8个玉米主要种植县市玉米田杂草组成进行调查,并与2018年群落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次调查时间节点之间以及由不覆膜逐渐改变为覆膜种植背景下的杂草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灰绿藜Oxybasis glauca按不同年份和不同种植模式统计均是新疆绿洲灌区玉米田的优势杂草,其优势度始终排在前2位,综合优势度分别为15.30、18.52和12.03、11.54.2023年玉米田杂草群落物种丰富度和香农指数高于2018年,尤其是禾本科杂草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重.在2018年禾本科杂草相对优势度≥1.00的只有稗、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3种;2023年则为5种,新增物种包括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另外,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和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发生加重,已演替为优势杂草,其相对优势度由2018年的4.87和3.18上升为2023年的6.96和6.47.调查还发现,覆膜滴灌种植模式下玉米田优势杂草总密度显著低于不覆膜种植,而香农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不覆膜种植.综合分析,新疆绿洲灌区玉米田杂草群落演替因素主要包括种植模式[覆膜种植(覆膜滴灌)、不覆膜种植(不覆膜滴灌和漫灌)]、用药种类、用药方式和用药频次等.

    新疆绿洲灌区玉米田杂草群落演替驱动因素

    果园生草条件下苹果病虫害发生特征

    李晓龙马军褚燕南岳海英...
    18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果园优势功能草种类型并进行获益评价,选用黑麦草Lolium perenne、苜蓿Medicago sativa、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长柔毛野豌豆Vicia villosa等4种具备潜在绿肥功能的草种以及自然生草进行果园行间长期生草处理,以清耕模式为对照,对生草试验3年后不同功能草种条件下的果树生长发育及主要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调查,解析不同生草品种条件对果园苹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综合影响.不同草种生草对苹果生长发育及病虫害的影响不同,即人工播种长柔毛野豌豆、高羊茅、黑麦草及自然生草均可促进果树生育与果实产量品质的提升,减少蚜虫、叶螨发生量,增加瓢虫、草蛉的种群数量.人工播种苜蓿则会显著抑制果树的生育,并使斑点落叶病发生率提高37.62%.果树生长发育与病虫害及天敌发生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树短枝率与捕食性天敌瓢虫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R2=0.72),单株产量与捕食性天敌瓢虫(R2=0.64)及草蛉(R2=0.57)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螨、蚜虫、早期落叶病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0.46<R2<0.77);此外,捕食性天敌草蛉与瓢虫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瓢虫与叶螨及蚜虫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R2>0.62).综上,果园行间播种长柔毛野豌豆能促进果树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发生,即果树的获益程度最高,具体表现为(相较于清耕):促进果树生长发育方面,可使短枝率提高15.91%,单果重提高12.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5.9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0.54%,可滴定酸含量降低21.43%,使蚜虫发生量降低36.10%,叶螨发生量降低22.46%,可作为宁夏引黄灌区果园的优势功能草种.

    果园生草苹果功能草种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病虫害获益评价

    茶角胸叶甲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雷高科高燕李燕芳廖永林...
    200-208,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是茶叶种植区的主要害虫,其触角在寻找食物源和交配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触角外部形态以及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茶角胸叶甲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9个亚节)组成,雄虫触角总长度显著大于雌虫.在触角上发现6种感器类型及其10种亚型结构,包括5种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雌雄虫之间的感器类型未发现差异.触角第9鞭节的感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而第1鞭节仅观察到刺形感器.雄虫的毛形感器Ⅱ、Ⅳ、Ⅴ长度显著大于雌虫.这些结果对于开发基于茶角胸叶甲行为特征的生物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茶角胸叶甲扫描电子显微镜丝状触角触角感器

    鸢尾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杜磊袁信恩程淑媛凌长有...
    209-214,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6月发现,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农业大学植物园种植的鸢尾普遍发生链格孢叶斑病.为明确该病害病原菌种类,对发病叶片进行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共获得24株链格孢,在人工接种试验中均具有致病性;选择3株代表性菌株JXYW1、JXYW2、JXYW3进行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观察及多基因(rDNA-ITS、EF-1、GAPDH、Alt α 1)序列分析,这3株菌株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相同,符合文献中对鸢尾生链格孢Alternaria iridi-cola的描述,3株菌株间rDN A-ITS、EF-1、GAPDH、Alt a 1基因序列也完全相同,与GenBank中鸢尾生链格孢对应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100%,在多基因系统发育树上与鸢尾生链格孢菌株YZU聚于同一个分支.据此,将江西农业大学植物园内鸢尾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鸢尾生链格孢.

    鸢尾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致病性测定鸢尾生链格孢

    温度对纺梭负蝗生长发育及种群趋势的影响

    李文博田鑫月李伟郭效琼...
    215-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温度对纺梭负蝗Atractomorpha burri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在恒温16、20、24、28℃和32 ℃,相对湿度70%,光周期L//D=16 h//8 h条件下,测定了纺梭负蝗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趋势指数等参数.结果表明,纺梭负蝗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加快,种群生长发育最高、最低临界温度分别为13.14℃和37.42℃,最适温度为25.28℃.温度24℃时,若虫期存活率最高,为67%,温度32℃时,无法完成发育.纺梭负蝗种群单雌平均产卵量和种群趋势指数(Ⅰ)在24℃时最高,分别为65粒/雌和22.99.结果表明24℃最接近其种群世代最适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均对纺梭负蝗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尤其高温影响极其显著.

    纺梭负蝗温度发育历期生命表

    茶网蝽对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适应性及其与叶片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

    殷郑艳赵如娜何应琴代祥青...
    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及适应性,可为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茶网蝽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测定了茶网蝽成虫对8个不同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以及不同茶树品种叶片的可溶性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通过相关分析阐明了成虫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生化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了茶网蝽在不同茶树品种叶片上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茶网蝽成虫对'中茶108''黔茶1号'和'黔湄419'的取食选择性相对较高,而对'黄金芽''黔湄601'和'苔选0310'的取食选择性相对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网蝽对不同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率与茶树叶片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不存在相关关系,和叶片茶多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茶网蝽偏好取食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树品种.茶网蝽对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不同,茶树品种显著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取食'中茶108'的茶网蝽存活率、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最高,取食'苔选0310'的茶网蝽产卵量最低.综合表明,'苔选0310'对茶网蝽具有较高抗性,茶多酚含量低可作为茶树抗茶网蝽的一种依据.

    茶网蝽茶树品种取食选择适应性生化成分生长发育

    胡萝卜微管蚜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合度及选择行为比较

    李京蓬安博洋兰妍彦秦秋菊...
    230-23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寄主广泛,因此可能存在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分化.本文检测了胡萝卜微管蚜的金银花种群和北沙参种群在芹菜Apium graveolen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白芷 Angelica dahuri-ca、北沙参Glehnia littoralis和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上的适合度参数及寄主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两个寄主种群在不同植物上的适合度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如在北沙参上金银花种群的若虫总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北沙参种群.金银花种群在金银花上的产蚜量显著高于北沙参种群,而在芹菜、白芷、北沙参上的产蚜量则显著低于北沙参种群.此外,两个种群对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也存在区别,如持续试验48 h,金银花种群对金银花的选择率较低,而北沙参种群则对柴胡的选择率较低.金银花种群对芹菜的选择率显著高于除北沙参外的其他3种植物,而北沙参种群对芹菜的选择率仅高于柴胡.比较不同时间内选择率情况发现,金银花种群对芹菜的选择率随时间而升高,而北沙参种群对芹菜的选择率随时间而降低.研究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不同寄主种群对不同植物的适合度和选择行为均有较大差异,该蚜存在一定的寄主适应性分化.

    胡萝卜微管蚜适应性分化寄主适合度寄主选择性中草药

    草莓白化伴随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涌曾祥国肖桂林温昕...
    237-24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莓白化伴随病毒(strawberry pallidosis-associated virus,SPaV)能引起草莓白化病,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后会加重症状.本研究建立了 SPaV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everse 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对反应体系的各条件进行评估优化后,检测了 RT-LAMP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且对田间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包含2.5 μL 10×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Buffer、6 mmol/L Mg2+、1 mmol/L dNTPs、1 μmol/L SPaV-FIP 和 SPaV-BIP,0.1 μmol/L SPaV-F3 和 SPaV-B3,0.3 μmol/L SPaV-LB,0.4 mol/L Betaine,0.256 U/pL WarmStart Bst 2.0 DNA Polymerase,0.12 U/μL WarmStart RTx Reverse Tran-scriptase,1 μL RNA,反应条件为61℃恒温孵育40 min.采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在特异性检测中,只有携带了病毒SPaV的样品才能发生阳性扩增.灵敏度测试中,RT-LAMP比RT-PCR灵敏度高10倍.田间应用中,RT-LAMP和RT-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SPaV RT-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特异,可供实验室及生产实践中应用,助力脱毒种苗的鉴定和田间病毒病调查.

    草莓白化伴随病毒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可视化快速检测

    地黄花叶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秦艳红鲁书豪文艺高素霞...
    24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技术建立了针对地黄花叶病毒(Rehmannia mosaic virus,ReMV)的快速、特异、灵敏的RT-LAMP检测方法.根据Re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 3组LAMP引物,通过引物筛选确定最佳引物组合;利用电泳检测及可视化方法(加SYBR Green Ⅰ显色剂)进行RT-LAMP温度优化、特异性检测、灵敏度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最适检测温度为60℃,优化后的LAMP方法能特异性检测ReMV,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 000倍,可检测到1.2×10-1拷贝/μL的模板浓度.对60份地黄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RT-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98.3%,高于常规RT-PCR方法(75%).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检测技术为ReMV的准确检测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法.

    地黄花叶病毒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快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