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花黑麦草乙酰乳酸合酶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在检测其他杂草上的应用

    刘宇高海涛董立尧冯致科...
    254-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杂草抗性不断加剧,除草剂靶标蛋白积累水平检测对于解析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非常重要.为检测除草剂靶标酶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丰富对该酶的研究手段,本研究将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的ALS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2TK上,转化导入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并纯化获得重组融合蛋白GST-LmALS,通过免疫小鼠获得抗ALS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显示,该抗体的效价可达到1∶256 000.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对ALS抗体的特异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抗ALS多克隆抗体可以检测到多花黑麦草ALS,并且还可以用于其他多种杂草的ALS检测;该抗体的成功制备将为后续除草剂靶标酶ALS的生化特性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花黑麦草除草剂靶标酶乙酰乳酸合酶ALS多克隆抗体

    55个小麦主栽及后备品种抗赤霉病评价与籽粒DON毒素含量分析

    史文琦刘美玲郑磊张强...
    262-269,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发掘赤霉病的抗性种质资源,评估小麦品种籽粒DON毒素含量与赤霉病抗性内在联系,本研究分别以'华麦1169''小偃22''郑9023'和'苏麦3号'为高感、中感、中抗和高抗赤霉病对照品种,于2021年春季对生产上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的16个主栽品种和湖北的39个主栽和后备品种,采用双花滴注接种法开展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对供试材料用与Fhb1、Fhb2、Fhb4、Fhb5和Fhb7和QFhs.crc-2DL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并对55个小麦品种测定其收获后籽粒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5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有21个表现为中抗赤霉病.结合分子检测结果发现,抗性鉴定为中抗的21个小麦品种中,16个品种未检测出目标抗赤霉病基因,推测其可能含有其他未知或未检测的抗赤霉病基因;55个小麦中仅'华麦169'携带Fhb1,平均病小穗率22.34%;'新麦18''扬麦11'和'西农979'等5个品种携带Fhb2,平均病小穗率为28.34%~45.92%;'偃展4110''衡观35'和'烟农19'等5个品种携带Fhb4,平均病小穗率为26.73%~65.59%;'良星99''华麦1123'和'襄麦35'等13个品种携带QFhs.crc-2DL,平均病小穗率为32.96%~70.81%;未检测到携带Fhb5的品种.籽粒DON毒素测定结果表明,田间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21个品种中,其籽粒DON毒素含量最高的品种超过最低的8倍,有8个品种籽粒DON毒素含量超过3 500μg/kg,田间鉴定为中感赤霉病的13个品种中,DON毒素含量最高的品种超过最低的4倍,除'扬麦13''鄂麦352'和'荆麦66'这3个品种DON毒素含量低于3 500μg/kg,其余10个均高于3 500μg/kg.这些检测结果充分说明对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筛选来说,田间抗病鉴定取得的信息量远远不够,即使田间鉴定为中抗,也有必要对品种的籽粒DON毒素进行测定,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品种的综合抗赤霉病潜力.

    小麦赤霉病抗性分子标记DON含量种质资源

    2022年-2023年基于物联网的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田静王强周佳黄卫利...
    270-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和2023年调查了安徽、江苏、湖北、河南和陕西共11个县(市)的小麦赤霉病实际发生情况,通过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预测结果相比较,评价了该系统的预测准确度.结果表明,2022年除江苏洪泽外,其余地区预测准确度平均为92.5%;2023年除湖北南漳外,其余地区预测准确度平均为97.5%.2022年和2023年水稻-小麦轮作冬麦区预测准确度分别为100%和95%,玉米-小麦轮作冬麦区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5%和100%,该系统在水稻-小麦和玉米-小麦轮作冬麦区的预测准确度分别97.5%和92.5%,系统运行稳定,可有效指导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

    小麦赤霉病物联网自动监测预警准确度评价

    摩尔多瓦共和国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的鉴定及与中国小种的致病力比较

    张宇宽李桂英包婷婷闫宁宁...
    276-283,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 Wallr.是一种寄生在向日葵根部的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向日葵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选育抗列当品种是目前防控向日葵列当最为有效的措施.由于向日葵列当的种群存在生理小种分化,因此,明确不同地区的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的类型以及分布对于抗列当品种的合理布局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教育部援外项目,从摩尔多瓦共和国向日葵主产区采集了 9份列当的种子.利用国际通用的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对这9份列当的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9份列当的生理小种分别鉴定为D、E、F、G 4种不同类型;其中F小种数量最多,为4份,占比为44%,G小种3份,占比为33%,D小种和E小种各1份,占比均为11%.通过比较摩尔多瓦向日葵列当和我国不同地区采集的相同生理小种的致病力,发现不论是在抗病品种('JK103')还是感病品种('LD5009')上,相同的生理小种类型我国向日葵列当的毒力明显高于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列当样本.

    向日葵列当鉴别寄主生理小种致病力分化

    砜吡草唑土壤残留动态及对后茬植物安全性评估

    杨偌升刘清浩李广领苏旺苍...
    284-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砜吡草唑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并用室内毒土法测定了砜吡草唑对植物活性,以评估其对后茬植物的药害风险.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砜吡草唑土壤残留分析方法准确度高,砜吡草唑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76%~90.63%,变异系数为1.96%~6.69%;利用该方法检测砜吡草唑在土壤中残留动态,其降解方程为CT=0.338 1e-0.006 1T,半衰期为113.6 d.测定土壤中不同含量砜吡草唑对32种植物毒性,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砜吡草唑含量为0.1 mg/kg时,对蒲公英、苋菜、生菜、紫云英、番茄、菠菜、秋葵、茴香鲜重抑制率高于50%,土壤残留药害风险极高;对上海青、绿豆、芥菜、茼蒿、甘蓝、油麦菜、辣椒、茄子、高粱、水稻、芝麻、黄瓜鲜重抑制率为30%~50%,残留药害风险较高;对油菜、三叶草、烟草鲜重抑制率为10%~30%,属中等残留药害风险;对向日葵、大豆、玉米、小麦、棉花鲜重抑制率低于10%,土壤残留药害风险较低.部分植物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对菠菜的IC30、IC90分别为0.009、0.491 mg/kg,对高粱的IC30、IC90分别为0.093、0.726 mg/kg,表明二者配合可作为土壤中砜吡草唑残留的指示植物;苜蓿、小麦、大豆、玉米对砜吡草唑IC10分别为1.063、0.911、1.101、3.724 mg/kg,高于砜吡草唑田间使用初始沉积量的2倍量(0.712 mg/kg),表明砜吡草唑对苜蓿、小麦、大豆、玉米安全性较高,作为使用砜吡草唑后茬轮作作物较为安全.

    砜吡草唑土壤残留后茬植物安全性

    侧柏为甜菜夜蛾的新寄主

    张元臣丁欣然李世豪李广帅...
    29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一种全球分布、间歇性发生的农林多食性害虫,给全球多种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22年在河南省安阳县林场苗圃基地调查时发现一种昆虫为害侧柏叶片,我们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 Ⅰ)进行了分子鉴定,证实该虫为甜菜夜蛾.本文简要描述了该虫为害特点以及生活习性,并对该虫在不同区域的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是首次报道侧柏可以作为甜菜夜蛾的寄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甜菜夜蛾在侧柏上生物生态学及防治技术提供基础数据.

    甜菜夜蛾侧柏分子鉴定幼虫数量CO

    苹果树腐烂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

    郭家琛董燕红石朝阳李波...
    296-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苹果树腐烂病由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引起,是苹果生产中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为了筛选苹果树腐烂病的生防菌,本研究对田间分离的473株细菌进行了室内拮抗评价和田间防控效果评价,并对防控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室内拮抗菌的筛选,获得了 10株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对10株菌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菌株A18589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该菌株对苹果其他病害也具有显著的室内抑菌效果.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多位点序列分析,菌株A18589被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获得的生防菌A18589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相对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替代化学药剂的潜在应用价值.

    苹果树腐烂病黑腐皮壳菌贝莱斯芽胞杆菌生物防治

    施药频次对水稻穗颈瘟防控效果及糙米中药剂残留的影响

    张国于居龙凌鸿张新凤...
    306-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常用的8种杀菌剂施药不同次数后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在收获后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不同杀菌剂施药1次、2次和3次后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其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相同药剂施药次数越多,对稻瘟病防治效果越好,但稻米最终残留量也越高.施药1次,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防治效果>90%;施药2次,三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防治效果>90%;施药3次,三环唑、稻瘟灵和嘧菌酯防治效果>90%.除稻瘟灵施药3次后最终残留超过最大残留限,其余药剂均未超标.综上所述,采用三环唑、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分别在水稻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1次,能有效防治水稻穗颈瘟,无残留风险,适用于水稻绿色生产.

    稻瘟病杀菌剂药剂残留防治效果

    防除机插秧田萤蔺等杂草的除草剂筛选

    马里超蒋易凡陈芳芳于佳星...
    313-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萤蔺Schoenoplectiella juncoides是我国机插秧水稻田中危害严重的恶性杂草之一,本文旨在筛选出能够有效防除萤蔺的除草剂.利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萤蔺对稻田常用除草剂与其他作物田除草剂共18种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探究了能防除萤蔺的其他作物田除草剂对粳稻'三江6号'与籼稻'两优669'的安全性;并进一步筛选出对萤蔺等杂草毒力强且对水稻安全性高的除草剂.结果表明,水稻田土壤处理剂嗪吡嘧磺隆、扑草净和双唑草腈对萤蔺的GR90分别为61.44、271.55 g/hm2和87.42 g/hm2,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萤蔺的抑制率均在92%以上.水稻田茎叶处理剂2甲4氯钠和灭草松对萤蔺的GR9.分别为300.53 g/hm2和567.52 g/hm2,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萤蔺的抑制率均在98%以上.除灭草松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水稻田异型莎草的鲜重抑制率仅为26.67%外,其余4种药剂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水稻田常见阔叶及莎草科杂草鳢肠Eclipta prostrata、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和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的鲜重抑制率均在83%以上,且GR90也均显著低于推荐剂量.因此可使用嗪吡嘧磺隆、扑草净、双唑草腈和2甲4氯钠防除水稻机插秧田萤蔺等阔叶及莎草科杂草.

    杂草防除水稻萤蔺除草剂敏感性安全性

    几种农药及混配剂对百合种球贮藏期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百合的安全性

    马鹏东梁巧兰魏列新陈应娥...
    321-328,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州百合种球在贮藏期受到鳞茎腐烂病的危害而影响品质,对百合种球繁殖造成严重影响,为延长百合种球的安全贮藏时间,减少种球在贮藏期间的损失,本试验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选用8种农药单剂和5种混配剂,在百合种球收获后贮藏前,贮藏后15 d和30 d进行浸种处理,晾干后,4℃低温贮藏,并于贮藏前,贮藏后15、30、45 d和60 d调查鳞茎腐烂病发生情况、计算各药剂的防治效果.贮藏60 d后定植、观察药剂对百合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兰州百合种球鳞茎腐烂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次数增加各药剂的防治效果逐渐提高,60 d时防效达到最大,5种农药单剂:86.2%氧化亚铜WP、6%寡糖·链蛋白WP、0.1亿cfu/g多黏类芽胞杆菌FG、500 g/L异菌脲SC、75%百菌清WP对兰州百合种球贮藏期鳞茎腐烂病的防效均在70%以上,分别为71.13%、71.24%、75.36%、76.08%、76.76%;5种混配剂:丁子香酚+多黏类芽胞杆菌(1∶9)、氧化亚铜+异菌脲(2∶8)、多黏类芽胞杆菌十百菌清(8∶2)、氧化亚铜+百菌清(5∶5)、丁子香酚+百菌清(4∶6)对百合种球贮藏期鳞茎腐烂病的防效在76%以上,分别为76.38%、77.64%、79.92%、78.18%、80.79%,且多黏类芽胞杆菌+百菌清(8∶2)、丁子香酚+百菌清(4∶6)、丁子香酚+多黏类芽胞杆菌(1∶9)2种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1种生物农药混配剂对百合贮藏期鳞茎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各自单剂,表现为增效作用,氧化亚铜+异菌脲(2∶8)和氧化亚铜+百菌清(5∶5)表现为相加作用;药剂处理3次贮藏60 d的百合种球鳞片发芽试验和田间定植试验显示,药剂处理对百合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单剂20%TraT2A AS、混配剂丁子香酚+百菌清(4∶6)的鳞片发芽率和每鳞片发芽个数分别为 86.67%、75.55%和 1.76、1.67 个,与对照相比提高了 69.57%、47.82%、64.07%、55.77%;单剂 0.1亿cfu/g多黏类芽胞杆菌FG和50%TraT2A WG处理的百合种球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株高、茎粗分别为73.33%、80.00%和 5.53 cm、5.78mm;促生率分别为 83.33%、50.01%、13.32%、68.02%;混配剂丁子香酚+百菌清(4∶6)处理的发芽势、发芽率、苗期株高、茎粗分别为80.00%、86.67%、8.24 cm、7.23 mm,促生率分别为100%、62.51%、68.85%、99.42%.研究结果对利用上述药剂防治兰州百合种球贮藏期病害和提高百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农药混配剂百合种球贮藏期病害防治效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