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彩万志

双月刊

0577-7518

zbxb@cau.edu.cn

010-62732528

100193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1986年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它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学术交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编辑出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实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并注意加强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刊登了大量植物保护学科各方面,包括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信笺应用或与应用联系较紧密的未曾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为传播科技信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密度对甜菜夜蛾幼虫色型分化的影响

    李家旭龚建福刘文王攀...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田间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产生绿色型和黑化型的色型分化原因,在田间系统调查黑化型幼虫所占比例及其与虫口密度的关系,在室内测定不同饲养密度对甜菜夜蛾幼虫色型分化的影响和色型分化敏感龄期,以及视觉、嗅觉和触觉对幼虫色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甜菜夜蛾1~3龄幼虫均为绿色型,4~5龄幼虫同时存在绿色型和黑化型;在甘蓝上,4龄幼虫中黑化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1.14%,5龄幼虫中黑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8.53%,在辣椒上,4龄幼虫中黑化型个体所占比例为20.54%,5龄幼虫中黑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为33.88%.随着百株虫量的增加,甘蓝和辣椒上黑化型幼虫所占比例呈现升高趋势.室内研究发现,随着甜菜夜蛾幼虫饲养密度的增加,黑化型幼虫占比显著升高,当饲养密度达到5头/盒时趋于稳定,体色等级指数为3.47;3龄是甜菜夜蛾幼虫色型分化的敏感龄期;视觉和嗅觉刺激对甜菜夜蛾幼虫黑化无显著影响,而触觉刺激显著促进幼虫黑化,甘蓝叶片碎片和白色聚酯纤维的摩擦处理导致幼虫体色等级指数分别显著升高68.59%和71.79%,表明触觉刺激信号对甜菜夜蛾的密度依赖性黑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甜菜夜蛾幼虫色型分化密度触觉刺激黑化

    吲哚诱导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的影响

    吕晓彤周孝森邹佳婷辛肇军...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吲哚处理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影响,以龙井43为材料,使用吲哚诱导茶树作为处理,以未处理茶树作为对照,于室内测定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的选择趋向,利用昆虫刺探电位图谱分析茶小绿叶蝉的取食行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吲哚处理对茶树挥发物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茶树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所有时间段茶小绿叶蝉成虫更趋向于取食对照组茶树,至48 h时对照组茶树上的成虫数量是处理组的2.45倍;茶小绿叶蝉3龄幼虫在吲哚处理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总取食时间的72.15%,在对照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比则为33.07%,且在对照组茶树上的主要取食波E2波的持续时间是处理组茶树上的3.58倍.相较于对照组茶树,吲哚处理组茶树释放出的挥发物总量显著增加,其中α-法尼烯可以趋避害虫并对天敌有吸引力,且吲哚处理组茶树的防御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吲哚处理茶树后,茶小绿叶蝉对其的取食量下降,茶树的挥发物释放量增加且抗性防御基因表达量提高,增强了茶树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

    茶树茶小绿叶蝉吲哚诱导防御取食行为抗性挥发物

    食物对兹沃尔新小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马敏焦硕刘宇王恩东...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食物对兹沃尔新小绥螨Neoseiulus zwoelferi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测定兹沃尔新小绥螨取食卢氏叶螨Tetranychus ludeni、甜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花粉后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寿命及繁殖情况.结果显示,3种食物均能满足兹沃尔新小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求.卢氏叶螨处理组的净增殖率和总繁殖率分别是28.99和36.99,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组;以甜果螨、卢氏叶螨和香蒲花粉为食的兹沃尔新小绥螨从卵发育至成螨所需时间分别为5.28、7.34和6.87 d,种群倍增时间分别3.35、4.22和11.77 d,前者显著短于其他2个处理;甜果螨处理组和卢氏叶螨处理组的雌成螨平均寿命分别比香蒲花粉处理组长2.75 d和4.92 d,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卢氏叶螨处理组雌成螨产卵天数最长,为17.84 d,产卵前期时间最短,为2.75 d,产卵量最大,为38.15粒/雌;香蒲花粉处理组雌成螨产卵天数最短,仅1.82 d,产卵前期时间最长,为5.89 d,产卵量最少,为3.36粒/雌.甜果螨处理组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21 d-1和1.23 d-1,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但平均世代周期为14.65 d,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表明3种食物均可使兹沃尔新小绥螨完成整个世代,其中甜果螨是室内饲养兹沃尔新小绥螨的最佳食物,香蒲花粉可以作为短期饲养的食物.

    植绥螨科兹沃尔新小绥螨卢氏叶螨甜果螨香蒲花粉发育历期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

    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及虫源地分析

    谭泗桥王梓轩何健璇马智能...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迁飞路径与虫源地,基于2021年湖南省60个县(市、区)的高空测报灯诱集数据及性诱捕数据,通过HYSPILT分析平台分析其迁飞轨迹及虫源地,同时使用NCL气象软件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期间的天气背景,获得草地贪夜蛾在湖南省的迁飞路径.结果表明,2021年3月下旬最早在湘西南(怀化市)发现草地贪夜蛾,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草地贪夜蛾大规模迁入期.草地贪夜蛾主要经西、中、东3条路线迁入湖南省,西线以贵州省为主要虫源地,中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要虫源地,东线则以广东省为主要虫源地.草地贪夜蛾迁出路径由湘西南迁向湘东北直至迁飞出省,最远可达江苏省沿海地区.结合迁飞轨迹与水平风场分析发现,由东太平洋以及孟加拉湾的热带及亚热带暖湿气流提供的运载气流是草地贪夜蛾迁飞的重要条件.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整体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部分分布在广东省.

    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轨迹分析虫源地

    美国白蛾入侵江西省及其各市的综合风险分析

    常祥琪严璇严婧李冬...
    1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对入侵江西省的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进行差异化风险等级管理与分类施策,基于原指标体系确定美国白蛾入侵江西省及各市的综合风险值,通过在原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指标层新增传入途径、扩散路径和寄主植物资源3要素,用加权系数对原指标体系的相关指标值进行校正,得到美国白蛾入侵江西省及各市的校正综合风险值,并对比校正前后美国白蛾入侵江西省及各市的综合风险值及风险等级变化.结果显示,新增传入途径、扩散路径和寄主植物资源3要素明显影响美国白蛾入侵江西省及各市的风险评估结果.利用寄主植物资源加权校正后,美国白蛾入侵江西省的综合风险从特别危险级降为高度危险级.而同时利用以上3个要素加权校正后,美国白蛾对江西省上饶、九江、宜春和南昌市的入侵风险从原有的特别危险级降为高度危险级,对抚州、鹰潭和新余市的入侵风险从原有的特别危险级降为中度危险级,对萍乡市的入侵风险从原来的高度危险级降为低度危险级,上饶市仍是江西省风险最高的市,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更符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

    美国白蛾传播途径扩散路径寄主植物资源加权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浙江省光肩星天牛对柳属植物的寄主适应性

    郭帅谷奇陆鹏飞乔海莉...
    154-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浙江省对金丝垂柳Salix babylonica×S.alba-vitellina和旱柳S.matsudana的为害差异,通过代谢组学分析2种柳树木质部次生代谢产物的差异,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来自2个地区的光肩星天牛幼虫在取食原生地寄主后肠道细菌群落的组成,测定其肠道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并将2种柳树的次生代谢产物分别与光肩星天牛肠道细菌及肠道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金丝垂柳和旱柳木质部中共筛选出26种抗虫性差异代谢产物,其中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醛、吲哚及其衍生物和有机氮化合物在旱柳样本中含量更高;而黄酮类化合物、芪类化合物、咪唑并嘧啶和二嗪则在金丝垂柳样本中含量更高.以旱柳为食的幼虫肠道优势菌属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肠杆菌科未确定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以金丝垂柳为食的幼虫肠道优势菌属则为拉乌尔菌属和Gibbsiella.取食旱柳的幼虫肠道中外切β-1,4-葡聚糖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取食金丝垂柳幼虫.金丝垂柳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且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值较大,推测能被肠道内优势菌属拉乌尔菌属和Gibbsiella有效代谢,因此解毒酶活性处于较低水平,且拉乌尔菌属和Gibbsiella大量增殖;在取食旱柳的幼虫肠道中没有能有效代谢苯甲酸及其衍生物和肉桂醛等化学物质的细菌群落存在,从而引起解毒酶活性显著提升以减少受到的毒害作用.表明在光肩星天牛适应寄主植物的过程中,其肠道细菌在对寄主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光肩星天牛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肠道酶活柳属

    南疆杏李园梨小食心虫成虫消长动态及迷向防治效果

    曹华毅杨龙潘云飞王亚桥...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南疆新兴特色水果杏李上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的发生规律和迷向防治效果,于2021-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杏李园采用性诱剂诱集法监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评估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阿克苏杏李园1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羽化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第3代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存在世代重叠现象.2022年农户常规防治区内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为2.46%,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区内蛀果率为0.06%;2021年和2022年使用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梢减退率为98.13%和88.65%,2022年的蛀果减退率为98.40%;对不同世代梨小食心虫的雄成虫迷向率在2021年为92.87%~100.00%,雌、雄成虫虫口减退率在2022年为58.75%~81.37%.表明采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控制南疆杏李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

    杏李梨小食心虫成虫防治性信息素防治成本

    绿僵菌与FKBP52联合使用对西花蓟马的毒力

    尹仙枫朱凯辉王芳张蓉...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绿僵菌与昆虫免疫抑制蛋白的增效机理,采用浸渍法测定昆虫免疫抑制蛋白FKBP52与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毒力和其体内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 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金龟子绿僵菌和FKBP52蛋白联合使用对西花蓟马的致死中时LT5.为7.32 d,优于绿僵菌单用(10.87 d)或FKBP52蛋白单用的(14.15 d).金龟子绿僵菌和FKBP52蛋白联合使用9 d时,西花蓟马的累计死亡率达81.11%,显著高于绿僵菌单用(45.56%)或FKBP52蛋白单用的(36.67%);金龟子绿僵菌和FKBP52蛋白联合使用的协同毒力指数为24.10,表现为增效作用.金龟子绿僵菌与FKBP52蛋白联合使用1 d后,西花蓟马体内CarE和PO活性小于金龟子绿僵菌单用后的活性;联合使用2d后,西花蓟马体内几丁质酶活性小于绿僵菌单用后的活性,而CarE和GST活性均大于金龟子绿僵菌单用后的活性;联合使用3d后,西花蓟马体内几丁质酶、CarE和PO活性均大于绿僵菌单用后的活性.表明与金龟子绿僵菌单用相比,金龟子绿僵菌和FKBP52蛋白联合使用后西花蓟马体内CarE、GST、PO和几丁质酶活性抑制或诱导效应与时间有关,这可能是两者具有增效作用的重要机制.

    金龟子绿僵菌西花蓟马免疫抑制蛋白保护酶解毒酶

    微生物杀虫剂联合施用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

    朱凯辉贾静静秦双涂雄兵...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微生物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防治效果,利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IPPB343、IPPB1237 与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IPPM330189三种昆虫病原真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s,SLNPV)、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s,MBNPV)2 种昆虫病毒和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昆虫病原细菌,设置9种联合施用药剂组合,评价6种微生物杀虫剂单独使用以及不同药剂联合施用组合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以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6种微生物杀虫剂单独使用相比,9种联合施用组合均能提升微生物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水平与田间防治效果.施药后7 d时,金龟子绿僵菌IPPM330189+MBNPV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增效最明显,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88.75%,协同毒力指数为23.78.此外,金龟子绿僵菌IPPM330189+短稳杆菌悬浮剂药剂组合施药后7 d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87.45%,协同毒力指数也可达到21.72.表明微生物杀虫剂联合施用可显著提升其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草地贪夜蛾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毒昆虫病原细菌生物源杀虫剂联合施用防治效果

    异烟酸甲酯/α-环糊精微胶囊制备及其对蓟马的引诱效果分析

    陈艺欣林硕田厚军林凌鸿...
    193-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制环境友好型和可控释放的蓟马信息化合物新剂型,通过饱和溶液搅拌法制备异烟酸甲酯/α-环糊精微胶囊,采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包埋条件,通过红外光谱、X-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微胶囊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并应用于田间大棚诱集蓟马明确其引诱效果.结果显示,微胶囊最佳包埋条件是温度为40 ℃、搅拌速率为800 r/min、芯壁质量比为0.3∶1.0、反应时间为3h,该条件下的包埋率为53.16%;制备的微胶囊呈球状结构,分散均匀;微胶囊释放动力学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其释放机制由Fickian扩散控制.微胶囊诱集瓜蓟马Thrips palmi的平均数量达到475.5只/板,分别是对照和异烟酸甲酯原药诱集数量的2.58倍和1.96倍,,说明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持效期和引诱效果.表明蓟马引诱剂微胶囊化可提高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可用于昆虫信息素缓释载体产品研发.

    α-环糊精异烟酸甲酯微胶囊释放动力学蓟马引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