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

    黄晓蕾林杨彭晓静骆玉梅...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它不仅从出行、狩猎、放牧、宴饮、风景等多个方面描绘出了当时辽代人民生活的画卷,也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赤峰市敖汉地区发现的辽代遗址众多,其中辽代壁画不但数量较多并且大都保存比较完整,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的内容丰富,除了辽墓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出行、狩猎、风景图之外,还有许多内容精彩的场景图,是辽墓壁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辽墓壁画敖汉地区契丹人生活

    清代多体合璧模式与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研究

    冀子冰韩雨默隋文涛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代表着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最高水平.多体合璧模式作为清代政治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同文"的表现,又是"盛治"的表征.该模式为多民族语言文字共存提供合理性,有利于消弭各民族隔阂和多元文化共生共融,更彰显了清代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清代多体合璧模式民族文化同文大一统

    试论商周时期诚信观念

    庄雯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它在个人修养、社会教化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被历世所推崇.纵观以往的论述,大多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信"思想,忽视在此之前就有的"诚信"观念.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思想之所以兴盛,得益于商周时期"诚信"观念的温润.商朝时期,时人崇尚祭祀占卜,对鬼神抱有敬畏之心,诚信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西周时期,社会推崇道德,讲求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伴随着礼乐制度的确立,诚信观念逐渐孕育发展,延伸到社会交往活动中,从以神为本位到以人为本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探讨"诚信"观念,有助于追溯、梳理先秦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道德

    纸质文物的清洗研究

    曹靓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纸质文物因其自身特性,易受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从而造成各种污染,如水浸、泥斑附着、油污浸染、霉菌滋生等.这些污染物长时间作用在纸质文物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减少其寿命,为文物保护工作增加困难,因此对纸质文物开展清洗工作至关重要,对清洗方法、清洗材料、清洗技术的选择与运用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归纳总结近五年国内纸质文物的清洗材料与方法,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参考.

    纸质文物清洗污渍方法研究

    清初蒙古巴林部三王封爵考述

    李铁夫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林部天聪二年(1628)投附后金,后来被编为二旗,各设一札萨克掌全旗事务,同时又册封色棱为巴林左旗闲散贝子,三系王公有清一代世袭罔替.巴林部归附前在天命十一年(1626)连遭袭击,部众大多被后金、察哈尔吞并,仅塞特尔、昂阿二部远避科尔沁得以幸存,此二部后来被编设为巴林二旗,二部首领也就成了巴林二旗札萨克.色棱归附前部内地位高于塞特尔、昂阿,但因丧失了部众,所以被封为无权的闲散贝子.

    内喀尔喀清代蒙古札萨克闲散贝子

    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房址结构的分形分式与分期

    王馨悦孙国军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史前考古中,房址作为一个可以长期保存的建筑,分为居住址、窑址、窖穴等.房址的研究对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社会发展程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居住址进行详细研究,以探寻在房屋建造与居住过程中房址结构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形分式与分期.

    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居住址分期分形分式

    历史考古类图文资料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以辽时期的文史考古资料为例

    王欣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辽时期的历史考古类图文信息为对象,将现有网络信息分为概要简介、文献资料、视频图片信息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四类.列举辽时期的网络信息资料为具体对象,讨论当前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引申出文史考古类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未来方向.

    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分类缺陷

    人性论视角下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路径选择

    罗朝远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生活作为人所达到的幸福状态,必然是促进人性发展的.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选择了"社会人"路径,个体被淹没于"单位"和"集体"中,人的社会性被突显而自然属性被压抑,美好生活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选择了"经济人"路径,个体被突显出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多地是基于物质的富裕生活,人的自然属性得以复归;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着更为多元的需要,并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探寻促进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更好结合的路径.

    美好生活人性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的生态维度——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在生态维度的现实内涵、建设路径与实践遵循

    王晨岚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这一重要论断中,关于生态维度的论述对于当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维度的现实内涵、建设路径以及实践遵循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

    浅谈离婚冷静期制度设置

    席仕祺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增加了离婚冷静期制度,立法者创设离婚冷静期制度的目的是缓解人们仓促离婚的现象.但目前离婚冷静期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境,比如有些人对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是否应规定诉讼离婚冷静期制度上存在分歧,离婚冷静期制度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还存有争议.为此,通过分析离婚冷静期制度的价值为视角,论证《民法典》设立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合理性,并通过借鉴国外离婚冷静期制度经验,主张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应区分适用,推进离婚冷静期限内权利义务关系的适时变动,建立辅助的配套制度,以确保我国离婚冷静期制度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实施.

    民法典离婚冷静期制度区分适用权利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