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弘扬"蒙古马精神"与保持艰苦奋斗研究

    贺广景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马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蒙古马是世界上较古老的马品种之一,自古以来,蒙古马就是草原人民的亲密伙伴,是草原人民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图腾,蒙古马也因此被誉为"草原骄子""草原精灵"和"草原灵魂"."蒙古马精神"是植根于草原的一种文化,深入挖掘"蒙古马精神"中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内涵,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方向的艰苦奋斗的勇气和动力.本文以弘扬"蒙古马精神"为基础,研究"蒙古马精神"与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之间的关系,引导广大人民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勇气和意识,体现"蒙古马精神"的时代价值.

    蒙古马精神艰苦奋斗时代价值

    《蒙古秘史》记载"答闌 脫中豁斡惕 不察勒中合周"之汉音词汇的解析

    吉日嘎拉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于《蒙古秘史》中记载的"赤那孫 可兀的 答闌 脫中豁斡惕 不察勒中合周"之汉音句子,统一认为"'答闌'为'七十dalan','脫中豁斡惕'为'锅'("惕"表示复数),'不察勒中合周'为'教滚着'".该文结合中古蒙古语汉字音写规则,提出了与前期研究有所不同的看法,把该段话解释为"答闌"为表示数量多的意思,"脫中豁斡惕"为"凹"形地的形容词,"不察勒中合周"为动词,表示为"击退"之意.

    《蒙古秘史》"答闌脫中豁斡惕"汉音词汇

    金华文派诗歌创作及诗学思想研究

    陈令钊何美英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华文派作家群是元明之际诗坛上一支重要力量,其诗学思想在崇尚平易正大诗风、注重自得之趣的同时,强调诗歌关照历史现实、体悟山水自然之美.他们追求"合乎法度"与"本乎性情"的辩证,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主张人品与诗品相结合,由师古而师心,自成一派.金华文派的诗论不像宋代由于理学的兴盛将诗学导入艰涩,反倒是他们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引导诗学走向深入,为明代诗学批评的发展注入多元活力.

    元明之际金华文派诗歌创作诗学思想

    基于学情的高中国家统编古诗词教学研究

    刘晓慧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统编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比例显著增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学情,探索更有效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通过对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力、习惯和兴趣,探索适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提高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高中古诗词教学学情现状对策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视域下民族声乐课程思政创新

    刘婕萍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课程的思政性以及相应的思政教育策略,并借鉴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民族声乐课程改革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对民族声乐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个体发展有所变化,思政素质得到提升,学校声乐教育整体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民族声乐课程思政创新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移情策略研究

    项菁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译名承载着文化传输、电影宣传、激发公众观影欲望等诸多功能.移情策略可以从心理、审美、认知三个层面指导译制片名的翻译活动.本文探讨了译者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的移情过程,提出掌握英汉文化差异、注重情感因素、内化异国文化、善用文化负载词等移情策略,从而顺利实现文化移情,产出高水准的电影译名.

    移情翻译策略电影片名翻译

    关于少数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齐艳红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少数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通过对辽宁蒙古族特色音乐的调研,提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社会的多元融合.这样不但能保留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特色,而且还能激发文化活力、保护文化多样性,为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作出贡献.同时,强调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长期且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音乐同仁的共同努力.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现代社会音乐传承保护发展

    装饰纹样在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的形态创新研究

    开璇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饰纹样在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的形态创新,是传统纹样在当今社会下的"升华设计",也是具有民族特色思维理念的视觉化传达.装饰纹样的形态创新属于塑造观察与被观察过程的心理导向,视觉文化设计的实践性也决定了这种心理导向在历史走向的文化结果中产生一定的预判.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视觉文化设计的概念及其与消费型社会间的关系,探讨装饰纹样形态创新的固化与演变,从多种视觉设计视域来分析装饰纹样的形态创新,并用具体事例对装饰纹样基于视觉文化设计视域下的形态创新加以佐证.

    装饰纹样视觉文化设计视域形态创新

    钢琴伴唱对于经典红歌传播的意义

    王晓丹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红歌是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钢琴伴唱的方式演绎,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学,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些歌曲的情感和内涵.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钢琴伴奏演唱经典红歌曲目和演唱实践的考察分析,本文认为钢琴伴唱对于经典红歌传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丰富音乐形式、强化情感表达、提升演唱效果、增强观众共鸣和传承经典文化等方面.通过钢琴伴奏,经典红歌获得新的音乐元素,增加层次感和韵味;钢琴音色和演奏技巧可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稳定的和声和节奏提高演唱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钢琴音色引起观众共鸣,增强感染力;钢琴伴奏使经典红歌更具现代感,促进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钢琴伴唱为经典红歌传播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了听众的体验和接受程度.

    钢琴伴唱经典红歌传播意义

    《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建设与实践

    银特妮拉张智美于向华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结合前人观点基础上根据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究红色书信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使命担当等.挖掘提炼红色书信与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相关联的切入点、知识点和结合点.以此作为确定《红色书信中的百年信仰》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通过精准把握现实落点、精细设置阐释方式的课堂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覆盖教、学、考、评等全部环节以求课堂内与课堂外、线下与线上高度融合,进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思想共振,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党史教育红色书信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