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辽代社会的龙文化

    刘宗丹刘璐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代对于龙的崇拜主要体现在以龙为地名、将龙融入礼仪、以龙命名职官和军队以及广泛运用龙纹等诸多方面.对于龙的推崇,表明辽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龙文化,而这种文化在辽代主要具有象征皇权和寓意吉祥两种内涵.辽代的龙文化虽然是承袭自中原文化,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融入了契丹自身文化色彩,这使其形成了自身特色.辽代社会的龙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契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上的具体体现.

    辽代社会龙文化龙纹

    中国史前时期方块符号所见文化认同

    刘建蒙孙永刚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定义出发,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或群体间共同文化的确认.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而在这过程中,二者并不总是同一的,有时也会出现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的根源就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在冲突的不断演变和推动下,实现多样化的冲突走向统一的发展道路,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从内容上出发,文化认同包括价值观和信仰、语言和符号系统、习俗和传统、艺术和文学、社会组织和制度,以及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这些共同特征形成了文化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交往提供了共同的基准和参照.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也充满了诸多的冲突与认同,但也正是在这些冲突与认同的不断碰撞和摩擦,多样性的文字才最终得以找到统一化的形式,形成统一的通用语言文字,实现当下的文化认同.

    史前时期方块符号文化认同

    从史诗《格斯尔》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于晓娟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斯尔》是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与《江格尔》以及历史文学《蒙古秘史》共同被称为蒙古族古代文学的三大发展高峰,又被称作"东方的荷马史诗".《格斯尔》故事中的文化元素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写照,也是多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本文从起源、信仰、故事来源、丧葬习俗等四个方面分析这部史诗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格斯尔》文化遗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用调查研究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内在价值与实践向度

    刘一航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武器.用调查研究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在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维度:建设调查研究基本功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主体基础、《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明确的主要调研内容是回答"六个如何始终"的重点指向、关于调查研究的一系列科学理论与模式方法是关系党长期执政的方法要领.在核心价值层面,问题导向的求实态度、多维模式的科学方法、党员工作的务实作风和监督问效的严格要求集中呈现了用调查研究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调查研究大党独有难题"六个如何始终"内在价值实践向度

    元上都铁幡竿渠水利考古

    王馨悦孙国军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上都是元早期都城,由刘秉忠主持建造.城北是龙岗山,夏秋季节降水集中,易形成山洪,导致北关厢和西关厢受灾严重,后经由郭守敬设计并建造铁幡竿渠,解决了由龙岗带来的水患问题.本文将对铁幡竿渠的作用原理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元代水利工程的建造,并为研究元代之后的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元上都铁幡竿渠水利考古

    论北魏迁都后南迁鲜卑武人地位变化

    包劲然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为巩固政权,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遂从平城迁都洛阳,其汉化改革措施虽减少了民族对立,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仅仅几十年后的六镇起义便颠覆了北魏统治.在这整个过程中,鲜卑武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随孝文帝南迁的鲜卑武人群体在这一时段地位变化显著,通过其社会政治地位变化的过程,可以从新视角反映迁都后北魏时局的变化与北魏中后期的政治进程.

    北魏南迁鲜卑武人地位变化

    河北省"蔚县"及其附近地区古地名考证

    蔺媛董少帅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古文字角度深入释读地名内涵,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考证认为蔚县是承袭蔚州而来,"蔚"究其本义为一种马先蒿的草本植物,因其成活率高,表现出郁郁葱葱的景象,故用"蔚"表达土壤肥沃,易于植被生长的含义.桑干河,即古治水、㶟水,因源出雷头山命名为㶟水,桑干本为有桑树的河,以此便可看出整个流域内适宜桑树生长的地理环境.壶流河,即古祁夷水,意为平而阔的河流,后因河道变迁,呈上狭下阔的葫芦形,改为今名.

    蔚县马先蒿桑干河壶流河

    阜新地区滋养察哈尔文化的历史渊源研究

    白桂芹齐永光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阜新作为一个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典型地区,至今保留着很多察哈尔历史文化的痕迹,如当时的军事机构演变为现代行政区划的"扎兰"、远近闻名的清河门"柳条边",依其迁徙痕迹命名的沙拉"查海"、阜新市的"海州"、瑞应寺"曼巴扎仓"、哈达户稍镇新邱村的"新邱"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其鲜明特点和独特魅力同样滋养察哈尔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察哈尔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深邃.

    阜新地区察哈尔文化历史渊源融合发展

    雷蒙·格诺的《蓝花》对"吾丧我"的哲学观照

    严霜钰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花》是法国当代作家雷蒙·格诺代表作之一,封页上"庄周梦蝶"的典故折射了与老庄哲学的联系.格诺本人对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道家智慧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并从中撷取了精神营养和写作灵感,于是在《蓝花》中,性情殊异却相互成梦的两位主角身上仿佛闪现道家"吾丧我"的哲学.格诺借其中一位主角外化其对"智者"的理解,主张打破自我中心的立场和对象性关系,追求物化之境,提倡和谐共处的自然辩证观.格诺转向中国道家智慧汲取灵感,实际是西方文化采东方文明之长的缩影,为东西方异质文化对话和互鉴提供了启示.

    《蓝花》雷蒙·格诺老庄哲学"吾丧我"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抉择及自我救赎

    高伟华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亨伯特在牢狱中的喃喃呓语展示了他的真实内心世界和伦理抉择.在《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抉择与其苦闷的内心和悲剧的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亨伯特对夏洛特·黑兹、洛丽塔和奎尔蒂三人做出了不同的伦理抉择.亨伯特对于三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构建揭示他在伦理选择中的伦理两难境地、自身的斯芬克斯因子,以及其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的交织和最终的伦理抉择.亨伯特的伦理抉择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命运.

    洛丽塔亨伯特伦理抉择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