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电化学科学规律角度研究针刺穴位组织的电流变化,证明针刺穴位能够产生具有电位差、电流的电化学效应,其原始效应物质为电子、离子.方法:[1]将12只ICR实验小鼠按其存活及处死后的整个时间过程分为:A组(健康活体),B组(死亡1h),及C组(死亡28h);先将针灸针分别刺入每只经麻醉的ICR实验小鼠左侧的曲池与后三里穴,用数字显示电流仪测量观察2min并记录产生的电流变化,后将该小鼠处死;待该小鼠处死1h、28h后再分别对其右侧的曲池与后三里穴,并用数字显示电流仪测量观察2min并记录产生的电流变化;记录的数据再制表分析.[2]将针灸针分别垂直刺入9名实验志愿者的肩髃、肩髎穴位中,用数字显示电流仪测量观察2min,记录产生的电流变化,数据再制表分析.结果:[1]针刺实验小鼠A组的所发电流在83~1μA区间,并一直呈现由高向低的电流变化,电流发生率为100%,电流的平均差值为35.92μA;B组所发电流在41~1μA区间,并一直呈现由高向低的电流变化,电流发生率为100%,电流平均差值为21.58μA;C组所发电流在148~1μA区间,一直呈现由高向低的电流变化,电流发生率为100%,电流平均差值为68.92μA;[2]不锈钢针灸针刺入人体穴位所测9名志愿者所发电流在-44~67μA区间变化,并一直呈现向以0为轴心的电流减小的趋向变化,电流的发生率为100%,电流平均差值为55μA.结论:针刺穴位能够产生具有电位差、电流的电化学效应,其原始效应物质为电子、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