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健康文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健康文摘
中外健康文摘

张选国

周刊

1672-5085

jkwz55@163.com;jkwz66@163.com

010-59648692,59648695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2号D801

中外健康文摘/Journal World Health Diges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分析

    乔晓晔
    11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寻找较好的保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方法5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每次20 rain.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3月评价其治疗效果并追踪观察6月。结果5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治愈36例(72%),有效8例(16%),无效6例(12%).有效率达88%。其中42例获6月追踪观察,无1例复发。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是治疗Ⅰ-Ⅱ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有效的、治愈率较高的治疗方法。

    压力性尿失禁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女性

    血液及体液2235份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

    朴春子
    111-11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使用双相血培养瓶检测血液和体液细菌培养结果,探讨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血液和体液标本共计2235份,使用双相培养瓶对其进行细菌培养,一周后进行检测。结果在此次研究群体中,共检出细菌371份,其中350份临床意义阳性,有21份受外界污染。血液培养的检出率为12.5%,体液培养的检出率为18.9%,其他为14.6%。结论为了提高血液及体液细菌培养检测的阳性率,我们可以采用双相培养法,此种方法检测率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细菌培养双相血培养临床分析

    磁共振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

    徐进
    11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16例骨梗死的磁共振影像特征,探讨磁共振在骨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对2003年5月-2013年5月经临床确诊骨梗死并行磁共振检查的16例患者进行影像分析。结果:骨梗死磁共振可出现特异性地图样改变,T1W I上为低信号,T2W I上为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对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骨梗死磁共振成像

    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朱锦
    11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连续用药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每次0.3g,每日3次,连续用药1周。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14%,两组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胃复春片治疗胃溃疡是高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胃溃疡胶体果胶铋胶囊临床疗效

    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5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胡建军
    11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针刺、按摩、康复、外用药等综合治疗;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效果良好,临床易于操作,值得推广。

    缺血性中风中药针灸康复综合疗法

    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临床分析

    翟蕴新
    11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呈阴性的原因及诊疗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首次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8例为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7例接受MRI检查发现海绵状血管瘤5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例。其中1例腰穿时出现反复出血后检查颈腰椎MRI发现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对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应进行有选择性的重复造影检查。MRI检查及脊髓造影检查对进一步查明病因有帮助,而对于PNSH的患者则应避免重复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

    6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效果评价

    张晓宇
    11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方法:将124例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局部应用,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基础上联合中药行血明目汤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6%优于对照组的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促进黄斑水肿消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高脂血症依从性对比

    阿托伐他汀逆转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观察

    崔冬梅
    11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逆转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方法把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及对照组(37例)。治疗组每晚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每晚服辛伐他汀20mg,均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压、IMT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压、IMT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显著性降低IMT(p<0.05),但降低血压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且阿托伐他汀疗效优于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冠心病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对比

    韩自荣
    116-11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平板心电图(TET)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应用于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平板心电图组(TET组)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组(DCG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应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行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78例冠心病患者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出冠脉狭窄70例,检出率为89.7%。78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确诊73例,其中TET检查出43例,检出率为58.9%。DCG检查出30例,检出率为41.0%。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TET与DCG两种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完成对患者的检测,其敏感性检测与阳性检测效果也比较明显,尤其是TET方法检测,可在很大程度上检测出患者的病症,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可有效完成冠心病的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临床症状TETDCG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王炳钦
    11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淋巴瘤的病理特点。结果:肉眼观察结果:溃疡型12例、弥漫浸润型8例、结节型4例、广泛糜烂型6例。镜下可见肿瘤细胞较小、细胞核不规则、胞质不多,与生发中心小裂细胞形似。部分细胞胞质较丰富,细胞核呈圆形,与单核细胞相似,可见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以及浆细胞,细胞形态比较杂乱。还有部分患者镜下可见淋巴上皮病变情况,主要为肿瘤细胞侵入上皮和不同程度的破坏上皮的表现。极少数患者病理检查可见瘤细胞累及残留淋巴滤泡。30例患者中27例经染色切片确诊,3例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检测确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肿瘤细胞CD20(+)、CD79α(+)、CD45RO(-),18例(60.00%)患者B C L-10核阳性。结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病理组织复杂,临床要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检查进行确诊,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